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补:由三国战略来看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加原文)

2022-05-19

其实这不能算是文章 写着写着 也就成了“由三国战略来看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这篇文章的补充文了。

在整个三国历史当中,三分天下之势维持了很长的时间。从三国鼎立(公元220年)到蜀汉灭亡,三分之势破裂(公元263年),三分之势共维持了43年。其实正确的说,从刘备入益州消灭刘璋势力、曹操入汉中消灭张鲁势力起(公元214年至公元215年),中国就已三分,因为中国大陆上至此就只剩下三个势力。也就是说,从公元215年三分之势就已基本形成。应该说,这不是一个良好的历史发展势头,不利于历史的正常发展。而造成三分天下之势形成的最大原因,就是魏蜀吴三国的战略国政都是以维持三分为主。[page]蜀国:蜀国虽是三国中最弱的国家,但亦是三国中最为活跃的国家。从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蜀国一直以攻方的身份出现在三国当中。这取决于蜀国的地利与战略。

在地利方面,蜀国在三国中占绝对优势。虽然蜀国国小地偏,却有着良好的防守地形。由于山隘众多,而且防线较短,用于防守的兵力因此大大减少了,这有利于蜀国进行北伐。

在蜀国战略方面,可以以“以攻为守”来进行概括。蜀国自称是汉室正统,在正统舆论上当然要与“谋反”的魏国对抗。因此,就算蜀国在蒋费时期没有进行北伐,但是由于国政方针与社会舆论上都指向魏国,所以在舆论上蜀国仍然以汉室正统为口号对魏国发动攻击。这造成蜀国一定会以攻方的身份出现在三国当中。

蜀国地小国偏,平原较少,相对来说,发展空间远远不及魏国。如果两国都互不侵犯,维持现状,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蜀国必须不断进行谨慎的北伐,骚扰魏国边境,使魏国的发展速度减缓,使双方差距扩大的速度放缓,以便蜀国生存下来。其实这应该是诸葛亮北伐采谨慎态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胜了,能扩大骚扰面积,使魏国派出更多部队,使双方的差距扩大的速度进一步放缓,而且也算是顺应了蜀国的国政方针与社会舆论,以光复汉室为己任。败了,也不要紧。因为北伐采取谨慎态度,因此不会有很大的损失。就是因为诸葛亮北伐采这种态度,因此不接受魏延子午谷之计绝对是正确的。在对魏方面,蜀国采取骚扰的方针。在对吴方面,蜀国采取联和的方针。东联吴国,北扰魏国,蜀国为三分的形成与维持可说是献出了宝贵的力量。

其实说真的,蜀国无论如何,也难以避免灭亡的命运,但是怎么才能使蜀国活得更长久呢?诸葛亮的这个“以攻为守”的战略,就是为了使蜀国活得更长久而设的。事实证明,蜀国的确在这个战略方针的带动下活了43年,仅仅比魏国的46年短了三年,诸葛亮的战略十分成功。诸葛亮的这种“以攻为守”的自保战略虽然成功了,不但放缓了魏蜀双方差距的扩大速度,还放缓了统一的速度,放缓了我国正常应有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诸葛亮的这种战略可以说是害国害民的。

补蜀:对蜀国来说 外交政策还是较为成功的 吴主仲谋也是明智的 后来的吴主也就是三国时代结束的一个原因 在下是这么认为的;其实说到以攻为守 要说是个失败的政策也未必 不过诸葛老和姜维加起来应该超过十次很多了 或者应该说 诸葛的思想没有错误 只是别人的战略思想也不弱 如果不失去荆州的话 蜀国也有可能走上诸葛的天下大计 然而事实却是比较残酷的 诸葛亮是怎么看待当时情况我们是不知道的 但是魏国的人才国力的确超乎大家的预料 换句话说 如果蜀国的综合国力加上一两倍 也未必能战胜魏国 应该明白 这个一两倍非同寻常;而就蜀国的领土和综合国力来说 地利只不过是放慢其灭芒速度罢了 “蜀国无论如何,也难以避免灭亡的命运”的确不错 但是诸葛两并非以“延长灭亡”来看待 其实就在下来看 武侯并非文武双全。相对于另外的,如果把诸葛的个人思想为人换个角度来说,三国的过程是必定的。

