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信仰如歌

2022-05-19

普陀山的早晨,天上布满了云彩,偶尔从云缝中射出几束阳光,远处的大海波澜不惊,阳光洒落处波光粼粼。码头上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的不是香客便是游人,人们带着美好的心愿而来,又带着无穷的愿力归去,笑意写在脸上,满意留在心田,希望始于足下。

从莲花洋轮船码头乘旅游中巴,经过大约十分钟的路程便来到“息耒小庄”。因为“息耒”,便以此为下榻的地方。其实,人生哪有息耒意,长而劳作,才有生生不息,这便应了清万言的诗“人生天地间,共此秉耒业。一息苟尚存,不容轻暇逸”,所以他才规劝人们“劳生天所定,耒而不可息”啊。

出“息耒小庄”,它的右上方是西山景区。通往西山景区的石阶道两旁是成排成片的樟树林,粗壮的树干顶着硕大的树冠,浓荫密布,增加几分静谧,也增加了几分神往。离“息耒小庄”不远,有一庵叫磐陀庵,循磐陀庵围墙拾级而上,在“同登西天门之前,向西过石板通道,即是普慧庵,园内有一千年巨樟,高19米,围粗7.5米,冠幅30×33米,为普陀山第一大树,枝繁叶茂,宛若群龙游云,伟岸中透出些许灵气。俗话说:“十樟九枯”,但普陀山没有枯樟,是何缘由,我不甚清楚。天然造化,才有枯木逢春,我对此深信不疑。 

从息耒小庄向左,信步来到普济寺景区。景区有海印池,池中有莲,池上有桥,“莲池夜月”为普陀十二景之一。我在海印池畔流连多时,便从西桥缓缓走过,漫步到中桥,中桥又叫平桥,桥头有御碑亭,亭正中植“御制普陀普济寺碑”,碑文开头“普陀洛伽山为观音大士示现之地,历征灵应,自梁真明中,始立佛寺,宋元以来代有修葺,我皇考圣祖仁皇帝巡幸浙西遣官兴建殿宇,上为皇太后祝禧……”再后大致是记载兴修普济寺情况与普陀山历史的文字,落款是雍正十二年正月十五日。过御碑亭下平桥,桥中置八角水亭,名定香亭,亭上有一联:“心定一池大悲水,佛香三界藕花风”最赋意境。经八角水亭往前便来到普济寺,我在寺前驻足,蓦然回首,发现自己无意中经历了从平民到帝王的历程。历史上平桥是帝王桥,西桥才是平民通道。海印池畔秋荷摇曳,绿水常蓝,此情此景不禁使我想起宋人范仲淹的《苏幕遮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含烟翠。”海印池畔游人如织,远处的群山覆盖着葱笼的林,林中不时飞出几只鸟来,带出一阵阵“歌声”。我想这儿便是众生的乐土了。 

佛顶山,这是普陀山的最高处。巅峰处立一石牌坊,题额“佛顶山”,左右两柱分别镌联云:“莲花海洋全面碧波光明洞澈琉璃界”,“补怛洛伽彼山清净云雾独秀佛顶峰”。也许这就是佛顶山的标记了。过石坊沿石阶而下达佛顶山中间谷地,但见一片郁郁森森,正当游人满目葱绿疑无路时,转眼间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慧济禅寺就掩映在绿树丛中。寺内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两边侍立着阿难与迦叶,大殿两厢各塑有10尊神像,为佛教传说中的“二十诸天”。在普陀三大寺中,慧济禅寺是唯一供奉释迦祖师的地方。把释迦牟尼供奉在全山最高的寺院,足以表达信仰者对佛教祖师的崇敬之情。 

石阶共1088级,名香云路,一端连接着佛顶山,一端连接着法雨寺。沿香云路下佛顶山,途经一方形巨岩,垂面上镌有“海天佛国”四个大字,此乃出自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手笔。岩上又垒一石,状如欹钟,凌空桌立,危而不坠,常有云雾缭绕,有人因景取义,在石上刻“云扶石”三字。1962年郭沫若在佛顶山以“佛顶上顶佛”句求联,同行无词以对,后有山民郭氏以“云扶石扶云”对之,一时传为佳话。 

走尽蜿蜒的香云路,法雨禅寺就出现在面前,据说明万历八年(1580)麻城僧人大智真融从西蜀华蓥山来普陀山礼佛,见此地泉石幽胜,便在此结茅居住,取“法海潮音”之义,题名“海潮庵”。万历三十四年朝廷赐改“护国万年禅寺”,至康熙三十八年(1669),朝廷赐金修寺,并赐题“天花法雨”和“法雨寺”额,始定今名。寺内建筑物数九龙观音殿最为辉煌,系清乾隆三十八年朝廷发金陵明故宫九龙殿盖成,为目前国内寺院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殿。殿分七间,高22米,面阔35.15米,进深20.31米,面积达957.96平方米。用柱48根,采用包镶工艺,重檐琉璃顶,上檐九跺斗拱,下檐五跺斗拱,内槽九龙藻井,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柱昂首舞爪而下,造形优美,古朴典雅。殿内供高6.6米的毗卢观世音菩萨座像,后壁为大型海岛观音及善财五十三参群像,两旁列十八罗汉。 

与十八罗汉擦肩而过,越“莲池”,过“海会桥”,来到海与山之间的冲积平地,平地上树立一座石牌坊,上面写着“海天佛国”。我在“海天佛国”石牌坊前伫立良久,浮想联翩…… 

有人说:“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山”,余以为普陀洛迦的真正内涵在于它的佛教文脉。自唐咸通四年,日僧惠萼在普陀山建不肯去观音院,开辟观世音菩萨道场,才赋予它活的灵魂。 

普陀山漂摇在烟波浩淼的汪洋大海之中,逐浪随波,往事如烟。盛唐的中国以领先于世界的农业文明,曾经向世界展示过壮丽辉煌的历史画卷。藩国遣使入唐,学僧慕道求法,商旅奔命于途,面对沧海茫茫,回首大唐东土,才有“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河流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里交汇,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这里相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合一,风雨岁月,代代相衔。苦海无边,普陀是岸,海无限量,同佛深远,普陀山为无数善男信女所想往。 

从“海天佛国”牌坊走出,前往观瞻南海观音立像。这是一尊通高33米的现代铜铸立像,台座三层,第一层镶嵌着壁画,古色古香,第二层供奉着1000尊应机以种种化身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像,第三层为身高18米的南海观音露天立像,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妙相庄严慈祥。站在金色莲台上的南海观音,面对万顷波涛,神似慈航普渡,体现了观音大士“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慈悲胸怀。 

据《华严经》记载,在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补恒洛迦,那里住的一位菩萨就是观自在。此山是在海上,山为众宝所成,极其清净,遍山林木扶疏,花果飘香,泉流池沼,极尽巧妙。观世音菩萨在那里结跏趺坐,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聆听观音菩萨宣说大慈悲法。南海普陀山之为观世音菩萨道场,是不是源于《华严经》所说补恒洛迦呢? 

回到普济禅寺已是下午4点钟,寺内仍有许多香客在焚香膜拜,大圆通殿内一群善男信女正在绕佛,他们双手合十,围绕8.8米高的毗卢观音像,边转边唱,所唱似乎是观音灵感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观世音菩萨”,“杨枝水洒凡尘,甘露润群生”,“驾慈航迷津,感化有缘人”。他们的专注,他们的虔诚,他们的美妙动听的歌唱,让人由衷地升起一种超然:信仰如歌。

来源:《中国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