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间的战争,为什么最终会以明廷灭亡为终结?
明清之间的战争,是相当复杂的。而导致明军无法在野战中战胜清军,也是具有多方面因素的。
很多史学家都把发生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作为明清战争之中的开端和分水岭。而这一次战略决战,以明军完败为结局,清军,或者说后金八旗一战成名,自此野战明军再无胜绩。
而之所以形成这个的困顿局面,双方之间十余年的政治军事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关联。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战争对决之间,决定胜负的因素之中,政治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后,他将所有女真人迁徙聚拢于一起,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而这种制度的优势有如下几点:
其一,全民皆兵。女真受限于人口的发展,不可能拥有独立的大规模的军队,所以为了形成一支保持优势的精锐,努尔哈赤充分利用了女真人游猎的生活习气特点,将全族之青壮都合编城军队,分属于自己的儿子和亲信们,如此一来,每一次发动战争,其战争动员就极具煽动力,因为战争是女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法。这样的部队,打仗不是为了拿工钱,而是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发展。所以女真军队战斗力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来,他们本身就是从小成长与险恶的白山黑水中,除了种地之外,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与野兽搏斗,单兵素质极高;二来,女真人拥有比较统一的价值观,他们的战争,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进攻,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防御的,唯有以战争来掠夺才能过上好日子,谁又不想过上好日子?
其二,解决了经济后勤困难的问题。女真士兵自带干粮,自备马匹,自带武器,然后集结之后,无需长期专职训练,就能投入战争。战场是他们最好的军事训练。这种组织模式效率很高,而且不需要国家财政的后勤支撑。而在不需要国家财政的投入,就不会存在鸽派鹰牌的区别。八旗旗主与大汗努尔哈赤之间,相对权力集中,战争意志坚决,不存在拖后腿的问题。
其三,战争的红利,对于中原军队,战争胜利之后的红利与普通士兵没有关系,同时战争红利也是朝廷财政的一大笔费用支出,往往一场战争打下来,耗费极大的同时,却又并不能使得军队更加具有凝聚力。而对于八旗军队而言,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自带干粮,没有人给他们开工资,收益完全取决于赢得战争后能抢到多少。他们对于战利品的分配,能够做到比明军更高的公平度。决定一支军队战斗力的,不仅仅是士气和信仰,更重要的还是利益。如果一场战争打下来,大家都是赔本卖吆喝,谁还愿意用命来拼搏?
而反观明军,制度已经固化,阶级分化严重,政治上的纷争,不仅仅导致对战争投入有限,而且最关键的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班子,所以明军内部因为政治存在了许多的问题。
其一 、党争严严重拖累军队指挥系统。明朝政府到了后期,出现了严重的党争局面。如果只是单纯的政见之争,对于政府而言也能起到积极作用,然而明廷的党争已经逐渐沦为利益之争,赤裸裸的党同伐异,由此导致了整个政治生态的失衡。这种情形在对外战争中尤为明显,一个优秀的将领,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政治站队,但无论他站那一边,他的政治生命都会迅速的终结。但往往因为党争,在择帅方面,存在极大的隐患。极其容易出现将帅们在外出征,还要面临险恶的政治斗争。同时,重要朝廷对于战争的盲目估计,导致整个战略在执行过程中急于求成而忽略客观实际,最终导致将帅指挥失误。
其二、臃肿的军事制度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明廷的军事制度,到了明末,卫所军彻底沦为了中上级军官的佃农,这些军队不但战斗力低下,而且还在战争中极其容易拖后退,一旦战事失利,卫所军慌忙溃散,致使战争彻底失败。同时,朝廷还需要用庞大的军费和土地来支撑各地卫所军,这种空耗国家财政的军队,长期以来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使得朝廷无法下定决心取缔。而在明廷中后期出现的募兵,虽然战斗力有所提高,但是装备、训练跟不上,同时在军饷被各级官僚克扣,导致士兵作战积极性不高,单兵素质明显低于清军。
其三、军队后勤与抚恤赏赐的问题。明廷在后期财政逐渐趋于崩溃,这种局面由税收制度改革的不彻底,以及长期重农主义和官商勾结逃税等诸多因素造成。而这些因素因为涉及到执政者的切身利益而无法进行改革,由此就导致了军费的支出存在极大困难。明廷征伐后金,往往动员的军队数量十分庞大,这些士兵除了长期镇守九边的精锐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征调的军队。庞大的军费开支加上官员腐败的情况,使得士兵的物质保障极差,在士兵阵亡后,其抚恤也十分不到位,而胜仗之后的赏赐也被克扣的差不多,从而使得士兵们并不具备舍生忘死的战斗情怀。
综上对比,清军是一只具有活力而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又拥有一个执行力极强的指挥系统,而明军无论哪个方面,都无法使得军队形成极强的凝聚力,发挥出一个大国实质上的军事实力来。从而导致明清之间的战争,最终以明廷灭亡而彻底告终。
- 上一篇:连环计诛董卓一(袁绍起兵)
- 下一篇:京西上方山:植物王国中探寻古老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