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司马懿比曹孙刘有战略眼光吗?

2022-05-19

司马家族为什么能统一三国?看到一些论坛上有人说是因为司马懿比曹孙刘更有战略眼光,这种说法从现实效果来看确实有些道理,但我还是不喜欢甚至痛恨司马懿这种所谓的战略眼光。

在后汉三国时代,门阀制度已经比较发达,士族阶层利益常常绑架了国家和民族利益。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依靠天时让曹氏一门独大;其次就是东吴占据地利,拥有势力相对均衡的江东众多豪门的鼎力支持;而蜀国则聚集了许多中原各地的理想草根人士,难于得到只重现实利益的荆蜀各地士族阶层的广泛支持,由于以人和为主战略文化,缺乏像魏吴两国那样对富二代的大力扶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第二代人才的发展,加上起步较晚,面对主要敌人魏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草根精神也促使弱蜀放弃了许多苟且和平发展的机会,而采取了以攻代守这种一定程度上充满希望却又容易凝聚人心的冒险策略。

无奈草根阶层的努力发展却难于兼顾到曾经的盟友东吴各大士族门阀的嫉妒情绪。孙策死后,一直变得很保守的东吴各大士族不思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为了眼前恩怨和小利,集体支持孙权用一次背信弃义的偷袭破坏了蜀国原本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态势,彻底动摇了吴蜀原本稳固的联合抗魏的基础。依靠重情重义换得人和局面的刘备继续采取了重情重义的应对方式,盟友间的激烈矛盾却更削弱了弱小蜀国的力量,一场冲动的夷陵之战让蜀国损失惨重,草根阶层的反抗在当时庞大的士族门阀利益面前显得那么的软弱无力!

到了三国中后期,以司马懿为首更善于经营门阀利益的司马家族在魏国取代曹氏成为了当时权利最大的士族门阀,而弱蜀则坚持了草根阶层的理想,面对司马家族掌控的强大魏国无所畏惧,继续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略,初期的胜利甚至让魏国朝纲上下为之震动,然而内部存在已久的积弱状态注定了他们无法战胜当时最为强大的士族门阀,苦战多年却无法收获成功,后期的思想分化终于让蜀国在邓艾的一次奇袭中迅速灭亡,这是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出现之前草根阶层面对士族门阀阶层的一次典型失败案例。

这时,士族林立的东吴终于尝到了当年削弱盟友的后果,成为了司马家族最后的敌人。东吴士族由于各门的实力大致相当,无法一支独大,也继续采取了不思进取的保守态度,在若干年后不可避免的被晋国灭亡了。

擅长经营士族门阀利益大概就是网友们所说的司马懿最好的战略眼光吧!

然而这种达至顶峰的门阀制度也终于在取得胜利后很快就暴露了致命缺点,并且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缺乏了其他阶层竞争对手后,司马家族外表似乎更为强大,内部却迅速开始了分化,八王之乱让司马家族盛极而衰,也让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的五胡外族有机可乘,只重士族门阀利益不重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司马家族在外族面前溃败,让中原百姓从此陷入了两晋南北朝长达几百年的血腥恐怖战乱之中,汉人甚至差一点就被灭族了。这些就是只重门阀不重民生和民心所带来的一个最严重的后果之一。

虽说后来的东晋也曾有过更为稳固的士族门阀制度,却再也难于担当统一全国的大任而渐渐消亡。

直到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出现和隋唐时代科举制度得到渐渐发展之后,草根阶层才总算有了一个鲤鱼跳龙门制衡士族阶层的发展渠道,而整个中国也在这时才算得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