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为皇帝却吃冷饭、窝进太妃宫蹭热食…末代皇帝溥仪竟是这样长大的!
不过,今天我们可不是要讲溥仪的严肃历史,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事情──溥仪作为满清最后一任皇帝,又是史上第一位写回忆录的皇帝,他的历史资料肯定很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溥仪那庞大的史料里面,抓出几个重点,还原出皇帝吃饭的情景呢?
暴饮暴食的小吃货
溥仪的生平很有趣,才三岁的时候,就作为满清的最后希望,被仓皇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溥仪小时候没有人敢动他,作为一人之上,万人也之上的皇帝,他非常顽皮,经常作弄太监和宫女,而且他们还不敢反抗溥仪。电影《末代皇帝》有一个片段,年少的溥仪为了显示自己多威风,随手拿起一瓶墨汁,命令一旁的太监将它全部喝下,那名太监露出极其难堪的眼神,又机械式地遵从吩咐,津津有味地吞下去了。事实上,这个片段可不是随意捏造的,溥仪也曾自己承认:
“有一次,大约是八九岁的时候,我想试试那些百依百顺的太监是不是真的听圣天子的话,我就挑出一个太监,指着地上一块脏东西对他说,你给我吃下去,他真的趴在地上吃了下去。”
溥仪小时候还干过很多事情,比如将藏有铁砂的鸡蛋送给太监吃,拿铅弹把所有窗户都打破.....种种黑历史多不胜数。溥仪小时候的肠胃极其不佳,一吃多了就拉稀,但他却非常喜欢吃东西,吃东西总是暴饮暴食,若是有人制止他,反倒会大大刺激其欲望。
紫禁城每个月有两次大开城门,王府会按例派遣车队,赠送太后各式各样的山珍海味,不料有一次竟被溥仪看见了,他凭着一种本能,拼命地跑到一个马车里面,挑中里面的一个食盒,拆开绳子,打开盖子,是满满的猪肉片!这时一旁的太监也注意到马车里面的动静了,溥仪急忙挑中一个最大的,撒腿就跑!太监大惊失色,连忙来抢,两个人围着朝贡的车队转阿转,直到溥仪把肉片用力吞下。
那么,究竟谁可以制止顽皮的溥仪呢?这就要提到溥仪的乳母王焦氏,她握有掌控溥仪的最大把柄,那就是──喝母乳!
宫中的不少人都觉得照顾溥仪的饮食很麻烦,少了溥仪不高兴,多了溥仪拉肚子,不过说也奇怪,王焦氏的奶就像是灵丹妙药一样,溥仪一喝下,那餐就会相安无事。王焦氏在溥仪的心中占有很大的位置,由于宫中许多人对溥仪都不好,只有王焦氏一直悉心照顾溥仪,所以溥仪又有很强烈的依赖情节。
溥仪在九岁以前都还吃母乳,他通常是在吃饭之前喝母乳,如果王焦氏忘了来,溥仪就会耍小脾气,背对着山珍海味的美食,连一片豆荚儿都不吃。
“在九岁之前,乳母是使我唯一保留了人性的人。现在看来,乳母走后,在我身边就再没有一个通人性的人。”
其实,王焦氏的母乳之所以神奇,是因为清廷有一种独特的筛选机制,当初在选皇室御用奶妈时,面试的人要把奶水挤下来,放在一个白瓷盘子里,之后再等个几天,让奶水随风蒸发掉。如果奶水的品质够好,蒸发过后不会有异味、不会有杂质、而且盘子仍会是洁白干净的。满足这些条件,就可以进宫任职。
能通过筛选的人很少,王焦氏正是在重重关卡里面,精挑万选出来的奶中之奶,这种奶水喝起来自然堪比奇药了。而母乳也成为溥仪在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道餐点,虽然这东西压根称不上是饭菜,连饮料都很难称上,但溥仪最喜欢的是这个就是了。
华而不实的料理
长大以后,溥仪的菜色也逐渐丰富了,他也可以体验我们电视剧里面,那种“好多好多菜,一起摆在桌上,任君挑选”的场面了。皇宫里面没有特定的吃饭时间,不像上班族只有中午十二点到一点用餐这么死板的规定,当溥仪觉得饿的时候,他就会吩咐一声“传膳!”
“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
听起来有够威风对吧?一群人抬着世界各地的美食,鱼贯而入供您吃喝,想想都觉得刺激!不过我们回到现实面,皇上能随时随地呼唤用膳,这乍听起来很屌,实际上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些菜肴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之下,迅速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早就冷掉了!
