泰安古寺
历史沿革寺院胜景当今住持法务法事交通通讯
泰安古寺
【历史沿革】
泰安古寺坐落在青城后山泰安古镇,是青城山现存佛教寺庙中最悠久者。古籍载:“唐代初建,逮明复振;楼殿壮丽,甲于青城。”自唐宋以来,一直为佛门弟子向往的圣地,并为佛教的讲习之所。
宋代《舆地纪胜》载“长平山在味江之上,有泰安寺,寺门盖花坪(今沙坪)老泽路也。”清代《灌县乡土志》载:“泰安寺庙,始于唐,盛于明。楼殿之壮,甲于东南。”彭洵《青城山记》也载有“(泰安寺)相传唐代初建,逮明复振。楼殿壮丽,甲于青城。明末兵毁,清初重建。”《全唐文》中,唐代杜光庭在《谢恩宣示修丈人观殿功毕表》等文中,更有长平山(泰安寺)惠进禅师奉旨修青城山丈人观的记载。以上文献,可证泰安寺始建于唐,历史悠久。
泰安寺气脉汇聚,环境空灵自古即为青城山一大禅宗丛林而距于后山,特别在宋、明时期极盛。自唐宋以来,泰安寺一直为佛教禅宗弟子向往的圣地,长时期都为川西地区佛教的讲习之所,依当时学修的传统,僧人在此学养完满,行持坚固之后,方可到数十里外高山中的白云洞去闭关修行。因此泰安寺、白云一带名僧辈出,唐代明远禅师、澄照禅师、宋代澄远禅师、明代鑑随禅师、丈雪禅师等高僧,都曾在泰安寺修行和讲学,明代著名高僧鑑随禅师就圆寂于泰安寺,灵塔尚存寺院左的红豆古树前。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地震导致千年古刹泰安寺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除了一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大雄宝殿外,所有近代重修的建筑或垮塌或成为危房。震后景区一片狼藉,殿内的镇寺之物,一座唐代观音像、两座宋代天王像也都毁了,再也无法修复。寺内损失超过2000万。地震发生后,远赴昆明等地研修佛学经纶的泰安寺住持洪法法师不顾余震危险立即返回寺院,组织僧众抗震救灾,同时筹划寺院重建。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寺院在洪法法师的带领下快速启动恢复重建工作。通过三年的恢复重建,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弥勒殿、藏经楼、钟楼、鼓楼、僧舍、客堂、居士楼等殿宇和设施拔地而起,陆续建成。重建后的寺院布局合理,建筑雄伟壮丽、庄严神圣、殿宇重辉、更胜从前。
【寺院胜景】
泰安寺山门
泰安寺山门是寺内正门,内有天王塑像四尊,这四尊佛教护法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的印象。泰安寺内,还有一座五龙壁,五龙色彩艳丽,给寺内增添了活泼欢快的气氛。
天王殿,单檐五脊顶,面阔5间,27米;进深两间,10米。当心间辟门。山门前后立有檐柱各6根,分布整齐;纵向另立中柱6根,共18根,内外柱一样高,凿削规整,形制美观,为现存金代山门中的巨构。山门悬“威德护世”匾额,字体敦厚有力。迄今,泰安寺内收藏著不少文物,其中包括原大同市东门外御河西岸的镇河铁牛等,以及南门外兴国寺的明带琉璃五龙壁照。这两件重要文物显然为善化寺增色不少。
大殿内庄严的佛像
大雄宝殿是泰安寺的主殿,也是寺内最大的殿堂。殿前有宽阔的月台,殿顶梁架构造雄伟,殿内斗拱形制多样,是一处具有民族传统的木构建筑。殿内,正中有五尊金身如来佛像,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大雄宝殿是泰安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大殿立在高达3.3米的台基上,月台上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造的牌坊和钟鼓亭。大殿面阔7间,40.7米;进深5间,25.5米,单檐五脊顶。殿顶当心间有八角形藻井,内围列有两层斗拱,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由下而上层层叠收。殿内亦采用减柱法配列支柱,空间开阔。
罗汉像
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金代重修。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正中有平基藻井2间,余为彻上露明造。斗八藻井内围列斗拱两层,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雕制精湛。其形制、手法均与大殿本身梁架结构和斗拱形制相同,为辽代遗构。殿内佛坛正中有泥塑金身如来五尊,端座于莲台,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法相庄严,姿态清雅,衣纹流畅,雕技高超,虽然经过历代彩绘修饰,但仍保留辽金塑像之艺术风格。硕大的莲座镶有莲瓣、串珠、三角柿蒂及狮首等装饰,手法雄健,与其上之五如来佛像同为辽代遗物。周围还有弟子、菩萨恭谦敬谨。西、南两壁绘有佛传故事画。左右设有钟鼓二楼。
