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十大战役解析:赤壁之战当属第一战役
小目录(1)第一章 北方统一战(依《资治通鉴》简说)(2)第二章 江东统一战(依《资治通鉴》简说)(3)第三章 益州统一战(依《资治通鉴》简说)(4)第四章 南郡之战(依《裴注三国志》简论)(5)第五章 荆州之战(依《裴注三国志》简论)(6)第六章 入洛之战(依《裴注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简论)(7)第七章 夷陵之战(依《裴注三国志》详解)(8)第八章 西陵之战(依《裴注三国志》简说)(9)第九章 合肥之战(依《资治通鉴》简说)(10)最终章 赤壁之战(依《裴注三国志》简论)
第一章 北方统一战
以联盟军分裂,公元191年曹操引兵入东郡起始。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1)濮阳之战:黑山、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东郡,王肱不能御。曹操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2)内黄之战:曹操军顿丘,于毒等攻东武阳。曹操引兵西入山,攻于毒等本屯。于毒闻之,弃武阳还。曹操遂击眭固及匈奴于扶罗于内黄,皆大破之。(3)兖州之战:青州黄巾寇兖州,刺史刘岱遇害。鲍信等迎曹操领兖州刺史。曹操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初不利,后战辄禽获,贼遂退走。诏以京兆金尚为兖州刺史,将之部,曹操逆击之,金尚奔袁术。曹操追黄巾至济北,悉降之,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4)封丘追击战:袁术兵屯封丘,黑山别部及匈奴于扶罗皆附之。曹操击破袁术,遂围封丘;袁术走襄邑,又走宁陵。曹操追击,连破之。(5)徐州之战:曹操为父报仇,引兵击陶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陶谦兵败,走保郯。曹操攻郯不能克,乃去,攻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6)徐州之战:曹操复往攻陶谦,遂略地至琅邪、东海,所过残减。还,击破刘备于郯东。兖州变乱,张邈等叛曹迎吕布,曹操引军还。(7)兖州之战:兖州郡县皆应吕布,唯鄄城、范、东阿不动,荀彧、程昱守之有功。曹、吕开战。吕布有别屯在濮阳西,曹操夜袭破之,未及还;会吕布至,身自搏战,相持甚急。曹操募人陷称,典韦将应募者进当之,上演经典肉搏战,吕布众退。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曹操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曹操突火而出,至营。进,复攻之,与吕布相守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吕布粮食亦尽,各引去。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8)定陶之战:曹操击败吕布。(9)钜野之战:吕布将薛兰、李封屯钜野,曹操攻之。吕布来救,不胜而走。曹操遂斩薛兰等。(10)兖州之战:吕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曹操大破之,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吕布东奔刘备。(11)雍丘之战:曹操胜绩。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12)梁之战:曹操征杨奉,杨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
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13)淯水之战:曹操讨张绣,军于淯水。张绣降,又叛,袭击曹军。曹操中流矢,败走,其长子曹昂遇害,猛将典韦战死。张绣率骑来追,曹操击破之。(14)蕲阳之战:曹操东征袁术。袁术弃军走,留其将桥蕤等于蕲阳以拒曹操。曹操击破桥蕤等,皆斩之。(15)湖阳之战:曹操复攻张绣,拔湖阳,禽刘表将邓济。(16)舞阴之战:曹操胜绩。
[page]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17)安众之战:曹操围张绣于穰。会袁绍亡卒诣曹操,云田丰劝袁绍袭许,曹操解穰围而还。贾诩劝张绣勿追,追之必败,张绣不听,大败而回。贾诩又言,再追可胜,张绣信之,果以胜还。(18)沛之战:吕布令高顺、张辽攻刘备。曹操遣夏侯惇救之,被高顺等所败。(19)徐州之战:曹操攻吕布,屠彭城。陈登率郡兵为曹操先驱,进至下邳。吕布自将屡与曹操战,皆大败,还保城,不敢出。乃引沂、泗灌城,吕布益困迫。布将侯成、宋宪、魏续等共执陈宫、高顺,率其众降。遂围吕布于白门楼,禽杀之。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20)射犬之战:眭固屯射犬。曹操进军临河,使将军史涣、曹仁渡河击之。眭固自将兵北诣袁绍求救,与涣、任遇于犬城,涣、任击斩之。曹操遂济河,围射犬,射犬降。(21)徐州之战:刘备脱离曹操,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身还小沛。东海贼昌豨及郡县多叛曹迎刘备,备众数万人。曹操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22)徐州之战:曹操击刘备,破之。进拔下邳,禽关羽。又击昌豨,破之。刘备奔投袁绍。(23)白马之战:袁绍遣其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北救之,用荀攸策,分袁绍兵,奇袭,以张辽、关羽为先锋,斩颜良,遂解白马之围。(24)延津之战:袁军至延津南,曹操用荀攸策,大破之,斩文丑。(25)汝、颖之战:刘备略汝、颖之间,自许以南,吏民不安,曹操患之。乃使曹仁将骑击刘备,破走之,尽复收诸叛县而还。(26)汝南之战:刘备脱离袁绍,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操遣将蔡杨击之,为刘备所杀。(27)官渡之战:袁绍进军分营东西数十里。曹操亦分营与相当,出战不胜,复还坚壁。袁军击之,势占上风,曹军众少而粮草将尽。曹操用荀攸策,遣徐晃、史涣邀击绍将韩猛,破走之,烧其辎重。又用许攸策,奇袭乌巢,大放火,士卒皆殊死战,大破袁军,斩其将淳于琼等,尽烧其粮谷。又张郃、高览攻曹营不克,降。袁军惊扰,崩溃,曹操乘而大胜绩。
