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晋灭吴之战

2022-05-19

晋灭吴之战,晋原本就拥有比东吴更多的优势,但仍经过长时间的蕴酿及准备,不敢大意。反倒是弱小的东吴,面对西晋强敌,却没有长远计划及防备措施,果然败得一蹋涂地。

南北对峙缓兵之计

话说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子司马炎继任。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西晋),都洛阳。从此,三国鼎立局面只剩下西晋与东吴南北对峙。

东吴水军尚强,加之又有长江屏障,所以司马氏不敢轻敌。对内先整顿内部,再废除严苛律法、减免赋役、兴修水利,以巩固国内基础。对外则厚待来降者,并遣使与吴和谈,以为缓兵之计,而实际上却密集整修水师,做战争之准备。

而东吴在大敌虎视眈眈之下,却浑然不知警觉。由于孙权晚年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使得朝臣人人自危,东吴国力节节下滑。至孙皓即位,因其沉逸酒色、昏庸无道,使得吴国“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朝政更为混乱。

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羊祜都督荆州军事,羊祜同时也是晋国攻吴的主谋大将,由他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卫奡都督青州,镇守临菑(今山东临淄北);司马伷都督徐州军事,镇守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以这几个州作为攻吴的基地。

东吴轻敌陆抗忧死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炎密令益州刺史王濬制造大船,长一百二十步,能负载二千人左右,远望如河上的木造之城,据说连马匹都可以在船上奔驰。除此之外,王濬还负责秘密训练一支强大水师,“为顺流之计”,以东吴做为假想敌。

东吴大将陆抗察觉到晋有灭吴的意图,他并且大胆推知晋兵可能会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所以不止一次上疏孙皓,请求加强在建平(今湖北秭归)和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兵力,但孙皓对晋却等闲视之,毫无戒心,他认为依靠长江天险,则东吴即可高枕无忧。甚至当建平太守吾彦发现了晋国造船所剩的碎木屑顺江而下的事迹后,向孙皓报告,希望能增兵建平,以防晋采水军攻击,可是孙皓仍旧不予理会。后来,陆抗在忧虑中去世,此后吴中再也没有能与晋抗衡之名将。

咸宁五年(279年),王濬、杜预(时羊祜已死,杜预代之)上书给司马炎,认为东吴孙皓“荒淫凶虐”,“宜速征伐”。司马炎于是率领大军开始进攻东吴。晋军二十余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统领各路兵马,按照羊祜生前拟定的作战计划,分六路出击。晋军的分路出击,目的在快速切断吴军的联系,将其各个击破。

隔年(280年)正月,晋军已抵横江一带,进逼建业。吴主孙皓慌忙失措,令丞相张悌、部将沈莹、孙震等率三万士兵迎击。结果东吴大败,张悌、沈莹、孙震等皆被斩杀,吴国上下为之惊愕。同年二月,晋军攻下丹杨(今湖北秭归东),进逼西陵峡。东吴军于江中横放铁锁,并制作沉重铁锥埋伏于江中,想以此来阻挡晋军的前进,而不另派兵员防守。结果晋军制造大筏数十个,上绑草人立于筏上,让习水性的士兵乘筏开路,筏遇铁锥,锥即著筏而去,再用大火将铁锁烧融,轻易就排除了东吴设的障碍,一路进攻,势如破竹。三月,晋将王濬率军攻抵三山,孙皓派张象前去抵抗,但东吴士兵望旗而降,不战而败。孙皓原本想再凑二万兵员抵抗,但这些士兵都在发兵前夕逃亡,至此,吴国已无兵可守。

晋灭东吴统一中原

晋的各路兵马进围建业。按司马炎的规定,此时的王濬晋军应该由王浑节度,可是王浑驻兵不前,且要求王濬也要停止进军。王濬不服从命令,于三月十五日攻入建业,孙皓出降,东吴至此灭亡。晋灭吴之战,使晋统一了全国,也结束了自三国以来群雄割据、四分五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