法堂
大殿东侧为文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所建普贤阁。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脊的辽式楼阁,采用平座暗层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暗层),尚存唐代楼阁遗风。细部结构许多处与辽清宁二年(1056年)所建应县木塔相似。1953年修缮时发现“(金)贞元二年(1154年)一行造”题记,证明系金代重建。普贤阁结构精巧,形制古朴,高高耸立于寺院之内,建于金代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楼阁坐西向东,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阁南有琉璃烧制的五龙壁一座,色彩绚丽,富丽堂皇。旁侧一尊铁牛,保存完好,四肢健壮,楚楚动人,原在御河西岩,为镇压河妖,消除水患而铸造伫立。后移于此处。普贤阁和文殊阁为一对称的楼阁建筑,位于大殿与三圣殿间的东西两侧,又称东楼、西楼。东侧的文殊阁在民国初年毁于火灾,西侧的普贤阁是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修之物。坐西向东,面阔3间,进深3间,乃一座3间见方的两层楼阁,重檐九脊顶,下檐为平座,上檐施以斗拱,两檐均以筒瓦覆盖,外观精巧,比例匀称,乃研究中国辽金建筑的珍贵实物。
泰安寺观音殿
三圣殿是泰安寺的中殿,殿内中央三尊像为“华严三圣”。三圣殿建于金天会六年(1128),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结构上探合宋辽建筑特点而独具风格,可谓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殿内四根立柱与四根辅柱支撑梁架,庑殿顶式。左右次间各出60度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金代斜拱盛行,硕大华丽者以此为最。殿内用四根金柱支撑梁架屋顶,是辽金减柱、移柱法的突出实例,充分显示出古代建筑之民族古朴风貌。内塑立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普贤菩萨,左为文殊菩萨,称“华严三圣”,取名三圣殿。三圣佛像之前,有二位助侍菩萨侍立,佛坛后面有护法韦驮塑像,手持降魔杵,威武雄健无比。此殿还存有四通碑碣,为研究该寺之重要文献资料,论其建碑历史之最先,碑额雕刻之玲珑,碑文词藻之华丽,碑刻书法之精湛,惟朱弁撰写之《金碑》誉为佼佼者。金羁朱氏于此寺达14年之久,目睹寺院重修经过而为之记,故不仅文采飞扬,且记载翔实可信。
三圣殿雄踞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上,为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建于金天会六年。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8米,南北宽13.5米。面阔5间,进深4间,单檐五脊顶,左右次间的斜拱形制多样,色彩斑斓。这种斜拱是辽金建筑的特有形制,它不但承载檐部重量,且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梁思成曾评价这种“斗拱”说:“伟大,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认为如此大而触目,“与屋顶争抢着视线”,非常与众不同,肃穆得让人觉得有点压抑。殿内只用4根主柱和4根辅柱支撑梁架,顶部采用“彻上露明造”的做法,加大了空间,便于做佛事活动,是减柱法的典型实例。
【当今住持】
洪法法师
法师11岁出家,20岁时任仁寿县华严寺住持,23岁时任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泰安寺住持。洪法法师一直肩负着修持寺院、昌隆道场、弘扬佛法的重任,在他担任泰安寺住持14年间,不仅使泰安寺面貌焕然一新,享誉国内外,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也积极作出贡献。
为加强寺院基础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洪法法师不辞辛苦四方讲经说法、广结善缘,经爱心人士捐助,将原来只有3重殿的泰安寺,新修为5重殿。2014年,还建立起了“素食禅茶中心”、“法物流通处”、“泰安书画禅院”等配套设施,大大提升了泰安寺对外形象。
- 上一篇:赤壁之战孙权决心抗曹的内幕
- 下一篇:北宋大臣范雍体恤百姓:建议其火烧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