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学派的由来是什么?伊川学派的观点
伊川学派
〖伊川学派〗北宋程颐所创立的学派。颐曾居伊水岸边讲学,学者称为“伊川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伊川学派”。颐曾从胡援受启蒙教育,又与兄颢师事周敦颐,潜心钻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尤重《易经》。又援佛入儒,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长期在洛阳和伊水边讲学,形成“伊川学派”。弟子众多,其中主要有刘绚、李□、吕希哲、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尹□、郭忠孝、王□、周行己、许景衡、田述古、邵伯温、李朴、范冲、苏□、杨国宝、萧楚、陈渊、罗从彦、杨迪、吕义山、胡安国、陈□、邹浩、赵霄、张辉、蒋元中、蔡元康、潘安固,刘子□、罗靖、罗竦、赵俊等。该派认“穷理”为主,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这个“理”,也叫“天理”,为宇宙之本,“天下物皆可以理照,不独人尔,万物皆然,都自这里出去。”就是说,“理”先于事物而存在,是人和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在天人关系方面,他们提出“天人合一”说,认为道(理)没有天人之别,“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用道把天和人联系起来。
他们还把“理”同封建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强调“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在人性论方面,该派宣扬“气禀”说,认为“天理”在人心为“性”、“性无不差”。认为人有“善”、“恶”之分,是由于“才禀于气”不同,气有清浊,“气清则才善,气浊则才恶。禀得至清之气,生者为圣人;禀得至浊之气,生者为愚人。”在认识论方面,提出“格物致知”说,认为人们通过读书接物,考察古今人事,便可体会到万物皆归于一理。还认为“理与心一”,提倡“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存天理,去人欲”。(《宋元学案、伊川学案》)宣扬封建礼教,反对寡妇再嫁。主要著作有程颐《伊川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此派学说奠定了宋代理学基础,为南宋朱熹直接继承和发展,形成程朱学派。参见“伊洛之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