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28)仓亭之战:曹操扬兵河上,击袁绍仓亭军,破之。(29)东海之战:曹操遣夏侯渊、张辽围昌豨于东海,数月。张辽劝降昌豨。
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30)冀州之战:曹操渡河攻袁谭、袁尚,连战,二袁数败,退而固守。(31)平阳之战:曹操使钟繇围南单于于平阳,未拔而郭援来救。张既、傅干劝马腾援曹,遂遣其子马超将万余人与钟繇会,大破郭援。(32)叶之战: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惇、于禁等拒之。刘备一旦烧屯去,李典劝说勿追,夏侯惇不听,果入伏里,兵大败。李典往救之,刘备乃退。
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33)黎阳之战:曹操攻黎阳,与二袁战于城下,二袁败走。
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34)毛城之战:曹操击破尹楷。(35)邯郸之战:曹操击破沮鹄。(36)邺之战:曹操攻城,袁尚来救。曹军胜绩,破邺。后入平原,略定诸县。
汉献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37)南皮之战:曹操击斩袁谭。(38)幽州之战:赵犊、霍奴等杀幽州刺史及涿郡太守,三郡乌桓攻鲜于辅于犷平。曹操讨赵犊等,斩之,乃渡潞水救犷平,乌桓走出塞。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40)并州之战:高干复以并州叛(事在建安十年),曹操击破之。(41)淳于之战:曹操东讨海贼管承,至淳于,遣将乐进、李典击破之。昌豨复叛,遣于禁讨斩之。
[page]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42)白狼山之战:曹操大破袁熙、袁尚、蹋顿等数万骑。熙、尚奔辽东,被公孙康斩杀。北方统一战结束,用时16年。
小论:曹操之北方统一战,为魏国立国战,且战次多,占地广,为后来全国统一贡献最多,故排名第一位。
第二章 江东统一战
以脱离袁术,公元195年孙策行至历阳起始。
孙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者。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孙策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劳军。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其死。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1)横江之战:孙策胜绩。(2)当利之战:孙策胜绩。(3)牛渚之战:孙策胜绩。(4)秣陵之战: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丹阳笮融依刘繇为盟主,薛礼据秣陵城,笮融屯县南,孙策皆击破之。(5)梅陵之战:孙策胜绩。(6)湖孰之战:孙策胜绩。(7)江乘之战:孙策胜绩。(8)曲阿之战:刘繇败走丹徒。孙策胜绩,入曲阿,劳赐将士,发恩布令。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形势转盛,威震江东。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9)固陵之战:孙策击破王朗,斩周昕。(10)东冶之战:孙策追击王朗,大破之,王朗投降。
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11)海西之战:朝廷以孙策、吕布、陈瑀共讨袁术。陈瑀阴图袭孙策,潜结祖郎、严白虎等,使为内应。孙策觉之,遣其将吕范、徐逸攻陈瑀于海西,陈瑀败,单骑奔袁绍。
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12)陵阳之战:孙策讨祖郎于陵阳,禽之。(13)勇里之战:孙策讨太史慈于勇里,禽之。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4)皖之战:孙策恶刘勋兵强,以诈术调虎离山,再与周瑜将二万人奇袭皖城,克之。(15)彭泽之战:诱出刘勋,孙策又命孙贲、孙辅屯彭泽。待刘勋还,击破之。(16)流沂之战:刘勋走保流沂,求救于黄祖,黄祖遣船军五千人助刘勋。孙策复攻刘勋,大破之。(17)沙羡之战:孙策军至沙羡,刘表遣长矛五千来救黄祖。孙策与战,大破之。黄祖脱身走,获其妻子及船六千艘,士卒杀溺死者数万人。(18)群贼击破战:乌程邹佗、钱铜及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余或数千人,不附孙策。孙策引兵补讨,皆破之,又攻严白虎,胜绩。江东统一战结束,用时4年。
