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国国君都称“公”,只有楚国国君称“王”,为什么呢?
严格地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国君称“公”,其实都是不符规范的。
当初武王伐纣成功,建立西周政权后,对王侯、贵族和有功劳的大臣施行了分封制。除了将都城以外的领土进行了分封,还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进行了相应的分封。在称谓上亦称为“鲁公”“晋侯”“申伯”等。
然而,随着周平王东迁,这种天下共主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周天子的威严,在犬戎进攻和周平王东迁这两件事上,一落千丈。诸侯们也渐渐不守周礼,开始轻视周天子,并渐渐不遵守周礼了。
也就是从此时起,各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以“公”相称。周天子虽然不悦,但由于皇室衰微,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
称“公”也就罢了,可是有人更过分,竟然直接称“王”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称“王”的人,是楚国国君熊通。
说起来,楚国早先只是个小部落。早在周武王征伐殷商时,楚国的先祖便准确地判断出周武王必胜,因此率军投奔了周武王,并得到了器重。然而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大概是因为要分封的皇亲贵族和功臣太多,楚国先祖给周武王遗忘了。
周成王继位后,辅佐朝政的周公巡游时,得到了熊绎的热情款待。他在回去后,便向周成王推荐了熊绎。熊绎这才得到了50里的南蛮荒地,并被封为子爵。虽然爵位很低,不过,凭着这个,熊绎好歹建立了楚国。
由于楚国建立得比较晚,又处在远离中原的南蛮之地,因此在诸侯国中,很被别国瞧不起,因此,从熊绎开始,为了得到周天子的支持,他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带着山上独有的苞茅作为贡品,去朝拜周天子。而这种苞茅由于适合滤酒,因此在祭祀中,他们还负责了滤酒的工作。
就算如此,那些姬姓诸侯还是自觉高贵,对楚国国君冷嘲热讽,相当鄙夷。
楚国国君一边殷勤地侍奉周天子,一边仗着远离都城四处攻伐,开疆拓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楚国不光领土扩大了不少,经济军事也都强盛了许多。
到第六代国君熊渠时,楚国得到了进一步强大,他也不甘心再被称为“楚子”。不过,他是个谨慎的人,并没有直接称“王”,而是先四处宣传:“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谥号。”
随后,他就把长子熊康封为句亶王,次子熊红封为鄂王,幼子熊执疵则封为越章王,让他们去管理才攻下的有青铜矿富饶的领地。
由于各国正忙着互相攻打,因此没有人站出来为周天子打抱不平。不过随着周厉王继位,由于周厉王性情残暴,熊渠害怕他会召集诸侯来讨伐他,所以又老实地取消了儿子们的封号。
熊通继位后,继续开疆拓土。楚国的领地已经扩大到了汉水流域,经济和文化也非常繁荣。
熊通认为早前受封的“楚子”,已经配不上楚国的国情和实力了,所以他决定找周天子提高他的封号。
不过,熊通并没有直接去找周天子,而是带着军队去进攻随国。
随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不如楚国,所以看到楚国来攻打他,实在不知道楚国为什么要打他。于是就派使者去问熊通:“我无罪也,为何伐我?”
熊通也不客气地说:“我蛮夷也,我有军队,现在中原诸侯纷纷背叛周天子,你去让周天子提高我的封号,我好去讨伐这些背弃天子的人。”
随侯惧怕楚国军队,只好去向周天子传话。结果周天子不但不同意给熊通加封,还把随侯骂了一顿。
熊通得知后很不高兴,于是说:“好歹祖上也曾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只是死得太早,所以没能得到分封。直到周文王时,才得到子爵的封号,现在南方蛮夷无不对楚国顺服,这样大的功绩,居然不给我加封,那我就自封为王。”
于是,熊通便自封为楚武王,又要求随国臣服于他。随侯不得已,于是顺服于他,并和他订下盟约,熊通这才带着军队回了楚国。
熊通废弃了周天子册封的“楚子”称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王”的国君。正是他带了头,众人见周天子又不敢声张,于是愈发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不光停止进贡,后来,也纷纷称“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