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水陆武器大揭秘:武将擅射,战船可载3000军兵
三国赤壁之战,也是冷兵器演进过程中的一次著名对决。
建安十三年正月,即公元208年,剿灭袁绍、北征乌桓后的曹操,没有片刻喘息,立刻返回驻地邺城,凿一湖名曰玄武,日夜演练水师,准备大举征伐刘表、刘备、孙权等南方势力。一场冷兵器时代的著名战役即将上演,而武器装备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玄铁重甲对于这番秣兵厉马的景象,史料中没有太多具体的记载。不过从曹丕在二十多年后在广陵孤城临江观兵时所吟的诗句中,依旧可以感受到曹军的军威:“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这里的“玄甲”,是指黑色的铁铠。早在西汉时,随着炼钢技术的大发展,铁铠在很大范围已取代了青铜甲,到了东汉三国时期,则完全占据了军队的全部装备市场。
玄甲又称鱼鳞甲,几千片铁甲,用麻绳或者皮绳经纷繁复杂的编缀方法编织起来,可以有效防护战士的全身。不过玄甲比较沉,一般都有二十多公斤,不利于单打独斗,更适合重装步兵或骑兵采取军团作战。
但毫无疑问,这种黑色的甲胄代表着三国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陈琳在其《武库赋》中对大加赞赏:“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钢,函师震旅”。诸葛亮也在《作刚铠教》中说:“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已采用了“百炼精钢”法来打制铠甲,而打制一件铠甲,至少需要迭锻五次。无怪直到后世六朝之时,人们仍然把质地精良的铠甲传为诸葛亮所锻铸。
不过诸葛亮此时尚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一个,还来不及施展他治政方面的天才,而曹操的军队,在大量收编袁绍和乌桓残部之后,装备有了质的提高。曹植在其《先帝赐臣铠表》中,列举了当时流行的几种铠甲: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马铠。黑光铠和明光铠在当时属于高级甲胄,只有上层军官才有资格配备;而两当铠和马铠,则是曹操骑兵的主要装备,他也凭着这装备精良的骑兵,让孙刘等部吃尽苦头。
两当铠又叫裲裆,顾名思义,其一挡胸,其一挡背,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马铠就是战马的护具,将战马的全身包裹起来,可以有效防备弓箭、砍杀等。马铠在东汉末年就已出现,不过那时候还是奢侈品。刚出道时候的曹操还是小角色,他曾经不无羡慕地说:“袁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无怪乎灭了袁绍之后,曹操信心大增,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南方、统一全国,先进的武装恐怕也是他信心的重要来源之一。
刀戟代剑公元前206年,刘备的老先人刘邦,经历了他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宴会:鸿门宴。与鸿门宴一起进入成语的还有一个词:项庄舞剑。由此可见在西汉之前,剑仍然是武将士兵随身佩戴的最重要的短兵器。
然而经过几百年的流转,公元215年发生在东吴的另一场宴会,则展示出短兵器明显的发展变化。那是在吕蒙家的一次宴会上,与甘宁有杀父之仇的凌统,趁着酒意,拔出佩刀,借舞刀助兴之名,欲杀甘宁。甘宁哪里是善茬,喝道“宁能双戟舞”,举起双戟便迎了上去。这可急坏了东道主吕蒙,于是他“持刀操楯,以身分之”,才不至于发生流血事件。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即使在传统的宝剑之乡吴越,刀和戟也已经取代了剑的地位。赤壁大战之前,主降派和主战派争执不下的时刻,孙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大败后的曹操卷土重来,被甘宁率百骑在濡须口劫了营,吃了个大亏。欣喜异常的孙权厚赏了甘宁:“绢千匹,刀百口”,由此可见此时刀的地位。
事实上,在三国时期,军队中大量使用的短兵器只有刀,步兵的常见装备便是环口刀配长楯。《刀剑录》有很多关于铸刀剑的记载:孙权在黄武五年造刀一万口,刘备造刀五千口,司马炎造刀八千口……这是因为刀更适合于劈砍,且工艺没有铸剑繁琐。剑则逐渐蜕变为赏玩物和配饰,成为文人骚客作秀的一个器件了。譬如曹丕所造“百辟宝剑”,不过是用来“饬以文玉,表以通犀”罢了。
三国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武器是戟,它是不可或缺的长兵器,也是唐以前整个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代,甚至持戟成了士兵的同义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江苏东阳汉墓出土的一柄长戟,长达2。49米;而山东淄博另一座汉墓出土的一柄长戟,更是长达2。9米。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士兵皆荷戟持楯,而行营之中更是遍竖戟楯,由此可见,戟是这个时期军队中最主要的兵器。
