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闲品三国》:历经疆场而拙于用兵——评刘备的军事能力

2022-05-19

昭烈帝刘备白手起家,几经艰辛,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从涿郡兴兵到病故白帝,可谓驰骋疆场,戎马一生。期间历经大小战斗无数,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刘备都是见证人和参与者。他的军事能力如何,一直是广大三国爱好者和研究家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也有人觉得刘备在军事上很有才能,,甚至撰文为刘备平反,将刘备称之为“一代名将“。那么,究竟戎马一生的刘备在军事上的造诣如何呢?让我们通过相关的历史记载回到金戈铁马的后汉三国,重温刘备的战斗历程,得出一个公正、合理的答案吧。为了便于论述,我们不妨将刘备的战争经历分为三个部分:白手起家至出任徐州牧前、出任徐州牧到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到夷陵之战。

众所周知,刘备和曹操、孙坚一样都是靠镇压后汉末年爆发的“黄巾起义”发家的。只不过在这场对农民起义的对抗中,刘备不象曹操、孙坚战功赫赫,迅速崛起,而是默默无闻,徘徊在乱世之中。《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在“黄巾起义”爆发后,带领自己日后的主要将领关羽张飞加入了校尉邹靖的朝廷武装,“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至于刘备在战斗中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史料语焉不详,不过以刘备当时的情况判断,只是随校尉邹靖等人一起作战,并非率领一支独立的属于自己的队伍,也就很难有机会表现出他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倒是在《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典略》中记载了刘备一生中的首次失利:“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于从事,遂与相随,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后以军功,为中山安喜尉。”如果不是刘备灵机一动,诈死逃脱,险些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不过这也是刘备作为随从出征,也不能作为评判其军事能力的依据。不久在随同都尉毌丘毅到丹杨募兵期间,在下邳遇贼,刘备“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不过好景不长,在担任高唐令期间,刘备“为贼所破”,落荒而逃,只得往奔中郎将公孙瓒。在高唐的这一段经历,可能是刘备首次独立率军作战。按后汉的官制,县令手下设武职司马,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中,县级政府多拥有少量的军队。也就是说这一仗极有可能是刘备第一次独立指挥军队作战。虽然史料中缺乏“贼”的数量记载,但刘备被打的亡归公孙,多少也能说明刘备的首次独立作战是失败的;刘备投靠公孙瓒后,公孙瓒“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在这期间,《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中还有一段记载:“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不过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刘备似乎根本没有什么战功可言,也没有独立的队伍存在)。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第二次东征,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备和曹豹被陶谦安排在一起驻守郯县(今山东郯城)。“(兴平元年)夏,(曹操)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这次战斗的结果不言而喻,曹操大获全胜,刘备则是又一次大败而归。这也是曹、刘之间的首次较量。

史料记载到这开始一直到刘备担任徐州牧之前,他再也没有什么别的战争记载了。从史料中记载这一时期刘备所经历的七次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推测:这个阶段的刘备初上战场,基本上没有经验可言,就算有过一些战功,最多也不过是跟着别人沾光而已,其军事能力显得十分稚嫩,虽然这一段时间长达六年,但很明显,刘备还是属于“实习阶段”,基本上没有独立作战的经验,因此也就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过这种情况随着刘备担任徐州牧而迅速改变。

 二

陶谦遗命将徐州让给刘备之后,刘备的地位迅速提高,同时也成为诸侯割据战争的参与者之一。在出任徐州牧到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这15年时间里,刘备经历了以下的各种战役和战斗。

[page]

第一次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当时刘备已经成为徐州的实际控制者,袁术发动了对徐州的首次进攻。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载:“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于淮阴石亭,更有胜负。”不过在刘备同袁术对抗之时,刘备的后院起火,“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备闻之,引兵还,比至下邳,兵溃。收散卒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这场战斗的结果是:刘备不但失去了对徐州的控制,退避海西(今江苏东海南),处境艰难,甚至“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同时自己的一家老小也落入吕布之手,可谓一败涂地。究其缘由,除了与徐州地方豪强势力的态度有关之外(详见拙作“细说陈登”一文,这里不再赘述),再有就是刘备的部署出现问题,没有稳固自己的后方,更不应该派遣张飞这员智谋略显不足的将领镇守后方,导致全局的被动。