小论:孙策之江东统一战,为吴国立国战,起始弱而崛起最快,可位据第二。之所以排在刘备益州统一战之前,也是这个原因,刘备攻益州时有“荆州后盾”,起初发兵就达到数万人了。而孙策差多了,只是几千人马,故扫平江东的难度更大。
第三章 益州统一战
以刘备进入益州,公元211年厚树恩德以收众心起始。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益州,刘璋赠送士卒军资等。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翻脸,二刘开战。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1)绵竹之战:刘璋遣其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刘备,皆败,退保绵竹,吴懿诣军降。刘璋又遣李严、费观督绵竹诸军,李严、费观亦率其众降于刘备。刘备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2)雁桥之战:刘璝、张任与刘璋子刘循退守雒城,刘备进军围之。张任勒兵出战于雁桥,军败,张任死。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page](3)江州之战: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至江州,破巴郡太守严颜,生获之。(4)江阳之战:赵云胜绩。(5)犍为之战:赵云胜绩。(6)巴西之战:张飞胜绩。(7)德阳之战:张飞胜绩。(8)雒城之战:刘备胜绩,进围成都。诸葛亮、张飞、赵云引兵来会。(9)成都之战:刘备围城数十日,使简雍劝说,刘璋降。
(10)葭萌之战:刘备袭刘璋时,留霍峻守葭萌城。后刘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霍峻,且一年。霍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斩向存。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11)益州之战:黄权击朴胡、杜濩、任约,破之。曹操使张郃督诸军徇三巴,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刘备使张飞与张郃相拒,五十余日,张飞袭击张郃,大破之。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进军汉中。
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12)固山之战:曹洪将击吴兰,张飞屯固山,声言欲断军后,众议狐疑,曹休解之。曹军击斩吴兰。张飞、马超退走。(13)马鸣阁之战:刘备屯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与之相拒。刘备遣其将陈式等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14)广石之战:张郃屯广石,刘备攻之不能克,急书发益州兵。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15)定军山之战:刘备击斩夏侯渊。(16)汉中之战:曹操自来,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过期不还。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曹操扬兵大出,赵云前突其陈,且斗且却。曹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赵云设空营计,破之。后曹操悉引出汉中诸军还长安,刘备遂有汉中。益州统一战结束,用时8年。
小论:刘备之益州统一战,为蜀国立国战,排名第三位
第四章 南郡之战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南郡之战
除去三国各自的立国战,价值最大的就要属周瑜的南郡之战了。南郡,荆州之“心脏”。若曹操得之,消灭东吴还可以继续谈;若刘备得之,可入蜀三分天下,两路军北伐;若孙权得之,可入蜀二分天下,长江天险惟我独有。故周瑜火烧乌林,追击曹兵,直扑南郡,奋战一年,不曾间断。有部分人不了解情况,借此贬周瑜,称其能力差,打个南郡还需要一年?以下说明
(1)兵力虽经乌林惨败,曹操兵力大损,但二十三万(此数字是由周瑜推测,最为可信)是荆州总兵力,并非让周瑜全烧了。曹操北归后,荆州兵力如何,史料无载,但绝不比周瑜那几万人少。就算孙刘联军超水平发挥,烧掉曹操十万,那可还有十万多啊!
(2)地利陆地交战,曹军骑步兵可用,且有“坚城”江陵,粮草甚多。周瑜则失去水军优势。
(3)名将曹操留数位名将守荆州,单说“五子良将”就有其中两位(徐晃和乐进),还有文聘、满宠、李通等人于外围协助曹仁守江陵。这几位名将于此战中的事迹,可见于本书《魏传》相关篇章。说句题外话,他们也遭到了文学的贬低,其真实水平亦非《三国演义》所写。
如此打起来当然费时间了,能一年搞定已经很不错了。若换成别人,还指不定几出几退,战多少回合呢!
第五章 荆州之战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荆州之战
排在第五位的,应该属吕蒙的荆州之战,招招攻心,步步奇袭,兵不血刃,且此战对吴、蜀两国影响巨大。在此不谈别的,就说说这个“目光短浅”的问题。哎,说N遍的老话题了,可怜的子明……
“施暴者”主要有三
(1)《三国演义》的必贬。在“拥刘贬曹孙”的文学作品中,吕蒙本就该遭到贬低,因为他是吴国的优秀统帅,故《三国演义》将其大量史实事迹忽略。除其身份注定遭贬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功绩。跨荆益据汉中,是蜀国最强盛的时期,然经吕蒙偷袭之后,刘备丧失荆州,实力大损。《三国演义》岂会善待他?
