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赤壁之战曹军制连环船的真实目的
《三国。周瑜传》记载,黄盖对周瑜说:“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后来的史家多忽视了“首尾相接”这几个字,或者对“首尾相接”理解有误,致使人们误以为曹操连船之计是针对北方人不习舟楫、战船颠跛时兵卒站立不稳而采取的对治措施。
史传中用“首尾相接”一语,首先从字面理解,曹军舰队应该是一种纵列阵形,即此船之首接彼船之尾。而《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写道:庞统过江巧授连环,对曹操言,应“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意指此船之首接彼船之首,三五十船横列为一大排,制造成一种“准陆地”。受罗贯中影响,后来的各种连环画、漫画,影视剧,有关赤壁之战曹军战船的画面全部都是相并横列。
这一横一纵,区别可就大了:如果是战舰横列相接,舰与舰之间接触面积很大,能够起到良好的抗风浪作用。而纵列相接,则抗风浪的作用要大打折扣。
而横列舰队在战争中是极不采用的。理论和经验同时表明,以远距离对射为主的近现代装甲舰队,其最佳战斗队形为“单纵队”,因为单纵队保证了各舰只拥有最大的发射角度,充分发挥整个舰队的火力,另外在调整阵形、最快达到攻击阵位、通讯联络等方面都有优势。横阵因其不仅影响自由行动,也不能发挥整个舰队的潜在火力,多在极特殊的情况下采用。而古代桨船时期,虽然与近代相较,船体撞击和两船相靠白刃格斗的跳邦战术占了很大比例,但一定距离间的弓弩对射仍然不可忽视,因而纵队最佳的理论在桨船时代仍然可以适用。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曹军真的是横阵并船连环,这样一来弓弩的有效发射区域仅剩下船头,而且几乎丧失了全部的机动,就算为求船身“平稳”,也是一种极消极极无效的防御办法,因为一旦敌军发起进攻并跳上自己的船只,这种“平稳”是双方共同享用的。曹操这样的军事家,会做出这种失计之举吗?
所以,曹操的“连环船”不可能是为求船身“平稳”的横向连环。这一点史传上说的那清楚不过:首尾相接。
那么,曹操将战船首尾相接的目的究意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保持队型。江面作战受水流的影响很大,很难维持阵型,所以战船首尾相接,有助于维持发挥弓弩最佳远射能力的纵列队型。(实际上江面做战严格维持固定阵型是很困难也是不必要的,我怀疑周瑜水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大概采用了散阵,不追求阵形一致,而充分发挥单舰只的作用。)
封锁江面。这种战术的采用,也从侧面说明曹操兵力数量方面占优势。
充当南渡用的浮桥。积极南渡的做法符合曹操一贯的军事思想。从战术机动上说,南渡后可以直接攻击周瑜舰队的后方,加上北方的原有阵线,长江上游用首尾相接的“连环船”封锁,形成对吴军的三方包围之势;从战略转移上说,一达成功抵达长江南岸,则可以改变路线,经南方的一些小河流水陆并进直掏柴桑。
而曹军战船并不一开始就“首尾相接”,突然间“首尾相接”,意味着曹军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这也从侧面说明曹操当时并没有主动退兵的意思。而东吴方面,注意到曹操“首尾相接”,自然进入战备紧张状态,于是先机制人,借当时“东南风急”,做出火攻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