第二次也发生在同年,吕布“辕门射戟”,帮助刘备解决袁术的进攻之后。当时刘备在小沛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引起吕布的不安,吕布随即“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虽然史料中没有详细描述这场战斗的全过程,但是以当时吕布与刘备势力的巨大悬殊,刘备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次发生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十一月,《资治通鉴》记载:

韩暹、杨奉在下邳,寇掠徐、扬间,军饥饿,辞吕布,欲诣荆州;布不听。奉知刘备与布有宿憾,私与备相闻,欲共击布;备阳许之。奉引军诣沛,备请奉入城,饮食未半,于座上缚奉,斩之。暹失奉,孤特,与十余骑归并州,为杼秋令张宣所杀。(另《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虽然两部史书的记载不同,本文采司马光的记载)。

这是刘备在军事上取得的一次胜利,这也是刘备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实体取得的第一次胜利。不过细考得胜的原因,是因为此时的杨奉、韩暹已经是实力大减,基本上沦为流寇,加上刘备用的是智取而不是力敌,成功的把握自然要大一点。

第四次发生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投靠曹操以后,曹操派遣刘备发动了对吕布的进攻。不过刘备这次还是兵败逃亡。《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说:

(曹操)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

《英雄记》中介绍的更加详细:

建安三年春,布使人赍金欲诣河内买马,为备兵所钞。布由是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攻备。九月,遂破沛城,备单身走,获其妻息。十月,曹公自征布,备于梁国界中与曹公相遇,遂随公俱东征。

虽然得到了曹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但是刘备还是无法取得胜利,其军事指挥能力实在令人怀疑。这一仗使得刘备几年来在徐州所积蓄的力量消耗怠尽,只能栖息在曹操的卵翼之下,虽然后来刘备也参加了对吕布的下邳之战,但是很明显是作为一个从属的身份参战的,根本没有什么可能去率领一支独立的队伍。所以也没有理由功劳把功劳算在刘备的身上。第五、六次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备背叛曹操,逃离许都,《资治通鉴》载:

会操遣备与朱灵邀袁术,程昱、郭嘉董昭皆谏曰:“备不可遣也!”操悔,追之,不及。术既南走,朱灵等还。备遂杀徐州剌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东海贼昌及郡县多叛操为备。备众数万人,遣使与袁绍连兵,操遣空长史沛国刘岱、中郎将扶风王忠击之,不克。

这两次的战斗是刘备早期同曹操对抗当中的首次胜利,难怪刘备在胜利之后得意洋洋地对刘岱说:“使汝百人来,其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献帝春秋》),不过从资料分析,刘岱、王忠军队的人数虽然不止“百人”,但肯定十分有限,刘备胜在曹操对其实力估计不足。

第七次的战斗还是发生在徐州,对手仍然是曹操,时间则推迟到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这次刘备的对手是曹操本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昌豨叛为备,又攻破之。

[page]

这一回是曹操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魏书》曰“是时,公方有急于官渡,乃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备。备初谓公与大敌连,不得东,而候骑卒至,言曹公自来。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后人在评价这次战争的时候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

曹操东攻先主,田丰说绍乘间举兵以袭其后,绍以子疾辞丰而不行,绍虽年老智衰,禽犊爱重,岂至以婴儿病失大计者?且身即不行,命大将统重兵以蹑之,亦讵不可?而绍不尔者,绍之情非丰所知也。操东与先主相距而绍乘之,操军必惊骇溃归,而先主追蹑之,操且授首;先主诛操入许而拥帝,绍之逆不足以逞,而遽与先主争权;故今日弗进,亦犹昔者拥兵冀州,视王允之诛卓而不为之援,其谋一也。

