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魏延:独身转战三千里,一剑可当百万师

2022-05-19

魏延字文长,荆州义阳郡 (今河南桐柏)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与关羽几分相似,曾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

一直以来,魏延是一位身上承载着太多争议的名将,尤其是“异道会于潼关”的军事战略,更在千年以后充满了无数的争论。我认为,魏延者,军事奇才也,只是被诸葛亮压抑得太久,以致难以“功盖三分国”。

魏延用兵,攻则拉枯摧朽,守则固如金汤,攻守自如,张弛有度,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攻,魏延善出奇兵。“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以是观之,若有荆州数十万兵马,早已效仿孙策攻占襄阳,阴窥许昌,岂如关羽仅“威震华夏”而不得寸土。兵法有云,“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魏延是也。守,魏延善以攻为守。延守汉中,“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如此气概,放眼三国,谁可堪比拟。

而在这之后,魏延的地位也是节节高升: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在三国时期是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他智勇双全,武艺不在关、张、赵、马、黄之下,善养兵卒,勇猛过人,心高气傲,为人孤高。长沙战役中魏延与黄忠投降刘备,此后就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征战各地。刘备死后,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多次参与北伐,令北方人闻风丧胆,莫敢向前。能力大大高于王平廖化张翼、张嶷等辈,赵云等去世后,更是成了“汝乃主将不可轻出”的宝贝。但在孔明死后,却令兵造反,最终被真正的反贼杨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从魏延的戎马一生经历的历程看来,所表现出来无一不是对蜀汉的一片赤胆忠心。特别是火烧葫芦谷一战表现更甚——以死效忠蜀汉。诸葛亮让魏延引五千兵马引诱司马懿上钩,到葫芦谷一把火烧了。诸葛亮其实想一把火烧了司马懿的同时顺便把魏延烧了,司马懿死了魏延也就没什么大用处了。

当时的魏延是蜀军第二号人物,是先锋大将。他自己何尝不知葫芦谷地形?也何尝不知生还几率极小?按道理如果魏延有的确如诸葛亮所言的反骨,这个时候无疑就是一个有造反的最佳理由和时机。

可是他没有,他舍生取义去了,为了蜀汉事业抱着和司马懿同归于尽的心态。这样的人会造反?至于司马懿没有死那就是诸葛亮失算,为将者竟然只顾地利却忽略了天时。反而是魏延同志却惊险万分几被烧死,屈身于马腹顺利归还。

纵观整个葫芦谷之战,知险而上表现出魏延的“忠”;只身与司马懿父子大军厮杀,诱敌到目的地表现出魏延的勇;在熊熊烈火中临危不乱藏身马腹顺利生还表现出魏延的智。

魏延的悲哀在于所托非人,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是诸葛亮。魏延善攻,而“诸葛亮一生惟谨慎”;魏延好出奇兵,而诸葛亮步步为营;魏延“性矜高”,而诸葛亮善以“平易近人”面目出现;魏延本可独当一面,而诸葛亮却强令其为前锋,笼于麾下。与顶头上司如此意气相左,注定了魏延的压抑。说魏延所托非人其实也不尽然,因为他本意选择的是刘备,也确实没有看错刘备——能以汉中门户相托,足以证明自身能力。可惜的是刘备死得太早,而诸葛亮一手遮天。

首先,“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一个“每”字,道出魏延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不是一般的分歧,而是存在严重的差异。魏延用兵如何,守汉中、破郭淮已有定论,较之诸葛亮,战略或有不及,战术则绝对超出其上,然此才却不得发挥,无怪“延长谓亮为怯,叹狠己才用之不尽。

其次,“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以天纵奇才而屈居人下,如虎囚于柙,龙困于渊,鸿鹄之志不展,功劳尽为他人,此岂英雄所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本指如此。不便反叛”。此亦魏延所悲,悲在其“忠”。“良禽择木而栖”,魏延却一意返蜀,却至身败名裂,生平抱负不得尽展,反遭杨仪小人所杀,受后人笑骂,怎不令人叹惋。

这样一个忠勇智俱备的大将竟然落到如此下场,可想而知"西蜀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是历史的必然。

哀哉!文长!痛哉!文长!惜哉!文长!

戎马一生震汉中

岁月沧桑大不同

鞠躬尽瘁为蜀国

无奈落地竟无声

只怨后主太无能

贪享荣华坐山空

壮志难愁身先死

来世再报玄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