吴国战略,可以以“左右逢源”为概括。吴国虽然在魏蜀正统争夺战中处在中间人的地位,相对来说,战争的威胁较小。但是由于无论魏赢还是蜀赢,都必将以吴国为下个目标,因此吴国在战略上必须采取“左右逢源”的战略,使魏蜀的发展受阻,好让自己在存活下来的同时捡便宜,捞油水。这间接造就了三分之势的形成与维持。吴国的“左右逢源”战略,主要体现在荆州问题上。吴国在荆州问题首先与魏国合作,得到荆州这一大便宜,但后来又与蜀国重归于好,抵抗魏国。可以说,这是吴国“左右逢源”战略的大成功。由于吴国在对付魏蜀二国中采取这种“左右逢源”的战略,对三分的形成与维持可以说是出了最大的力度。

魏国:魏国是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无论经济、军事、内政等都居三国榜首。因为霸占中原地区,魏国俨然就是正统,因此有关文献的记载,多以魏国的年号为主。以魏国的国力,其实足以消灭吴蜀两国,但是为什么魏国在曹操死后到灭蜀战争之间,一直没有进行有组织性的大规模入侵呢?

一方面是地广的问题。地广虽然有很大的收入,但是需要的兵力物质也相对增大。由于魏国的防线极长,不但机动力不及蜀吴二国,而且能调动的兵力也相对减少。

补吴:就吴国而言 在下觉得不能说是“左右逢源”但其实也差不多 吴国所能做的就是占荆州 联蜀国 在蜀国进驻关中的时候大举吴兵占领魏国大片领土 从而占据第一或者第二强国 到时候再看情势而决定灭蜀还是魏 最主要的是夺中原 它也必须保全蜀国四川领地 否则一亡则亡 这是后吴主不能考虑到的问题。。。。。

[page]

而另一方面就是魏国的战略。魏国战略以“以守为攻”为概括,与蜀国战略刚刚相反。魏国既然占据中原之地,发展空间极大,与吴蜀的差距就会随着年月逐渐增大。既然占据着这么大的好处,魏国当然不需要急着去进行统一战争。因为如果在吴蜀国力顶峰时与之进行统一战,虽然有很大机会胜利,但是损失会增大。这种消耗战术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在吴蜀国力式微时发动统一战,就如同破竹之势,一发不可收拾。不但能保证收复吴蜀,而且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因此,魏国领导人一般偏向这种“以守为攻”的战略,以不变应万变,以慢打快。因此无论吴蜀如何急着挑战,魏国都以守势对抗。魏国的这种战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放缓了历史的进程,但是却比吴蜀的自保战略积极得多。可以说,魏国为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献出的力量最少。

补魏:应该说 除了武皇 其他的魏帝并不是很明智的 在下是这么觉得的。或者曹冲还活着的话 历史将改写 不过这是题外话 不过明帝还是颇为明智的 对于“以守为攻”这个政策也未尝不可 对于综合国力的差距来说 只要魏国保持实力 蜀吴是无法将其剿灭的 事实证明 太祖所用的能将在下一代早已退休 这是很明显的人才差距;其实只要蜀吴其中一个灭亡魏也就胜利了 相对于吴 蜀是又弱小又积极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 魏当然“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难看出 明帝的这个政策并非失败。

总结:魏蜀吴三国的战略虽然各自不同,但是却有异曲同功之妙,都为三分的形成与维持出了不少力。而三分天下之势,在司马氏上台打乱魏国战略、姜维误解诸葛亮北伐用意、吴国偏向蜀国而非左右逢源后正式破裂。虽然三国在自保自强的大前提下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献出宝贵的力量。但是由于三国战略多以形成与维持三分天下之势为主,因此三分并不是一个良好正常的历史发展势头。补:其实三国是历史上比较奇特的形象 他们的持久也就造就了这个闻名的历史事迹 初了罗老等的功底之外 奇特的三国背景也是闻名的重要原因。然在下觉得 司马一族并非如阁下所言 至少在下比较相信司马懿是“忠”的。如果以在下这一思想 相信会推翻很多闻名的定论 当然这不是在下一个人说的 在下也只不过是其中一员 参考于三国人物思想背景等 象太祖 公谨 先主 后主 孔明等皆得从长计议。。。。。。

其实在下比较懒 也就没多写 其实还有很多想法,就象在下”朋友你累吗“一文所说的一样。其实自从来了这个论坛在下没有什么好的文章出炉,还请各位切莫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