即使是多么馋涎欲滴、口角流涎的美食,过了火侯味道就全不对了,溥仪自然不喜欢冷菜冷饭,吃完这些排场后,往往会钻进后宫再吃一顿,太妃们的用餐方式比皇上宽容很多,她们各有各自的膳房,如果想吃什么就吩咐一声,厨师会现场制作。皇上的格局虽大,吃到的东西却是冷的;嫔妃的格局虽小,吃到的东西却是刚出炉的。
整日往返于后宫之间
在我们的印象里面,隆裕太后就是慈禧太后2.0,是阻碍革命的老太婆,人人得而诛之。在溥仪眼里,慈禧太后之于光绪,就等于裕隆太后之于自己,太后正经的事情不干,就只知道整天欺负恶整他与家人,每当溥仪饥肠辘辘地走到后宫前,总要避开太后的住处,免得她又想没事找事儿做,到了太妃的住处,溥仪就自由了,这群前朝妃子很有良心,总是以最新鲜的食材款待他,就跟外婆喂孩子一样,把溥仪喂得鼓腹含和。
对那些拯救肚子于水火中的妃子们,溥仪很是感激,每逢年节或太妃的生日(这叫做“千秋”),溥仪便会吩咐膳房也要做出一批菜肴孝敬那些太妃,虽然饭菜依然是冷的,但是场面壮大,让太妃们感觉很体面,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报答吧。
相比之下,溥仪的远房亲戚,末代镇国公恒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不像溥仪会拐弯抹角,偷吃太妃的食物,在王朝覆灭之前都遵循礼法,吃排场大的冷饭,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就成了他脑袋里根深柢固的执念。
满清政府被推翻以后,他的日子越过越穷,有天跑到北京的菜市场买了两个烧饼,当小贩把烧饼用纸包好放在他手里时,恒煦还想慢慢地等着它冷,直到饿不住了,这才一口咬下。“喀擦!”,恒煦这才发现,原来热食是多么好吃的东西啊!简直是魔法,让饼皮变脆,让味道变浓,让食物变得有嚼劲,味遒简直好极了,实在是太好吃了!
从此之后,恒煦再也不吃豪华排场的冷饭,只愿蹲在北京的小胡同前吃烧饼,体验生命的美好。
阿,刚刚偏题了,让我们回到重点。讲完了溥仪在宫中的日子,那么惨痛的故事就要开始了,我们小时候都想快快长大,等到长大又极力想念小时候的美好,溥仪也是如此,他小时候想快快长大、想结婚、想做个有实权的皇帝!但是等到真的长大后这才发现,原来长大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美好的。
辛亥革命爆发了,满清王朝被迫签署退位诏书,正式终结了中国四千年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溥仪虽然能待在紫禁城里,继续享受清朝皇帝的优待地位,但从此不再具有管理苍天百姓的指挥权。
其实对溥仪来说,满清覆亡对他来说对他的生活实质上没什么差,他还是在宫中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吃饭的时候照样是几十种菜,而且每样只尝个几口,就直奔后宫去了。
直到十四岁那年,溥仪往返太妃宫殿讨饭的生活这才终止下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屑再吃中式料理了!
介于难吃与好吃间的西餐
十四岁是什么年龄层呢?正是血气方刚的叛逆期阿!那时候的溥仪,再也不屑什么儒家礼法、宗主制度,那算什么,全都是个屁!他像是那时代的普通年轻人一样,崇尚西方制度,希望能多接触西方文化与思想。
这时候,溥仪也终于见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老师——庄士敦。庄士敦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一位会讲中文的苏格兰人,平时梳着油头、戴着洋高帽,看起来很气派,他充当溥仪的家教,让他学习国外的新事物,在这位老师的引导下,溥仪剪掉了象征满清的辫子、戴起西式的眼镜、还学会骑脚踏车。庄士敦在紫禁城里架设电话,溥仪就偷偷打给了胡适,和他聊天,甚至还邀请胡适来紫禁城作客(有趣的是,胡适竟然答应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在庄士敦的开导下,溥仪学会吃西餐了!