(2)“神话关羽”的攻击。史实关羽是因其性格弱点,而败给吕蒙的攻心和奇袭,故“神话关羽”的文学创作,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鬼魂附在吕蒙身上,将其咒死。文学的发泄果然令人目瞪口呆。
(3)“破坏联盟”的指责。当今而言,无论是拿《三国演义》说话的文学爱好者,还是拿《三国志》说话的史学教授,大部分都说吕蒙战略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偷袭荆州杀关羽,破坏孙刘联盟,间接导致东吴两面受敌,险些亡国。持以上观点者,完全是站在刘备的角度上,忽略了东吴取荆州之前的危急(无发展空间、借地又多出一个敌人)和取荆州之后的结果(并未两面受敌,也并未亡国,反而开三大防区,完成长江防线,势力猛增,可以谈“天下三分”了)。
东吴必发展目标就是荆州,但这与联蜀却发生冲突,如何解决?惹急了刘备东征报仇,加之强魏在北,东吴有可能两面受敌,其中风险很大,但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就算是赌博也值了!这恰好证明孙权不甘心偏安,也说明了孙权认为“(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是正确的。
且看史实经过:吕蒙以退为进,攻敌将心——陆逊投其所好,攻敌将心——吕蒙白衣渡江,大布恩信,攻敌军心——取荆州杀关羽,兵不血刃——刘备东征。孙权降魏,麻痹曹丕,避免两面受敌——陆逊火烧夷陵大破蜀军——东吴全据长江,复与刘备联盟,解决西部防区脆弱——长江完美体系,建国称帝,天下三分。
这整个过程的操作者,分别有孙权、吕蒙、陆逊,而且一开始就商量好了,只是吕蒙中途病逝。“取荆州目光短浅”实在不通。试问!孙权加吕蒙加陆逊,这样的三个人所做出的决定,还目光短浅?难不成他们都不了解形势?都不知道该怎么做?那谁又懂呢?就你了解形势?就你知道该怎么做?那你想怎么做?关键还在于,东吴成功解决了利益矛盾,既占荆州,又能联合刘备。成绩都已经出来了,居然还被人说三道四,真扯淡了!愚意以为,书不客观几人看?研史不客观不如不谈。孙刘两家,就是谁拿荆州谁命长!我打你荆州,你说我目光短浅,那你不还南郡,我可不可以也说你目光短浅呢?孙权和刘备已经握手言和,划分荆州同治曹操,然却算计同盟,背后捅刀,大可以说吕蒙赢的卑鄙,关羽输的光彩,可若说“目光短浅”?还请客观衡量。
第六章 入洛之战
议裴注一处不合理,先看原文~
正文: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施帐幔於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官属并会。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诸君不得入耳。”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5)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是时,或间坚於术,术怀疑,不运军粮。
裴注:(5)英雄记曰:初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馀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军到广成,去阳人城数十里。日暮,士马疲极,当止宿,又本受卓节度宿广成,秣马饮食,以夜进兵,投晓攻城。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便夜进军。城中守备甚设,不可掩袭。於是吏士饥渴,人马甚疲,且夜至,又无堑垒。释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惊,云“城中贼出来”。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行十馀里,定无贼,会天明,便还,拾取兵器,欲进攻城。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
小论:
初平元年、二年(90、91年),孙坚北上讨董之战,所经事件先后顺序在两部正史中是非常明确的。[page]1、于长沙举兵。还有一句“获奖感言”(1)2、北上杀荆州刺史王睿,耍诈,兵不血刃。为报私仇。(2)3、至南阳,杀太守张咨。又耍诈,兵不血刃。为补充军资。(3)4、屯鲁阳。鲁阳之战,董卓兵退。(4)5、移屯梁之东。梁东之战,徐荣击破孙坚。(5)6、次年,孙坚收合散卒。阳人之战。破胡珍、吕布,斩华雄。(6)7、决战!皇陵之间。孙坚大破董卓。(7)8、入洛,宣阳门之战,孙坚又破吕布。(8)
按《后汉书》,梁东之战应该在初平元年,孙坚败。初平二年,收散卒,又战,阳人之战。 而《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二》将梁东之战划入孝献皇帝初平二年,错!(9)
按照小裴注的顺序来看,却应该有两场阳人之战。则为先“阳人之战”,后“梁东之战”,又“阳人之战”。前一场“阳人之战”是守。后一场是追击,破之。对手都是胡珍、吕布。
