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鸿山寺

2022-05-19

鸿山寺

在思明区思明南路中段,即鸿山南麓。寺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寺原在鸿山与虎头山夹峙之间的山坡上,殿堂毕具,雄伟庄严,是厦门本岛以寺见称的第二座寺院。寺后有古道通向南普陀寺以东海滨地区。两山夹峙之间,四面通风,每当雨季,横风吹雨,雨丝交穿如织,故有“鸿山织雨”的奇观,为厦门八大景之一。

清光绪十五年(1889),漳州南山寺喜参和尚应邀来寺住持,重修鸿山寺。后来喜参和尚又转往重兴南普陀寺。民国初年,蒋以德居士独捐巨资重修殿堂楼苑。民国十三年(1924),转逢和尚献南普陀寺为十方丛林时,鸿山寺随之收为南普陀寺的下院。民国二十七年厦门沦陷,鸿山寺住众大都离散内地,一度废圮,抗战胜利后,转由菜姑住持。

建国后,菜姑修明住持寺院,恢复组织念佛会。1958年,寺院由房管部门收管,分租居民进住,1985年经地方政府批示,由佛教协会收回产权,迁走居民,并拨土地3000多平方米扩建殿宇。1986年,新加坡龙山寺华僧妙华老法师捐献巨资翻修、扩建大殿、法堂以及楼堂、院舍多所。初期复建工程由妙华法师法子世澄法师负责兴建。1989年至今,建设及扩建工程转由妙华门徒法云法师主持兴建。

时旧寺殿堂处于降坡崖侧,周围残岩悬空,或巉岩丛立,地势兀落不平,难求立足旷地。法云法师工于企划,乃就山势地貌,精心营运,或凿岩垒石,擘建隆楼杰阁;或穿石洞壁,构成院落,殿堂楼院之间高低错落有致,通以回廊曲径,使之连成一体。在山门内登山石磴两侧,又精思巧构地利用陡峭岩崖隙地,遍植修竹花木,构建琼台亭阁,或于亭下引泉蓄水成池,放养水生鱼藻,架小桥以通,供人以临渊观鱼之乐,或于修篁花蔟之间建亭平崖,予人以静坐幽听鸟语之趣。纵观整体布局,既不失佛教寺院之恢伟庄严,更兼有园林清奇雅趣,而使寺与山后的鸿山公园相映相衬。

鸿山寺后旧有郑成功驻军故垒嘉兴砦(寨),还有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福建都督徐一鸣和赵颇攻剿“红夷”(荷兰殖民者)的石刻碑文。此历史文物古迹现列为厦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任住持法云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