溥仪在认识庄士敦之前,曾经吃过一次西洋料理,那次可不是很好的回忆。他和婉容在聊天时,话题跑到了西餐那里,婉容拍拍胸脯,说她在天津出生,之前吃过几回,当她问溥仪有没有吃过时,溥仪支支吾吾回答,一次也没有。被自己的妻子比过,让溥仪心里很不舒服,他叫来太监到六国饭店打包了一大套西餐带回宫里,拿起一双筷子就大快朵颐,不过西餐的味道让他很不习惯,菜还没吞下去,就急着吐出来:“太难吃了!太难吃了!” 面对此番狼狈的情境,婉容又是一番嘲笑,溥仪解气不成,受到一万点的打击。
而于溥仪而言,虽然第一次的体验不是很美好,但至少打开了他的西餐之路。庄士敦来了之后,溥仪又重新燃起西餐的热情,他在报纸刊登一则《清室添设番菜厨房》,高薪应征会煮番菜(西餐)的厨师,接着又在宫内添置了银质的二十把刀叉,三把咖啡壶,洋盘洋碗二十件,以及两个冰淇淋桶,一时间,紫禁城的厨房中西合璧,西餐餐具和中式餐具各占半壁江山。
溥仪最初还是吃不惯西餐,就先从最简单的冰淇淋开始入手,稍微适应后又开始尝试新的洋食,到最后连咸食也都习惯了,每天的餐单上出现了面包、奶油、牛排、熏鲑鱼、玉米浓汤、各种百花撩乱的西式餐点等等。
当然,除了吃得到位,西餐礼仪也是不可少的,庄士敦也教导溥仪:“礼貌十分重要。如果喝咖啡像灌开水,拿点心当饭吃,或者叉子勺儿叮叮当当的响,那就坏了。在英国,吃点心、喝咖啡是refreshment(恢复精神),不是吃饭……”尽管溥仪对庞杂的西餐规则没办法全部记得,“经常吃到第二块点心就把吃第一块的警惕忘得一干二净”,但是这些新潮的事物,还是在溥仪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坠落的苹果
1924年的某一天早晨,城外喧闹声不断,十九岁的溥仪正在宫殿里吃苹果,没有多加理会,突然一位使节带着修正的《清室优待条约》来到了城内,他说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他带领大批军队,要求溥仪签字取消尊号、滚出紫禁城。“我一下子跳了起来,刚咬了一口的苹果滚到地上去了”,使节接着说,他们在附近已经架好大炮,二十分钟后将轰炸紫禁城,除非溥仪签字,不然谁都别想跑。
溥仪被吓傻了,他自从继位以后就缺乏政治经验,不知道使节其实是在吓唬他,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炮,即使有,也不敢轰炸这座文化古城,但溥仪一时间恐慌,没办法冷静下来想那么多,低头乖乖签字,离开了他的家,他的紫禁城。
有趣的是,溥仪出宫后的第二年,北京故宫博物馆成立了,专家学者们组成庞大的调查小组进入紫禁城,清点皇室的各类文物,保护其免于危亡,在《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里面,记录了一个细节:
“北向临窗一大炕置书籍杂物,更有一炕桌,上置苹果半个,是仓皇出走时,未食毕而投之之品,乃一有趣之故实也。”
这半颗苹果,应该就是溥仪不小心摔到地上的那颗,学者进驻前,溥仪已经离开了整整六个月,这半个苹果就在地上稳稳地待着,既没有腐烂,也没有被虫吃掉,也算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迹了。
溥仪的历史评价
说完了溥仪的宫中生活,此篇文章也就告一段落了,其实溥仪的后半人生都是很可怜的,由于《清室优待条约》被取消,他一时间从天堂直坠人间,开始为平常人的琐碎事发愁,比如钱财、以及婚姻,最后甚至被日本人连哄带骗,被安排进东北当皇帝,使他的后半生都受到捆绑。
吃一直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享受,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者,溥仪从中餐到西菜,也象征着大时代下意识形态的转变。溥仪的本性不坏,他一直想让满清脱离愚昧,走向国际化的康庄大道,他想让国家富强、让人民富足,和那些耳熟的革命家比起来,方法虽然不一样,理想都是相同的。
只可惜,溥仪的举止可以象征得了那个时代,却无法影响得了那个时代。大江东去,浪淘尽,清朝的时代已过,作为旧时代象征的溥仪,即使能有点名气,但仔细一看,也只不过是各方政客权衡之下的一粒棋子,也许甭管他学了多少国际餐饮礼仪,吃了多少西方的精致牛小排,人们对他的定见总是如此,这就是溥仪与生俱来的命运。
- 上一篇:最节俭皇帝:大臣上朝竟如丐帮聚会
- 下一篇:日本人用气球炸弹轰炸华盛顿 差点核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