《后汉书》已经明确阳人之战,是吕布、胡珍不相容,孙坚借此而胜。而王粲同学,他就写了一半,只写吕、胡不容,没写孙坚追击而胜,斩华雄。可是错就错在,王粲明明只写了一半,却加上个“初”字,导致小裴做注的时候,误以为是孙坚初讨董卓。所以,小裴就把注(5)加在《三国志 孙破虏传》“乃引还”之后,而不是“枭其都督华雄等”之后。导致读者误以为有两场阳人之战。实际上就那一次。
(1)江表传曰:坚闻之,拊膺叹曰:“张公昔从吾言,朝廷今无此难也。”(2)吴录曰:睿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睿穷迫,刮金饮之而死。(3)《三国志 孙破虏传》曰: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便牵咨于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或依《吴历》:初坚至南阳……遂执斩之。两说有所不同,但皆兵不血刃。个人以为,《吴历》一说,更符合孙坚行事,也显得更高明。(4)《三国志 孙破虏传》曰: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5)《三国志 孙破虏传》: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又《后汉书 董卓传》: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处掳掠。徐遇坚于梁,与战,破坚……(6)《三国志 孙破虏传》: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又《后汉书 董卓传》: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孙坚追击之,珍、布败走。(7)《后汉书 董卓传》: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8)《后汉书 董卓传》: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9)《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二》:孝献皇帝乙 初平二年(辛未191),春,正月辛丑,赦天下……二月丁丑……孙坚移屯梁东……
此战的意义在于,打破伪皇权董卓集团一强在上的局面,渐而群雄割据……
今人有些言论,以“杀王睿、张咨”来质疑孙坚的忠国。这些人,也许是见不得孙坚好,看人家有个辉煌战绩,自己偶像没有,于是心里嫉妒,就进行贬低!对于这些牵强的把柄,我反问一句——如果“北伐讨董”换来“无家可归”的孙坚,也算不忠的话,那些按兵不动,保存实力的“旅游”联盟军以及置身事外的汉室宗亲,又算什么呢?其实孙坚根本就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否则他怎会放弃荆州,间接让给刘表,去找董卓拼命呢?又被袁术控制,指哪打哪!死都没留一地给孙策。
第七章 夷陵之战
发篇以前写的夷陵之战解析
参考资料(1)三国志——《曹丕传》《孙权传》《刘备传》《陆逊传》《朱然传》《黄权传》《马良传》等(2)裴注——《魏书》《傅子》等
一、刘备东征,无意荆州[page]蜀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七月御驾亲征伐吴以雪荆州之恨,孙权求和落空。刘备击破陆逊、李异、刘阿等,占领巫、秭归,又劝降武陵蛮夷,附近各县以及五溪百姓皆倒向蜀国。此时出现一个问题,依《三国志》“夷陵之前”相关人物记载,可发现蜀军的行动到此为止,双方进入相持阶段,直至明年一月陆逊先动手(由此可见东吴准备充足),刘备才返回秭归,率大军压进。这难免要问了,其东征目的何在?若真想拿回荆州,当于七月乘胜追击且东吴大军未至,这不是最好的机会吗?何必送出半年时间让孙权麻痹曹丕,专于西线呢?两种解释。
(1)无意荆州——其一、荆州交兵是沿长江作战,没有水军就没有立足之地,而蜀国水战主力皆在关羽手中,随着荆州被夺也全部丧失,那益州水军如何?刘备用之却抛在夷陵以西而“舍船就步”,足见薄弱。至于东吴则不必多言,其水战之盛为当时之最。
其二、蜀军从益州向东存在优势。东吴长江防线(当时还未完成)的最大缺陷就是西部脆弱,只有联盟蜀国使其成为屏障,才能近乎完美。反之“屏障”成为“敌人”则对东吴极具威胁,但这无须多说,因为刘备没有曹魏那么多兵力,也不打算用水军保护侧翼,却跟东吴沿长江作战,还有何优势可言?
其三、损兵折将丢地,严重损害了刘备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他取回荆州也吃不起,横跨荆、益只会两头遭危,曹丕、孙权更不会给时间让他慢慢消化。除非天降奇迹,刘备在短时间内国力猛增,足以站稳荆、益,但这太遥远了。
所以刘备攻克巫、秭归,止步不前。若再往东就到夷陵(也就是西陵)了,这是荆州西面门户,刘备要是碰一下,就如同孙权敲永安(益州东面门户)一样,对方无法接受势必引发一场大战。刘备是英雄不是匹夫,他就是有再大的怒气也要掂量一二,到底要不打?敢不敢碰?答应偏向否定。
(2)等候曹丕——虽然刘备半年不进军,但他并不知道孙权会成功麻痹曹丕,或许他还等着魏国出兵呢。如此一来,吴国两面受敌,蜀国形势大转足以弥补水军劣势,刘备就有可能将损失压制最小而夺回荆州。当然这只是我根据蜀不进军而做出的猜想,且存在漏洞:孙权两面受敌则必危,其若一蹶不振对刘备也没好处,因为还有强势的曹魏。以上总体来说,刘备“无意荆州”的可能性更大。
