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丕,才40就死了,如何死的这么早?真相竟是如此
三国时期有许多主目的君主,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曹魏后期君主曹丕,才40就死了,怎么死的这么早?真相竟是如此。
曹丕,对于他的简介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但又很难说他是一个政治家或者是一个文学家,他的一生短暂而又不失精彩,政治成就与文学成就并存。作为一个当皇帝的才子,他始终在这两个角色之间切换,这两种身份又在他身上融合。
文武双全少年时
要不怎么说曹丕与众不同,他的出生都很不一样。出生时候天生异象,大家都认为他是个不祥之人。而曹丕天资聪颖,年幼时便饱读群书,加上父亲对其管教严厉,给他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曹丕年幼时便饱读诗书,精通诗赋,为他今后成为文学大家奠定了基础。
老谋深算的曹操深知世事之乱,于是教曹丕骑射之术。曹丕幼时便精通射御之术,天资十分聪慧,曹操非常看重他,带他到处征战。这一段长期的军旅生活对曹丕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历练,也是一次机遇。
曹昂在跟随曹丕讨伐张绣的时候遇害,长子去世,才有了后来几人的世子之争。曹丕写《临涡赋》是在路过涡河的时候,那是他跟随父亲回老家上坟祭祖,灵感来的也与一般人不同。
玲珑心计夺世子
世子之位,在长子曹昂去世后曹操心里早有人选,那就是次子曹冲。曹冲可以说是曹丕竞选世子路上最大的敌人了。说到聪明,曹冲丝毫不输曹植,而且曹冲天性仁厚爱人,别人犯错他都想办法帮助化解。这些曹操早就看在眼里,对曹冲格外宠爱。但是不幸的是曹冲13岁的时候患病去世,曹操深感痛心,失去了一个世子的最佳人选。曹丕也深谙其中之道,多次对人说如果曹冲还活着,他绝对没有机会被选为世子。
本来以为选立世子之事已经成为定局了,没想到曹植崭露头角,展现了他的才华,于是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发生了立嗣之争。
曹操在立谁为世子问题上犹豫不决,长期以往,下属也不自觉地形成了两个派别,一部分人支持曹丕,一部分人支持曹植。两个派别各自结为党羽,不免暗中争斗,尔虞我诈,设计计谋,制造舆论,为各自的拥护者造势。拥护曹植的杨修是个奇人,又是曹操的红人,所以曹植优势远远大于曹丕。可是这个曹植为人十分任性不懂节制,喝醉酒常惹出祸端,最终引起曹操对他不满。
后来曹丕终于如愿以偿打败了自己的弟弟曹植,当上了大魏的世子。曹丕为世子期间,大力发展儒家学派,为儒家学派的昌盛助了一把力。
而立之年谋帝位
曹操逝世于洛阳之后,顺理成章,曹丕就继承王位当上了魏王,天下终于成了他曹丕的天下。他改年号为延康元年。
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个重任,曹丕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初登高位,面对突如其来的政治变故,曹丕也感到春风得意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于是他积极组织政权,拉拢自己的势力,打击排除异己,稳定局势。
面对以前历史的教训,他深知自己现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于是曹丕吸收历史的教训,他知道必须快速稳定巩固自己的政权,才不会被人趁机而入。
此时正值汉家天下大乱的时机,汉献帝已经成为一个摆设。曹丕看准了时机,积极周旋,汉献帝最终禅让帝位,曹丕称帝,奉献帝为山阳公。
黄初元年,曹丕正式成为了一代帝王,他的执政之路开始了。执政期间,曹丕数次主张对外扩张,扩充疆土。同时他还想成为儒家仁政君主,效法学习古代明君贤臣他对内恩惠与威压并施,注重巩固政权集中权力。他还注重民生,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这就是曹丕,听说很猥琐,其实是一个很大气的皇帝,古人很迷信,又很重视厚葬,曹丕却不太重视,他对于下葬的要求很简单。
这年十月三日,选定首陽山东侧为寿陵,发布关于丧葬的规定:“按礼制,国君登基以后,就应该制做内棺,以示活着的时候不忘记死亡。远古尧葬在谷林,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木,禹葬在会稽,农夫安心地耕种,因为葬在山林中,与山林融为一体。我不采用聚土造坟、植树为记的做法,因为它不是上古之制。寿陵与山成为一体,没有必要造坟植树,也不要建立寝殿,修筑园邑,修设神道。葬,就是藏,就是想让别人看不见。我所以在这不长庄稼的地方建造陵墓,是为了使后代人找不到我葬的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银、铜、铁等作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这样才合乎古代殉葬用涂彩的泥车、茅草扎成的人马的规定。只须棺木漆刷三遍,口中不必含有珠玉,也不用穿着珍珠做的服装,放在玉制的匣子中,因为这些都是不明智之人做的事。季孙用美玉丧殓,孔子加以劝阻。宋公被厚葬,有识之士都说华元、乐莒没有做到臣子的职责,汉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为霸陵中没有什么贵重东西让人贪图;光武帝坟被发掘,是因为原陵造墓种树的缘故。所以霸陵能完整保全,功在张释之;原陵被盗毁,罪归于明帝。大凡忠臣孝子,都该想想孔仲尼、左丘明、释之的话,以华元、乐莒、明帝为前车之鉴,心中常常存着一个使君主亲人安定、魂灵万载不受危害的想法,这就是贤圣之人的忠和孝了。汉代的陵墓没有不被人挖掘的,祸害的根源就在于厚葬和造陵种树。皇后及贵人以下的嫔妃,凡是不和国王埋在一起的,死后都葬在涧西,先前已经说明在何处了。如果谁违背了这条诏令,擅自变更,我在地下就会被戮尸,戮而重戮,死而复死。为臣者轻视已死去的君王、父亲,那才是不忠不孝,假设死者有灵,将不会保佑你。特令将这条诏令收藏在宗庙之中,另抄录副本存在尚书、秘书、三府之中。”
你看这就是曹丕的下诏,不管怎样,也反映了曹丕的心里话:
其一,不聚土造坟。远古尧葬在谷林,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木,禹葬在会稽,农夫安心地耕种,因为葬在山林中,与山林融为一体。我不采用聚土造坟、植树为记的做法,因为它不是上古之制。寿陵与山成为一体,没有必要造坟植树,也不要建立寝殿,修筑园邑,修设神道。
其二,厚葬。葬,就是藏,就是想让别人看不见。我所以在这不长庄稼的地方建造陵墓,是为了使后代人找不到我葬的地方。
其三,不要金银的陪葬品。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银、铜、铁等作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这样才合乎古代殉葬用涂彩的泥车、茅草扎成的人马的规定。只须棺木漆刷三遍,口中不必含有珠玉,也不用穿着珍珠做的服装。
其四,引用历史名人来说明厚葬的好处。季孙用美玉丧殓,孔子加以劝阻。宋公被厚葬,有识之士都说华元、乐莒没有做到臣子的职责,汉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为霸陵中没有什么贵重东西让人贪图;光武帝坟被发掘,是因为原陵造墓种树的缘故。所以霸陵能完整保全,功在张释之;原陵被盗毁,罪归于明帝。
黄初六年,曹丕在伐吴期间染上风寒,而在那时是秋冬交替之时,加上长江冬天时会起雾,再加上曹丕原本就有旧伤,最终在洛阳一病不起去世了。
在曹操最看重的三个嫡子中,武功最好的是曹彰,曹丕继位后没多久就毒死了他。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一生都在对兄弟们监视极严,费尽心机,比诸葛亮还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