先主亦固有此情矣。绍之兴兵而南,众未集,兵未进,虽承密诏与董承约,抑可姑藏少待也;待绍之进黎阳、围白马,操战屡北,军粮且匮,土山地道交攻而不容退,乃徐起徐、豫之兵,亟向许以拒曹之归,操且必为绍禽。而先主遽发以先绍者,亦虑操为绍禽,而己拥天子之空质,则绍且枭张于外而逼我,孤危将为王允之续矣。惟先绍而举,则大功自己以建,而绍之威不张。绍以此制先主,先主亦以此制绍,其机一也。

夫先主岂徒思诛操而纵绍以横者乎?两相制,两相持,而曹操之计得矣。急攻先主而缓应绍,知其阳相用而阴相忌,可无俟其合而迫应其分。先主恶得而不败?绍恶得而不亡?此其机先主与绍缄之于心,非董承之所察,而田丰欲以口舌争之,不亦愚乎!

王夫之的分析虽然有其道理,但是却与当时各方实力的对比不符,以刘备刚刚夺取徐州,立足未稳,应付徐州内部的反对势力已经是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利来进攻曹操;再者,从史料的记载判断,刘备如果是主动发起进攻,必定是做好准备,何来一见到曹操就落荒而逃?笔者认为:刘备之所以出现这种窘境,完全是因为对局面的判断问题,误以为曹操正在全力对付袁绍,无暇招呼自己,这属于军事判断的失误。

第八次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期间,刘备亡归袁绍,被派和文丑一起抵御曹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

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

这次刘备所扮演的角色是个配角,无权指挥整支军队,面对曹操的诱敌之计,刘备也未能识破,兵败亦在情理之中。可见其对于谋略的认识不足。

第九、十次也发生在同年。先是《三国志•魏书•曹仁传》载:

太祖与袁绍久相持于官渡,绍遣刘备徇□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

然后又是蔡杨的进攻。《华阳国志•刘先主志》载:

公使将蔡杨击之。先主谓曰:“吾势虽不便,汝等百万来,未如吾何。曹孟德单车来,吾自去。”杨等必战,为先主所杀。

面对曹操的两次进攻,刘备取得了一胜一负的成绩。只是对手的实力却明显不同:曹仁是曹操手下的嫡系将领,统帅的自然是曹军的精锐;而蔡杨仅仅是叶县守将,部队的实力则非常一般。假如后者同属曹操的精锐,那胜负肯定不同。

第十一次的战斗严格说起来并非一次大的军事行动。虽然刘备还是失败者,但似乎是刘备主动撤退的。据《资治通鉴》载:

操自击刘备于汝南,备奔刘表,龚都等皆散。

从各种史料的记载分析,刘备明知实力不济,急忙南奔刘表,他所采取的方式极有可能是主动离开,损失也不大。这次战斗的时间发生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

第十二次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刘备在博望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的记载是: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志•魏书•李典传》中也记载了这场战斗: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从这两段记载分析,这一仗刘备打的十分漂亮,对手也是曹操手下的名将,面对曹军精锐,刘备主动出击,巧设埋伏,胜的是无可质疑。

[page]

第十三次就是著名的“长阪坡之战”。面对曹操的追击,刘备带领数十万荆州百姓,行动缓慢,自然不是曹军的对手,虽然期间有过张飞大闹长阪坡的精彩故事,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军事失利,在战斗中,不但当时刘备手下的主要谋士之一---徐庶的母亲被曹军俘虏,导致徐庶的离去,而且就连刘备的女儿也未能幸免于难。《三国志•魏志•曹仁传附曹纯传》载:

(曹纯)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如果不是赵云在乱军丛中拼死保护了甘夫人和少主刘禅,蜀汉政权的第二代核心就要换人了。这一仗对刘备来说只有两个字:惨败!