二、以彼之道,倍施彼身起初,鲁肃借地给刘备以图天下三分,而刘备则以连续诈骗还之。孙权四次让步,第五次忍无可忍(下有补充),双方一番冲突又握手言和,划界分地。后东吴不宣而战,夺取荆州杀关羽。刘备怒而东征,孙权求和遭到拒绝。对东吴来说,得失巫、秭归都没多少意义,但家门口让刘备放了一群人马,还能安心睡觉吗?倒不如抓紧时间准备,既然已经动手就该破其主力,彻底粉碎刘备夺回荆州的念头,而后讲和才会实现,唇齿关系,联盟会再次降临。孙权正是如此。吴黄武元年(222年)正月,陆逊派宋谦攻刘备五处屯地,皆破之,斩其将领。刘备返回秭归,挥师东进。
补:
孙权第一次忍让——依《三国志 鲁肃传》载,借地之前。益州牧刘璋政治颓弛,周瑜、甘宁都提议取蜀,孙权派人询问刘备,刘备说:“我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希望能凭借高皇帝的英灵,辅佐朝廷。今刘璋得罪左右,我很替他担心,不敢顺从你的意见,望能宽恕他。若你执意取蜀,我当散发归于山林。”孙权顺其言。
孙权第二次忍让——依《三国志 刘备传》载,借地之后。孙权派人和刘备商量,一起出兵入蜀。手下劝其同意,因东吴不能跨荆州有蜀地,蜀地可据为己有。荆州主薄殷观却说:“若为东吴做先锋进不能克蜀,退军之时必被其乘虚而入,则大事去矣。今可先许之,再以新得诸郡还没巩固为说法,称暂时不能兴兵,则东吴必不敢跨荆州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收吴、蜀之利。”刘备从其言,孙权只好打消念头。
孙权第三次忍让——依《三国志 鲁肃传》载,刘备西图刘璋,以关羽守荆州。孙权闻之怒骂:“狡虏乃敢挟诈!”鲁肃跟关羽接境,彼此互相猜疑,界限划分不清,但他常以欢好安抚之,双方保持和气。
孙权第四次忍让——依《三国志 刘备传》载,孙权听说刘备得益州,于是派人索要荆州。刘备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恼怒。或者依《三国志 孙权传》载,孙权听说刘备得益州,遂派诸葛瑾索要荆州诸郡。刘备拒绝说:“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还吴耳。”孙权很生气,说:“此虚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两者意思差不多,皆能看出刘备先前许过“得益州则还荆州”的承诺。再依《三国志 刘备传》载,孙权降低要求,改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孙权忍无可忍——依《三国志 孙权传》载,改要荆南三郡,刘备还是不给。遭到拒绝后,孙权直接任命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官吏,结果全被关羽赶走。遂向刘备宣战。
三、蜀军兵力与连营[page]刘备东征兵力不见于《三国志》,但裴注《傅子》有载,陆逊大破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傅子》可信度很高,其作者傅玄生于217年属三国时期,比陈寿大十六岁,年代更近。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所杀数目与蜀军总兵力不会相差太远,因为猇亭之战、涿乡之战、马鞍山之战全是大破,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由此支撑,先将其东征兵力定为八万,然后暂掷一旁,待分解蜀军各部,自有分晓。
前部——张南军,依裴松之注引《魏书》载孙权表,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中部——刘备军至少三万。依《三国志 陆逊传》载,陆逊围攻刘备于马鞍山,蜀军“死者万数”。这个数字指其中部,因为冯习军四万余人在此之前几乎全军覆没。北部——黄权军兵力无载,于江北监视曹魏,保护刘备侧翼。南部——马良军兵力无载,负责进武陵招纳五溪蛮夷。东征总兵力——结合上文再加胡王沙摩柯(入蜀军前部)及后勤等,《傅子》八万一说可信,前部加中部 就已经七万了。
刘备舍弃船只,陆路进军,连营五十余处分守险要。曹丕听闻对众臣说:“刘备不懂兵法,军队分散七百里安能击敌?”其实刘备连营是正确的,单说军事能力他比曹丕强多了。深入敌境当然要连营,再依《三国志 陆逊传》载陆逊火攻刘备,破其前部四十余营。由此可见,其军营有五分之四都扎在前方,哪里分散兵力了?反看曹丕千里之外,听闻蜀军七百里有五十余营,尚不知扎于何处,就敢乱下结论取笑刘备,这太武断了。
另有《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得知蜀军布营情况,指其错误。这是典型的混淆视听,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价值,间接减少陆逊破蜀的技术含量,特意虚构这段内容,给三国爱好者制造“若诸葛亮在军中,刘备就不会犯错,陆逊就不会赢”的错觉。再强调一次,史实刘备连营无错,其兵败另有原因见下文。
四、吴军兵力与后撤吴军兵力很明确,依《三国志 陆逊传》载蜀军东进,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拒之。
