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著名佛寺建筑
傣族居住在云南南部和西南,信奉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建筑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
上座部佛教的寺庙称缅寺,几乎每座傣寨至少都有一座。根据宗教戒律,每个男子都必须在少年时出家一次,在寺中学习文化。缅寺里不但进行宗教活动,还举行庆典、选举领袖、调解纠纷,寺庙已超出了纯粹宗教的意义,人们对它怀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所以缅寺与汉地佛寺和藏传佛教喇嘛庙都很不同,既没有前者那么严谨庄重,也不像后者那样雄伟粗犷,而且显得更加亲切近人,
西双版纳曼苏满寺
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曼苏满寺在澜沧江东岸,座西朝东,从东到西,依次布置了寺门、引廊和佛殿。在佛殿东北侧有傣式佛塔,另一侧为戒堂。佛塔原在殿南,被戒堂遮档,后拆迁于现址,与戒堂、佛殿及寺门一起,构成一个极生动美丽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寺门三间,屋顶两坡,中高边低,手法简单而体形丰富。
佛殿平面矩形,与汉族佛殿以长向为正面不同,是以山墙即短边为正面。大殿中部覆两坡屋顶,四周包围单坡顶,总体构成为好似歇山顶的两段式屋顶。沿各条屋脊有密密排列的许多火焰形和卷叶形黄色琉璃装饰;正脊中央是一座小塔;脊端有鸱吻和孔雀形饰。殿内供奉大佛,座西向东,据说佛陀成道时是面向东方的。在柱子和横梁有称为"金水"的彩画,红底金色。图案多为植物和亭、塔等小建筑。
西双版纳景真寺"八角亭"
景真八角亭位于勐海县景真地方,是西双版纳的重要文物之一,距县城14公里。因这座亭子在景真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景真八角亭。景真八角亭是景真地共中心佛寺“瓦拉扎滩”的一个组成部分,距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
景真寺建于1701年(清初),在一座小台地上。基座是砖砌须弥座,较高。亭身也是砖砌,在四个正面开门。屋顶极其特殊,由向八个方向呈放射状层层伸出的许多两坡悬山屋顶组成,从下而上由大至小叠落10层,形成由80座小屋顶组成 西双版纳曼菲龙塔
9塔共同坐落在基座上,座下有2层,每层高20~30厘米的圆形石砌基台。基座形制特殊,分上下2段,下段为圆形平面须弥座,上段呈放射状排列8个山面向外的两坡顶小龛,龛下的须弥座随龛身略向前伸出。龛内原有坐佛,已佚,内壁贴影塑小千佛,涂彩。以上为由8座小塔围绕中心大塔组成,9塔均圆形平面。主塔本身有仰莲基座,塔身由3层逐层缩小减低的须弥座叠成,小塔的塔身只是1层须弥座,余同大塔。8座小塔和8个小龛对位,二者之间做出船首形为过渡,交接巧妙自然。塔全为砖砌,以石灰砂浆砌筑并抹面,刷白色,只在小龛内显出彩色,通高13米余。
西双版纳曼菲龙塔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曼菲龙村。约17世纪中叶建,塔建在曼菲龙村后高约100米的小山顶上,是9塔组合而成的群塔,共同座落在圆形须弥座基座上,九塔也都是圆形。中央一塔最高,由三层逐层收小的须弥座组成塔身,塔顶似一覆置的长柄叭,以柄为刹,串金属相轮多重。塔刹高剌入天,与曼苏满塔相近;其余八塔形象与中塔相似,但只有中塔一半高。在基座上,对应各塔呈放射状地有八个山面朝外的两坡小佛龛,各龛上面砌出船首形为过渡,象征慈航普渡。全塔亭亭依立,象一蓬出土春笋,洋溢着一片勃勃生机。曼菲龙塔在当地称为“塔诺”,“诺”就是春笋的意思。曼菲龙塔秀丽玲珑,精巧华美,是傣族建筑艺术珍品。塔建在约百米高的小山顶上,远在十几里外就能望见。
曼菲龙塔与邻近的泰国、缅甸等小乘佛教国家的塔形相似。
