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袁绍大战在中牟还是原阳?
【缘起】
官渡是决定曹操命运的所在,白马、延津大捷之后,曹操迅速退守官渡,在此决定与袁绍生死较量。1000多年后,曹操潇洒的影子似乎依旧飘荡在中牟县官渡镇地带。拴马槐、逐鹿营村、水溃村、袁绍岗等遗迹让人平添怀古之情。官渡古战场景区已冷清有加、锈迹斑斑。而官渡之战的主战场却现中牟、原阳之争。
官渡古战场景区锈迹斑斑
白马、延津之战,曹操两战皆胜,但他明白,这并没有改变敌强己弱的现实,决定命运的战役将在官渡发生。所以,他还是主动将兵力后撤到官渡。这里将是决定生死的主战场。
其实,曹操在官渡早有谋划,曾建官渡城以防袁绍。官渡城也就是官渡台,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官渡台,俗号中牟台,亦曹公台,在(中牟)县北一十二里,曹操破袁绍于此。”
而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中则指出了相对确切的位置:“中牟台在县北十二里,一名官渡台,又名曹公台,故基在河南(当时的汴河之南),是为官渡城。”“官渡知何处?苍茫想旧城。”钱塘名士桑调元清初访问官渡,已有此叹,今更无迹可寻。不过,兴建于1992年、耗资2000多万元的官渡古战场,可解曹操当年布兵的悬想。
出中牟县城东北3公里,所行道路与310国道交会处,曹操横槊立马的雕像跃入眼帘。“官渡古战场到了。”随行的中牟县文联主席郭从珍说。
在郭从珍指点下,我们在雕像北侧路口,找到了官渡古战场的南大门。荒草乱石中,南大门竖立着矛、戟、钺、刀四种锈迹斑斑的兵器,其中矛头与刀头已不知所终,而横镶在四种兵器正中的“官渡古战场”五个大字,也锈迹斑斑,因风雨的剥蚀,将落未落。这只是南大门的一侧,另一侧据说为一虎头盾牌构成的石雕,但早已不存。
步入南大门,即是所谓的汉风街,有三四座相连的汉代仿古建筑,却是残败不堪,堆满了柴草、木材和废弃物。曾参与官渡古战场策划与建设的郭从珍说,汉风街曾设想为全部建造成600米长的仿古建筑,用来经营旅游纪念品,但因开业后不景气,只建设了几十米,就不再建了,建成的也扒掉了不少。如今街道两侧,则是当地村民种植芹菜的塑料大棚。
汉风街北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照壁,正面为曹操火烧乌巢粮囤浮雕,背面是毛泽东关于官渡之战的论述文字。
[page]水溃村为曹操水淹袁军处
再往北,即为官渡桥村,该村因官渡水上的官渡桥而得名。村内原有关帝庙,但早已废掉,只留一通“关帝拒袁斩将处”的古碑,依稀可见当年的踪迹;还有一棵古槐,中心空洞,枝丫皲裂,相传为曹操的拴马槐;另一处则设立了一座曹公台,有曹操跃马挥剑的铜像,这大概是后人的想象了。
官渡古战场的主体景区,大概就是村北的艺术宫了,大中小10个蒙古包状的军帐内,有雕塑,有壁画,并采用电脑遥控的方式,通过声、光、电、机械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了官渡之战的38个场景。
但艺术宫高墙深闭、铁锁紧挂,连郭从珍也不知道大门的钥匙如今在谁的手里。“古战场建成以后只红火了一年,就迅速衰败,后来转手了几次,就再没有开过”。
从古战场现今的布局,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官渡古战场就在这里。郭从珍说,其实现在开发的古战场周围,还存在着一些当年的遗迹:在官渡桥村东侧,相连着逐鹿营村,相传为袁曹兵士逐鹿战场之处;官渡桥村西北六七里处,有一个村子叫草场村,相传为曹操囤积粮草、饲养军马之处,这里至今还有汉井。1970年淘井时,曾淘出“汉丞相建造”字样的汉砖,村里还有曹操的石铡;官渡桥村东北不远还有一个水溃村,为曹操引官渡水淹袁军处;离官渡桥村10多公里处还有一处袁绍岗,为袁绍的屯兵处。
从这些村庄的名字以及布局来看,我们俨然就在官渡之战的核心地带。曹操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指战从容。
官渡之战主战场到底在哪里?
然而有意思的是,3年前,记者就注意到,当时曾出现官渡之战在原阳的论调。
这种论调的依据是,在原阳县大宾乡马头村,挖掘出两通明清时代的石碑,其中清代乾隆五十九年的石碑碑文说这里就是官渡之战发生地:“原村古官渡。汉建安五年秋,袁曹会兵立此高阜,相拒匝月。曹操袭破辎重,袁绍远遁。阅千有余年,遗址犹存,洵博浪之名区也。”
另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阳武县志·古迹》中也记载:“官渡,在县东南十里,汉末,袁绍与曹操相拒处。团城,在县东南二十里,俗呼为新城,即曹操与袁绍对敌筑城屯兵以拒处。”
主战场在中牟还是在原阳,以当时的情形,袁绍在阳武(今原阳)驻军,曹操在中牟驻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袁)绍连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曹操)亦分营与相当。”
从东西数十里可以看出,官渡之战涉及的地域很广,战场在中牟与原阳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异议。但关键是,主战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