陆逊后撤,把领土白白让给刘备,表面上是暂避锋芒,以逸待劳,但实际并非如此。若陆逊想守,根本不需要后撤,以五万兵力拒八万人没问题。可若想粉碎刘备军,那就不得不撤,否则就没有“乘流断围”的条件,单纯正面突破很难。撤军后,诱敌深入对峙于猇亭。那么,蜀军分守险要看似无懈可击的连营,就会暴露出薄弱环节——沿江。陆逊以退为进,巧借地势,充分挥发沿长江作战的水军优势,上演了一场大型歼灭作战。
五、猇亭之战刘备以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各为别督,先派吴班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挑衅。吴军诸将欲击之,陆逊说:“此必有诈,暂且观察。”刘备料计不成,收回山谷中的八千伏兵。陆逊说:“之所以不采纳各位攻打吴班的提议,正是料敌有这般举动。” 陆逊上疏对孙权说:“夷陵是国家之要害,易得易失,失则危急荆州。今争此地,应使诸将同心协力。刘备违反天命,不守窟穴自来送死。我虽不才,凭借您的尊威顺势讨逆,破敌之日不远。观刘备前后用兵败多胜少,照此推论不足为惧。我本以为他会水陆并进,如今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局应无变化。您高枕无忧,不必担心。” 诸将对陆逊说:“攻刘备应在当初,如今他深入五、六百里,首尾相连七、八月,各处要害皆已封死,我军攻之必败。”陆逊说:“刘备狡猾,经历多事很有经验。进军初期他心思精密,不可与其抗衡。而今相持已久,刘备计穷,军队疲惫士气低落,破之正在今时。”陆逊攻敌一营,军败。诸将说:“你这是白白浪费兵力。”陆逊说:“我已知晓破敌之术。”依《三国志 陆逊传》载陆逊“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翻遍“夷陵之战”相关人物传记,都找不到类似于“风势正猛”、“火势蔓延”的记载。由此可见,刘备并没把军队扎在树林密集区域,再次证明连营无错。这同时也引出一个问题,既然火势没有迅速发展,那蜀军前部为何死伤惨重,诸将或降或死而不撤退呢?答案只有一个,陆逊用了两栖登陆作战,前后包抄。依《三国志 朱然传》载“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又《三国志 黄权传》载刘备“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陆逊)乘流断围,南军(黄权在北,南军是指刘备)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
说到此处,陆逊的全盘指令已经很明确了。其先命将士每人手持茅草准备火攻,再以朱然领五千人走水路,绕到刘备前部没有水军保护的沿江侧翼,登陆作战,断其退路。连营最怕切断,蜀军必定大乱。“一尔势成”,陆逊率诸军四万余人全线出击,前后放火,冯习军无处可退(漏网之鱼应在少数),四十余营破。此亦可见,没有水军保护侧翼才是刘备兵败的原因。尽管益州水战薄弱,可如果水陆并进,至少会对陆逊“乘流断围”造成干扰,冯习军就能提前做好准备,分兵拒敌不至于大乱。然而刘备却忽略了这一环节,以为陆军分守险要就能高枕无忧。
六、涿乡之战、马鞍山之战[page]陆逊继续向西,刘备合兵于涿乡决战,陆逊大破之。刘备西逃马鞍山,陆逊四面围攻,蜀军阵亡士兵以万计。刘备趁夜逃跑,火烧铠甲等阻断追兵,奔回白帝城。此次东征军资尽丧,兵卒尸体漂流,塞满大江。刘备惭愧愤恨,说:“竟被陆逊折辱,莫非天意?”徐盛、潘璋、宋谦等各自上表说刘备可擒,请求追击。孙权问陆逊,陆逊与朱然、骆统都认为曹丕聚集兵力,假指西蜀,实意在东吴。于是撤军,后曹丕果然南下攻孙权。
七、折节容下起初,孙桓攻刘备前锋,军败被围于夷道,急求支援。陆逊不同意,诸将说:“孙安东与吴王同族,身遭围困,因何不救?”陆逊说:“安东有军心,且城池坚固粮草充足,不必担忧。等我计划实行,其围自解。”今破刘备果然如此,后孙桓见陆逊说:“之前怨恨你不发援军,时至今日,才知你筹划有方。”在抵御刘备时,诸将或是孙策旧部,或是王族贵戚,各个骄矜自负互不听命,更看不起陆逊。陆逊按剑说:“刘备天下有名,曹操所惮,今犯我国界是为强敌。诸位蒙受国恩,理应齐心协力除敌报国,怎能互不和睦呢?我本书生,国家之所以委屈各位听命于我,是因我略有可赞之处,能忍辱负重。各尽其职不可推卸,军令如山不可冒犯。”后破刘备,陆逊之谋,众人心服。孙权听闻说:“初有违抗军令者,你为何不告诉我呢?”陆逊说:“我深受国恩,竭尽所能也难以回报。而诸位将领,或心腹忠良、或国之猛刃、或功勋在身,都是帮助您完成大事的人才。我虽愚笨但私下很羡慕相如、寇恂,也想屈身容忍以成国事。”孙权乐而赞之,任陆逊辅国将军、荆州牧、江陵侯。
八、瞬间移动?按《三国演义》的“规则”,东吴豪杰必遭贬低,其战绩不是歪曲就是抹杀,陆逊也不例外。罗贯中持笔挥洒虚构,让诸葛亮和赵云再度“进化”,说陆逊追击蜀军至鱼腹浦,被困八阵图自叹不如诸葛亮,后见赵云,陆逊丧胆退军。如果把演义当真,就会发现陆逊会瞬间移动,因为鱼腹浦在白帝以西,而陆逊在白帝以东,且没有西进,更没有到达白帝,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不会瞬间移动,怎么可能跑到鱼腹浦?是文学不是史学,小说当然可以捏造,罗贯中能让周瑜被诸葛亮气死,能让吕蒙被关羽鬼魂咒死,能让诸葛亮有点灯续命的魔法……还有什么虚构写不出来?然而他对陆逊的贬低倒并不严重,难得笔下留情。
