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武的军事思想聊到三国·兵势:奇兵永远是决胜负最有力的手段
《兵势篇》中提出的治军思想对军事行动相当有裨益。编制严明,才能使得治理大军像治理小部队一样协调;号令严明,才能使得指挥大军像指挥小队一样有力。自己的军队如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奇正相合的指挥思想,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段,才能像以石击卵一样打击敌军。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编制和指挥系统,就没有统帅大部队的能力,此种情况下,兵力越多,反而是越多的破绽、越多的粮草负担、越多的机动阻碍,战斗力就越不能发挥出来,反不如一支能够充分指挥的少数人军队。所以说以少胜多不一定是兵学奇迹,兵多的一方未必就有绝对优势。曹操与马超相拒,闻听马超屡屡增兵,不忧反喜,后其解释:“关中边远,若群贼各依险阻,征之非一二年不可平复;今皆来聚一处,其众虽多,人心不一,易于离间,一举可灭:吾故喜也。”曹操的这番话道出了三层对曹操有利的方面:一是马超的援军来路混杂,都是杂牌部落军队,人心不一,容易离间,更可作为破马超大军的突破口;二是即使这些羌族部落不来参战,日后曹操也要率军征讨,费时费力,劳民伤财,此次送上门来,正好一举歼灭,免去长途行军之苦;三是西凉离潼关路途遥远,马超的军队越多,补给的压力也就越大,曹操本来就是据守以待西凉军疲,马超增兵,正好加剧了部队战斗力的下降。曹操这一位身经百战的指挥家,拥有非凡的洞察力和丰富军事经验,能从敌军的优势中看到其隐伏的危机,从自己的劣势中看到有利的机会,从而能在对峙中运筹帷幄,安然处之。
奇正之变是军事谋略术的主旨,正、奇是相对而言,可以互相转化。作战的一般情况是按照正常战法和敌军作战,然后出奇兵破之,但是这也不是能死搬的理论,任何理论都是属于正的,属于奇的是那些骗过敌人的奇妙部署,有的奇其实是正,是故意露出的破绽,隐藏在这种伪奇后面的才是真正可怕的奇谋。奇正本来是相反的手段,但是必须二者并用才能相得益彰。在孙武的思想中,正兵是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来掩护自己的奇兵的突然行动。三国中最典型的一个奇正战略思想莫过于魏延提出来的奇袭子午谷了。当时从汉中到长安由于秦岭的横亘,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穿过秦岭直取关中,共有三条谷道可供选择:子午道、傥骆道和褒斜道,都是那种地势险峻的山路,不利于大兵团行军。另一条路就是出阳平关,出陇右,道路很远但是平坦,易于行军。魏延提出诸葛亮引大军出斜谷吸引敌军主力,自己率领五千精兵走最近的子午谷直扑长安,从出其不意的地方发动袭击,从而收到奇效。但是这个方案被过分谨慎的诸葛亮拒绝了。
出奇制胜是军事作战的通则,奇兵永远是决胜负最有力的手段,坚持以奇兵为主,才能取得辉煌的战果。况且秦岭崎岖,是典型的山地,山地作战当然要多用奇兵,由于山地不利于大兵团会战,所以小股部队的活动才是主宰战斗胜败的关键。地势险峻不仅是对自己的行动不利,同时也是在给敌军的侦察工作带来困难,更便于我军的伏击、偷袭等行动。诸葛亮弃此方案不用实为可惜,率领主力从陇右绕行,虽然四平八稳,但是迁延时日,粮草补给难度加大,自己兵团的目标也非常显眼,不利于采取出其不意的计策,最后只能是越走越累,士气慢慢低下。司马懿后来曾经评价过这个方案,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中司马懿对先锋张郃这样说道:“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这也反映出了诸葛亮在这个方案上的决策失误,过于强调这种方案的危险性,却没有思量危险的背后却能开辟一个大大有利局面。诸葛亮毕竟没有一种赌徒的气质,过分爱惜自己的实力和相信自己正兵的策略,殊不知有些风险是值得冒的,也是应当勇于去冒的,当魏强己弱的情况下,更应当积极主动地去争取一个有利形势,“富贵险中求”就是这个道理。
瞎聊聊,最后有点跑题,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