的状若锦鳞的屋顶群,非常复杂,与基座、亭身的较为简洁形成强烈对比。屋顶总轮廓呈凹曲线,动感很强,最后聚敛于刹盘,再通过高高的刹杆向上延伸,得到充分渲染和强化。全亭色彩十分艳丽:基座和亭身刷土红色,饰以金色和银色图案,镶砌彩色玻璃。屋面为小平瓦,装饰着小金塔和密排的琉璃火焰。全亭娇小玲珑,珠光宝气,在阳光照射下,宛如一朵初开的千瓣莲花,表现了傣族建筑匠师高度的造型才能和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烈感情。
景真八角亭是砖木结构,呈八角形,高22米,亭子基座长和宽都是8.25米,亭身四面开门,有16根立柱,31个面,32个角,每个角都盖着平瓦,每层屋脊上都有各种人物、动物和花卉图案,还镶有各种形状的彩色玻璃。据说,这座八角亭是当地的佛教徒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摹仿佛祖的金丝台帽“卡钟罕”而建造的。八个亭角偏厦,自下而上,层层收缩,重叠美观,直到顶端,错落有致,结构精密,别具一格。亭顶边沿挂有铜铃。
八角亭是一座佛教建筑物,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瓦拉扎滩”的一个组成部分。据傣文景真史书《博岗》记载,它是由僧人厅蚌叫主持修建的,修建中得到“贺勐丽”(意即内地汉人)的帮助,是傣汉两个民族共同劳动的结晶。八角亭西边是碧波潋滟的景真湖,《召树屯》故事里的孔雀公主楠木诺娜7姐妹,传说就在那个湖里洗澡,遇上王子召树屯的。
相传,这座八角亭是佛教徙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筑的。在古代,它是个议事亭,在傣历每月15和30两日,景真地区的佛爷集中亭内,听高僧授经和商定宗教重大活动,也是处理日常重大事务的场所,同时也是和尚晋升为佛爷的场所。在八角亭北边大约两里路的山顶,高耸着一座佛塔,与八角亭遥遥相对。
景真八角亭“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国家拨款重修。如今八角亭又以它婀娜的姿态,屹立于流沙河畔。在景真佛寺与八角亭之间,有棵巨大古老的菩提树,挺拔的树干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蓊郁蔚然点缀了八角亭的绮丽风光。
西双版纳曼菲龙塔
9塔共同坐落在基座上,座下有2层,每层高20~30厘米的圆形石砌基台。基座形制特殊,分上下2段,下段为圆形平面须弥座,上段呈放射状排列8个山面向外的两坡顶小龛,龛下的须弥座随龛身略向前伸出。龛内原有坐佛,已佚,内壁贴影塑小千佛,涂彩。以上为由8座小塔围绕中心大塔组成,9塔均圆形平面。主塔本身有仰莲基座,塔身由3层逐层缩小减低的须弥座叠成,小塔的塔身只是1层须弥座,余同大塔。8座小塔和8个小龛对位,二者之间做出船首形为过渡,交接巧妙自然。塔全为砖砌,以石灰砂浆砌筑并抹面,刷白色,只在小龛内显出彩色,通高13米余。
西双版纳曼菲龙塔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曼菲龙村。约17世纪中叶建,塔建在曼菲龙村后高约100米的小山顶上,是9塔组合而成的群塔,共同座落在圆形须弥座基座上,九塔也都是圆形。中央一塔最高,由三层逐层收小的须弥座组成塔身,塔顶似一覆置的长柄叭,以柄为刹,串金属相轮多重。塔刹高剌入天,与曼苏满塔相近;其余八塔形象与中塔相似,但只有中塔一半高。在基座上,对应各塔呈放射状地有八个山面朝外的两坡小佛龛,各龛上面砌出船首形为过渡,象征慈航普渡。全塔亭亭依立,象一蓬出土春笋,洋溢着一片勃勃生机。曼菲龙塔在当地称为“塔诺”,“诺”就是春笋的意思。曼菲龙塔秀丽玲珑,精巧华美,是傣族建筑艺术珍品。塔建在约百米高的小山顶上,远在十几里外就能望见。
曼菲龙塔与邻近的泰国、缅甸等小乘佛教国家的塔形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