猛将持戟搏杀的记载在《三国志》里有很多,最著名的有吕布“辕门射戟”;有张辽守卫合肥时“披甲持戟……杀数十人,斩二将……”,吓得孙权“以长戟自守”;还有曹操在濮阳遭三面包围时,典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
除长戟外,军中常用的还有双戟,孙权就曾经“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弄死过老虎。此外还有手戟,经常作为暗器时,譬如董卓就曾用手戟掷过吕布。
三国时期,骑兵的主要装备便是长戟配铁铠,步兵则是长短戟与楯配合使用。剑退出战场,标志着古代战斗从车战向骑步兵野战过渡。
远程武器三国时期武将大多擅长弓射,早期董卓便是“双带两鞬,左右驰射”的一大狠人,至于像吕布一般“便弓马,膂力过人”,那就更多得数不清。然而弓箭在作战中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由人力射出,然而人力毕竟是有限的,况且它只能射杀人马,却无法破坏敌人的防御设施。
这时候弩便登上了战争的舞台,弩与弓机理相同,可以说是具有“延时结构”的弓。它与弓不同之处在于,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而是先把弦扣住,在从容瞄准射击,因此命中率大为提高。不仅如此,它不仅可以依靠人的臂力,还可以脚踏或者腰引,甚至可以用绞车装置集中几十个人的力量上弦,从而使重型弩的使用成为可能。三国史上关于弩最经典的一个战例,便是袁绍凭借弩兵战胜了公孙瓒部下极为彪悍善战的骑兵组织白马义从。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虽不符合史实,但是他的一项发明却非常重要,那便是被称为“诸葛弩”的元戎弩,也就是连弩。《魏氏春秋》中记载:“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武备志》中对诸葛弩的性能做了补充:“此弩即懦夫闺妇皆可执以环守其城。”
诸葛弩虽然做工精巧、省力好用,但威力着实不大,曹操军队使用了另一种威力巨大的远程武器:发石车。还是在官渡大战时期,袁绍部队在营中堆土成山、建成高楼,从上边向曹军射箭,一时曹军伤亡惨重。曹操下令造“发石车,击绍,楼皆破,军中呼曰霹雳车。”后世赞叹道:“飞大石过三百步,所当辄溃。”
《武经总要》记载了抛石机的结构:以大木为架,接合部用金属件固定。机架上方设置可以转动的横轴,轴上固定抛射杆,称为“梢”。梢前端有索绳连接一个皮窝,用来容纳石弹;末端系(石驳)索,索“长数丈”。大型抛石机常拥有数百条这样的(石驳)索,每条由一两个人拉拽。射击时,一人瞄准定放,拽索人同时猛拽(石驳)索,(石驳)梢末端下坠,前段扬起,皮窝中的石弹便被甩向天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射出去,破坏力巨大。
战船曹操凭借精良的步兵与骑兵,横扫北方,但他深知这一套在南方未必吃得开,“北人骑马,南人乘舟”,要想平定南方,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南伐之前,他早早的便在邺城玄武湖操练水兵。
但是他的对手是东吴水师,一支秉承着启自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水师优良传承的虎狼之师。他们拥有无与伦比的造船技艺,拥有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水手、水兵。
当赤壁之战的序幕拉开后,南北双方近四十万人盘踞两岸,两千余艘战船对峙于长江之上,一场冷兵器战争时上最惊心动魄的水上大战即将上演。角逐的背后,是一场力量、智慧与技术、经验的全面PK。
三国时的战船沿袭了汉代的技术,最著名的战船当属楼船,汉代最大的楼船高达十余丈,可谓彼时的航空母舰。楼船之上“起重楼,列女墙,战格、树幡”,装备大型战(石驳)、拍杆;甲板上可以奔车驰马。这其中,东吴的楼船又属翘首,其最大的楼船“飞云”、“盖海”等,竟有五层楼之高,可容纳3000名士兵,俨然是浮在水面的城堡。
东吴的另一主力战舰叫做艨艟(艨冲),以速度著称。赤壁大战中,东吴用来突袭曹军船队的纵火船,便是这种形体狭长、速度奇快的小型战船。《太白阴经》记载:“(此船)务于速进速退,以乘人之不备。”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的艨艟,“中江举帆”,乘风纵火冲入曹军船队,不多时便让曹军“樯橹灰飞烟灭”,实在是令人不可小觑这种战船的实力。
赤壁大战东吴胜利的原因毫无疑问有很多,单就技术角度而言,精湛高超的造船技艺,丰富的水上经验当然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东吴水军除在长江上活动之外,还多次进行了海上远航,其向南最远到达夷州,向东北最远到达辽东半岛,每次的规模都在万人以上。这么丰富的水上经验,曹操真是必败无疑。
建安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兵败赤壁的次年,曹操沉痛地说道:“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曹操也许有着太多的不得已。天下无刀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只有和平而强大的国家才做到民间无兵器,人人学习文章诗歌,但追求这种社会环境却首先要付诸于武力。这不仅是曹操的困惑,也是古往今来每一个英雄的困惑。
- 上一篇:那不勒斯披萨有什么历史?那不勒斯披萨的内涵
- 下一篇:兵学亚圣孙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