第八章 西陵之战
晋有“魏+蜀”的领土,国力强盛。而东吴这边,已经是下坡路的时候,更出了一位暴君——孙皓同学!暴君啊!这是什么概念,其“杰作”如何?就不必多说了。如此弱势还能打出一场漂亮仗,可以说超赞了!吴凤皇元年(公元272年),陆抗的西陵之战。可说之处有三:
(1)出招正确——步阐造反,举西陵降晋,晋朝发军支援。陆抗起兵包围西陵,围而不攻,命士兵自赤溪到旧市筑墙,对内则包围步阐,对外则抵御晋军。将士百思不解:“当趁三军最锋锐的时候,速攻步阐。待敌援军至,西陵已克。却为何筑墙消耗将士体力,又浪费了攻击的绝佳时机呢?” 陆抗说:“西陵所处地势坚固,粮食充足,而所修整和防守的器械工具,都是我以前规划的。现在反过去打,一时间难以攻克,若敌援军至,恐内外受敌。”将士们不听,尤其是宜都大守雷谭。陆抗恐军心有变,只好让他们强攻一次,果败,于是众将只得乖乖听陆抗吩咐。
(2)识破——晋名将羊祜兵指江陵。众将劝陆抗不应亲赴西陵。陆抗则说:“江陵乃坚城,兵粮充足,无虑。就算失去,损失也不大。而若放任西陵不管,则恐南方群夷动乱,损失难以估计。所以宁失江陵,不失西陵。”原先江陵地势平展,道路通顺,陆抗就命令张咸建大河堤阻水,逐渐使水位平起来,用以杜绝敌军叛贼。今羊祜南下,见此状况,于是扬言要拆毁堤坝,好让步兵通过。陆抗得知后,马上让人“提”羊枯拆除堤坝,众将不解,怎能顺敌军心意做事?遂劝陆抗,不听,终将提拔拆毁。羊祜得知后,知道自己企图借水路运粮的计划被陆抗看穿,就只能从陆路运粮了。
(3)将计就计——晋将徐胤领兵进逼建平,杨肇率援军救步阐。陆抗部署,以张咸军继续坚守江陵,孙遵军巡备安岸,抵御羊枯军,留虑、朱琬军抵抗徐胤军,陆抗则凭借西陵外围墙,内战步阐,外敌杨肇。可此时东吴又有士兵叛乱,将军朱乔、俞赞投降晋军。陆抗知道自己的弱点会因此而泄露,东吴的部分蛮夷兵训练不精,敌人一定会攻击他们把手的位置,于是将主力兵和蛮夷兵互换位置。正如陆抗所料,杨肇果攻此处,吴军凭借围墙和主力军,大破之,杨肇军溃逃。陆抗欲追击,却恐步阐蓄养实力,又处于要害位置,而自己的兵力也不够分配。于是假做追击,吓跑杨肇。最终攻破西陵,晋军撤退。
第九章 合肥之战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page]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张辽等拆曹操信,知其用意,于是决定趁吴军还未合围之前,先挫敌锐气,以安众心,然后再守城。遂当夜招募敢战者,得八百人,饱餐一顿,次日大战。天刚亮,张辽披甲持戟出战,身先士卒,杀敌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己姓名,冲入吴军营垒,直至孙权麾下。孙权大惊,众人不知所措,至高处,以长戟自守。张辽呼喊孙权下来迎战,孙权不敢动,却见张辽兵少,于是围之数重。张辽左冲右突,直前急击,围开,与麾下数十人得出,余部大呼曰:“将军弃我乎!”于是张辽又折回去,再一番冲突,救出余众。孙权人马皆躲避,无敢当者。自早晨战至中午,吴军士气衰落,退军修整守备,辽众安心。孙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撤退。兵皆就路,孙权与诸将在逍遥津北,张辽趁机出战,若非甘宁、吕蒙、凌统等奋死战,孙权性命不保。
虽说正史写明了孙权军十万,《资治通鉴》也抄上了,又黄初六年,曹丕追念张辽、李典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但偶还是怀疑这个数字……若是小说演义还好,然而此在正史上出现,结合当时东吴实际情况,有些不可思议。个人认为(只是推测,证据不足),魏诏书向来能吹,比如222年夷陵之战结束没多久,由曹魏发动对吴大型战役,三路大军南下。后下诏做总结性发言,就吹的一塌糊涂,与正史严重矛盾……陈寿很有可能是在没有考据的情况下,直接采纳曹丕诏书“吴军十万”的说法。
喵~此战张辽表现很帅,三国少见,以此排上,位于第九。
最终章 赤壁之战
先于赤壁破曹,然后乌林放火,孙刘追击。也不知为什么,我个人不是很看好赤壁之战,其最大的意义是给南郡之战提供条件。如果没有南郡之战,赤壁之战基本是垂死挣扎,曹操还可以再来一次、二次……这里只说说曹操为何要打“赤壁之战”吧。我认为是两个逻辑在作怪。其一、曹操本来就打算南下开战,反而兵不血刃,占荆州大片土地又得七万降兵,强大的势力再次提升,距离统一天下在有生之年,已经很近了,更应该打了。其二、面对强势是个什么感觉?曹操体会过。官渡之战,三国最著名三大战役之一,当时袁绍的“兵家大患”很多,文若以此“四胜论”,奉孝以此“十胜论”,所以曹操初战很顺利,可这又如何?袁绍大军攻下,占尽上风,曹操兵少又分之依依抵挡,能撑的了多久?且手下通敌者数之不尽,粮草又所剩无几。可见,存在“兵家大患”的强势,依旧可以在身心上重创对手而胜,只是许攸降曹带来了致命性的转机,曹操烧粮破袁绍,以劣势而胜。因此,曹操对江东自然会有一个想法:我曹操比当时的袁绍还要强(这个强不单是兵力,还有主帅的个人能力),而你孙权却远不如当时的我。这个逻辑上的绝对把握,正是曹操打“赤壁之战”的主要原因,然而事与愿违,照周瑜的逻辑是“操自送死”。
- 上一篇:慧丰寺的兴衰
- 下一篇:中国历代官场爱面子趣闻:朱元璋斩杀穷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