赤壁之战是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也是刘备在这一阶段所面临的第十四次战役(战斗)。关于赤壁之战,刘备是力了大功的,由于以往论述者很多,这里就不在赘述了。刘备策略得当,动作果断而迅速,取得了他一生中最关键的胜利。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充其量不过是个配角,真正的主角是东吴的周瑜

这时期的刘备经历的战斗很多,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虽然还是失败的次数居多,几次还险些丧命,但是他也取得了一、两次辉煌的胜利,说明他的军事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不过公正地来说,此时的刘备虽然并非“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但是离名将还是相差的太远了。

从赤壁之战到夷陵之战这十五年间,刘备又经历了很多的战事,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九次。

第一次是南征四郡。赤壁之战以后,刘备积极在荆州发展自己的势力,亲自率军南征武陵、桂阳、零陵和长沙四郡,配合武力威胁。在刘备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面前,以上四郡先后投降。《资治通鉴》载:

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引兵南徇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营帅雷绪率部曲数万口归备。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江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以偏将军赵云领桂阳太守。

为团结这些刘家旧部,除桂阳太守换成了赵云以外,包括长沙太守韩玄在内的三郡太守均是官居原职,并未做出什么调整。也就是说刘备南征四郡这一军事行动通过其强大的政治压力,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第二次也是刘备一生中最辉煌也是耗时最长的战役:益州争夺战。刘备用了三年的时间(建安十六年---建安十九年)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夺取了刘焉、刘璋父子统治多年的益州。在这场战斗中,刘备利用益州的内部矛盾,充分发挥手下众多文臣、武将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虽然在这场战役中,刘备损失了最有能力的谋士庞统),并由此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

第三次又是刘备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胜利:汉中争夺战。自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开始,曹操和刘备在汉中地区控制权展开了多次反复的争夺,历时三年多的时间。最后又是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始终被留在后方成都,刘备则是亲率大军与曹操进行浴血奋战。《资治通鉴》对此次战役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载。这场战役刘备无疑是个大赢家,从此刘备坐拥汉中、益州,不久刘备就自立为汉中王,成为蜀汉政权的统治者。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次战役中贡献最大的是法正,多次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才确保了最后的胜利。

第四次也是刘备军事生涯中最后一次也是最惨重的失败:夷陵之战。关于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原因,已有很多文章进行了系列分析,这里也就不再赘述,简单的概括:刘备在战略上失策,在战术上也出现严重错误,导致了全局的被动,从此蜀汉政权的军队只能从东北方向用兵,违背了当初《隆中对》中既定的战略方针,牺牲了大量精锐士兵和杰出将领,国力迅速下降,刘备要承担最主要责任。

以上基本概括了刘备一生中所经历的所有战役、战斗的历程。该如何评价刘备的军事能力呢?在三国时期就有人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判断。

魏文帝曹丕的判断是:

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见《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魏国丞相掾赵戬评价刘备:

刘备其不济乎?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傅子》)

东吴名将陆逊认为:

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见《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自三国以来的几千年间,人们大都对刘备的军事能力持否定的态度。刘备一生胜少负多,虽然也出现过几次辉煌的胜利,但通过对其一生所经历的所有战例不难发现,刘备所取得的胜利基本上都是在政治、军事的双重配合下获得的,而单纯的军事行动则基本上以失败告终,综合来看,刘备一生虽然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刀光剑影之中,但是军事能力欠佳却是不争的事实。近来看到一些为刘备的军事能力翻案、并把刘备称之为军事家、一代名将的文章,心里很感疑惑:如此胜少负多的庸常将领何来名将一说?如果认真了解和分析过刘备的具体战例,相信绝对不会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一代君主,刘备确实具备非凡的能力。正如陈寿在《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所言: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折而不挠”是刘备一生的真实写照。但是在军事方面,刘备的水平实在是比较低劣的,终起一生,笔者对刘备在军事能力上所下的结论是:历经疆场而拙于用兵,非大将之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