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明教寺
明教寺坐落于中国安徽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旁,原名铁佛寺,又称明教台、曹操点将台。该寺始建于南朝梁时,至隋末,寺院荒废。唐大历年间(766—779)在废墟中掘得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廷,准奏重建,定名为“明教院”。明代改称“明教寺”。后迭经兴废。至清咸丰三年(1853),复毁于战火。光绪年间重建。1937年冬,寺院部分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修缮。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明教寺历史悠久,建筑雄伟。在清代,居合肥城众寺之冠。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
教驽台高5米,面积近4000平方米略呈正方形。三国时,合肥为曹操管辖之地,他曾多次来合肥部署对吴国孙权的战事。教弩台就是曹操所建的一个军事堡垒,它既可捍卫合肥城的安全(离城仅4公里),又可用以训练强弩手。南距淝水仅5米,东距津水约百米,北距逍遥津百余米,均在强弩射程之内。据说当时经常有500名左右弓弩手在此比武、操练,胜者赠以红袍以示奖励。百步穿杨,锣鼓声起,曹操哈哈大笑。为了使士兵们夏日不受日晒,台边种有许多松树,风来松声如涛,教弩松荫,为庐州八景之一。台上除有听松亭外,还有一口古井,因井口高出街道平房屋脊,称屋上井,水味甘美,四季不竭。井口石栏拙朴古老,现出23道提水绳沟,绳沟石质光亮如玉,栏上镌刻“晋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字样,是供士兵解渴用的。经长年累月提水,井口石盘上现有23道绳痕。井栏上还有“晋泰始五年”(269)字样。到南朝梁武帝时(503一548),据说因掘得一尊高一丈八的铁佛,于是在教弯台上建一佛寺,名铁佛寺(一说在唐大历年间掘得铁佛)。唐大历年间改名明教寺,后毁于兵火。现庙为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所建。袁于天国革命失败后削发为僧。清同治年间重新修建。寺内共有佛像30多尊,有大雄宝殿、地藏殿等建筑。登临台上的听松亭,可以俯瞰合肥全城景色。前人诗有“登临收楚豫,吞吐尽江淮”之句。近年已全面修葺,成为合肥市文物旅游的主要景点。
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年历史。教弩台高4.3米,面积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以超过民房屋脊得名,为当时曹军将士饮水之源。听松阁是曹操“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之所。周围松拍挺拔,浓荫蔽日。后被誉为庐阳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荫”即此。 唐大历年间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
现在的明教寺,耸立台上,雄伟壮观,乃清光绪十一年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云游募化,按原样重建而得。明教寺现为全国重点寺庙,由佛殿、藏经阁、西厢园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我国佛教寺宇威严庄重的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充满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唐大历年间于废墟中挖得丈八高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奏闻朝廷;代宗皇帝李豫诏令重建寺庙,定名“明教院”。明代以后,称“明教寺”,沿用至今。现尚存“大雄宝殿”、“屋上井”和“听松阁”等名胜古迹。相传“古教弩台”上,昔日松树成荫,松涛有声,寺僧建阁,取名“听松”,于是“教弩松荫”之誉,被称为庐阳八景之一。阁上撰有楹联:“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难,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屋上井”,以井口高于“教弩台”下民房屋脊而得名,井口石井栏上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12字,为公268年遗迹。井栏口遗下汲水绳磨成的23条深沟,堪为千年历史之见证。
唐人吴资诗云:“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道出了“教弩台”与“明教寺”的历史关系。“明教寺”屡经兴废,至清咸丰三年(1854年)复毁于战火。同治初年,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于太平军失败之后,慨然出家于紫蓬山西庐寺,后参禅于明教寺(为西庐寺下院),经多年苦行募化,终于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寺院。现在的大雄宝殿后殿即为当年的建筑,也是寺庙的主体建筑。
- 上一篇:三国时期马超临终前的一句话竟然使蜀国后期走向败亡?
- 下一篇:三国兵器谱之天下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