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隆中对”是当时局势下很好的战略规划
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历史上有许多评价,其中大部分是正面的肯定意见,而批评的也有不少。那么,诸葛亮的隆中对究竟是否为当时比较适合刘备的战略规划呢?我以为是的。
请允许我先引用“隆中对”给大家: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显然,诸葛亮对当时局势的分析和看法,后人是比较赞同的,也就是曹操强大,一时间难于争锋;孙权有天险,可以为援而不吞并。对于诸葛亮对荆州和益州军事地理和当前局势的分析,也是当时比较准确的。以刘备当时所处位置,除了向这两个地方发展,还去哪里呢?
所以,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的基本战略目标。不过这个基本战略目标,有部分遭到了后人的批评。有人以为:既然荆州对于孙权也非常重要,那么你规划“跨有荆、益”,则显然必定要与孙权发生利益冲突,这显然与后面的“外结好孙权”相矛盾了。其实不然。突出这样意见的人,是没有以发展眼光来分析问题。我们要注意到,诸葛亮提出这个规划时,刘表还占据这荆州,虽然孙权也想进占,但是显然离得手还相差很远。如果这时,刘备够在荆州发展壮大,并顺利取代刘表(如徐州陶谦模式),那么以刘备的军事才能,孙权也是不敢轻易对荆州下手的。而后来,实际上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荆州投降,刘备战败,不得不投靠了孙权,而孙权于赤壁击败曹操,由此而控制了大部分荆州。此时,如果你还要提“跨有荆、益”,则必然要与孙权发生利益冲突了。
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战略规划,这才是正确的。如果你用后来的战略局势,去评价以前制订的战略规划,自然会有问题发生。其实,此后刘备方面就已经修改了战略规划。《九州春秋》记载到:“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这显然是一个不同于“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是把荆州认为是“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地方,这样的地方显然是要主动放弃的。所以立马转移主力进军益州,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益州的治理和防卫上。这个新规划的提出人应是庞统,刘备也是采纳并按照此执行了的。不过由于庞统在攻益州半路阵亡,导致该规划没有得到完全执行。刘备不肯放弃荆州,其结果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仅荆州丢了,还损失了关羽和他的整个军团。当然,史书没有记载刘备为何不肯继续执行庞统的修正版战略规划,而坚持不归还荆州给孙权,个人分析:由于刘备集团中荆州派占有很大优势,很可能是造成不肯放弃荆州的主要原因。
再说“隆中对”对长远规划的设计,“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这个规划以遭到毛泽东的批评而闻名。不过,个人以为,虽然毛泽东是当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批评“隆中对”设计两路分兵是错误,显然也是有问题的。
首先,当时的规划是,在大力治理好荆州和益州的前提下,两路出击。此时的前提,自然是两州的经济、军事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以后来诸葛亮时期仅益州即可有兵力十几万来看,两州拥有总兵力三十万还是可以达到的,因此兵力并不是不足。
其次,谁都知道蜀道艰难,而敌方有险可依。如果你把所有兵力都集中一路进攻北伐,显然不论益州还是荆州,都是难以保证大军后勤补给的。同时,大军以一路进攻,一旦受阻,则很难打开局面,势必造成战役的挫败。
第三,看看当时的大战役,哪个是一路进攻的?魏灭蜀战役,曹魏分兵达到六路,其中仅汉中就有四路,还有祁山一路和陇西一路。晋灭吴战役,也是兵分六路,就连小小的赤壁之战,曹操还分两路进攻呢。可有人来批评分兵进攻错误?
第四,这个规划的两路进攻,是有前提的,即天下有变,此时对手比如出现内战,或者遭到同盟的沉重打击等等,自然是无力抵抗,此时两路出击,应当说是很合理的战略规划。
因此,总体而言,在当时的局势下,“隆中对”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战略规划。当然,由于规划出来后,整个战略格局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势必要对原规划进行修改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战略局势。这就是:放弃荆州,专心发展益州,以待天下有变,再光复汉室。后人对诸葛亮“隆中对”的批评主要有两个错误:
其一,是把在特定条件下(某个时间段,某个局势下)所制订的战略规划,要求符合以后局势的变化。而不知有新的局势,战略规划也是在不断完善和修改的。
其二,是否定两路出兵的战略构想。其实在古今战争史上,多路出兵的情况比比皆是,就是毛泽东也是大量地在使用。
- 上一篇:记成都石经寺
- 下一篇:政坛元老伊尹的辅佐,让商汤至太甲时期有着大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