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论黄巾起义失败的必然性

2022-05-19

东汉末年公元184年,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军崛起,威胁了当时的东汉朝廷,汉灵帝对此也是一筹莫展,然而,长达近10年之久的黄巾起义就如此被各方部队给镇压了。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黄巾起义的出现是及时地推了当时濒危的东汉政权一把,加快风中摇摆的东汉的覆灭。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地方政令也荒乱无度,导致民不聊生,生活十分困苦。这个时候张角三兄弟,张角,张梁,张宝从魏郡开始导致为人治病。许多人喝了他们的符水之后,病情都能不药而愈,于是百信渐渐对张角这个人越来越崇拜,于是一个庞大的信仰组织便这样出现了。原文是这样说的: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但是这个百姓信向之是有原因的,原文是这样说的:转相诳惑。什么意思?也就是相互欺骗。我们知道在当时这个年代,医学是极度不发达的。尤其是对待脏腑器官处出现的病症是根本无药可治的。我们知道外科专家华佗也是后面才出现的。在当时应该还无人问津。像孙思邈这些唐代时期的医学家,东汉和他们相距近四百年,那时又怎么会有高明的医术呢?所以在当时,张角的特殊威望在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下,瞬间就响应了全国。于是仅仅十年,也就是在光和六年,张角的"太平道教"已经有众徒数十万。八州之人纷纷来应。哪八州?乃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州八州。一共分为36方,大方有万余,小方也有6,7千。如果我们以小的计算,以每方6000人,总计人数也足足有20来万。可见这个规模不是短时间能响应达到的,当这个数字突然涌现出现的时候,朝廷几乎是无力对抗的。

张角曾在公元184年,也就是甲子年间约好了一个时间,便是在该年3月5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为名兴兵起义,反抗汉朝。但是在当时,有一个人却在一个月之前向朝廷秘密地告了密。而这个人竟然是"太平教"的内部成员,同时也是张角的门徒。这个是谁呢?这个人叫唐周。唐周的告密我们也可以断定,这对黄巾起义的失败也是有十分大的影响的。因为当时在起义之前,也就是公元183年,张角曾经安排了一名内应在汉朝首都洛阳联合各个朝廷禁军以及宦官的力量准备里应外合。而马元义同时也是黄巾军在洛阳的大帅。因此马元义这个人是黄巾起义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唐周的告密,导致马元义于公元184年1月便被车裂(车裂就是五马分尸),同时在洛阳还诛杀了太平道教的教徒有千人。这样的一个结果,导致出兵未成,先锋失礼,头没有开好,士气也极度大降。更加直接的是洛阳的起义效率大打折扣。黄巾军无奈只能靠强攻,无法利用朝廷内部的腐坏来取得成果。我们也能知道内应做的好,可以让战事有很大程度的减小。如果马元义率领的部队加上了解朝廷内部的宦官等内应成攻地威迫了汉灵帝,那么张角等人则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调度他们的军队并且威迫皇帝下令撤去洛阳周边的大部分防线,如孟津,函谷关,大谷等关口。这样起义军将获得主动权利并且将近三、四十万人的部队从各方崛起,还没有朝廷的有效制止,仅仅靠义勇军的抵挡,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这几十万一下子都聚集在了京都脚下,想必洛阳早已经陷落了。

但是历史是具有戏剧性的,正是因为唐周的告密,导致洛阳先手部队失手,失去了内应。张角只能选择突袭,于是黄巾起义提前了一个月,于二月份发难。黄巾军的特征是头裹黄巾,所以当时或称“蛾贼”,张角,张宝,张梁分别自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36方同时发难,仅仅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便纷火连天,战事不断。此时的黄巾军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无人可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可见这种突如其来的大规模袭击,倘若唐周没有告密的话,局面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我们知道黄巾起义的结果是失败的,虽然他造成的影响十分巨大,但是为什么如此庞大的力量会被腐败的朝廷如此残酷地镇压了呢?

[page]

首先,农民阶层的起义,领导能力和作战能力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先天有利的条件,光凭借老百姓这样混乱的作战,只会被寡少的军队一击而垮,士气大降。黄巾起义军的首领张角虽然拥有众多民力,但是他无法领导,张角个人也只能单方面统帅冀州的兵力,八州各处只能由各自的渠帅来活动,这样使得本来就没有详密计划的作战更加混乱,支援不到位,各个将领之间难免会出现情绪激化,导致一些部队被搁置,单独作战。在起义的初期,由于事情的突然,使得黄巾军的主力部队分别在颖川,钜鹿,南阳等地获得了短暂的胜利,但是这也同样是他们的缺陷部分。而此时农民起义的普遍特征,见利忘义,没有道德约束,屡犯暴行,他们不像受到朝廷管理的军队,没有上头发下来的工资,粮食。因此横征暴敛,屠杀抢掠的情形遍地可见。史书记载: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各地的独立农民武装部队的出现,像刘备这样的义勇军便是典型。而起义一个月之后,由于洛阳内部失去了马义元的接应,汉灵帝此时派遣何进镇守京都,又在周围各个防线加以严防。北部战线由卢植负责,而让皇甫嵩以及朱携应对在颖川的敌军主力。起初由于敌众我寡,同时对敌人的作战也不甚详细的了解,导致屡次失败。但是这仅仅一个月不到的胜利,并没有给黄巾军带来顺利的发展。黄巾军毕竟兵力分散,容易被牵制导致无法兵力集中,支援困难。公元184年5月份,皇甫嵩利用农民阶级没有战斗经验的弱势进行了反击。他运用火计,又与曹操合流进行夹击,最终占杀数万人获得大胜。而这一次战斗中火计的成功也正是因为黄巾军将营寨驻扎在乱草之中,这样在夜晚更容易受到猛火的攻击。这也是缺乏战斗经验的体现。之后中郎将朱携也屡次以寡敌众并获得胜利。最终公元184年的六月份,豫州一带的主力部队便被击溃,从此黄巾军一蹶不振,最终导致被镇压。这期间,黄巾军的战斗能力可见一般。在南阳太手秦颉杀败了张曼成之后,黄巾军改令赵弘为帅死守宛城。部队达十余万之多,但是却被孙坚部队轻易登城,可以说明黄巾军的士兵没有警惕性,对战事松懈怠慢,也是缺乏战斗能力的体现。其次,当时为了迅速的讨伐黄巾军,各个地方竟然获得了军权,使得各个地方都能随意调动部队,也促使黄巾军分散的兵力无法集中,被一一击溃。再加上义勇军的高涨气势,使得东汉在关键时刻呼了一口气。而之后的公元185年,张角病死,群龙无首的黄巾部队顿时失去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士气的影响是可以预见的。农民阶级的崛起正是因为这些偶像级人物的影响之大,可以说这些如同散沙般的农民阶级失去了依赖的目标,就和一群蚂蚁一样,根本不足为惧。结果果然,同年十月,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皇甫嵩趁张梁军松懈的时候,便大破敌人三万余且杀死了张梁。张角被刨棺割首,首级也被带去了京都。第二个月,曲阳城的黄巾首领张宝也被斩杀,黄巾起义便这样被镇压了。

虽然之后有过残党的再次起义,但是结果同样是以失败告终。黄巾起义的失败原因是必然的,因为这些农民阶级没有有效的作战方针,即使在发难之前拟订了策划,但是一旦有变便无法灵活变通,尤其是这种兵力扩散,无法互相顾及的起义部队,规模越大越难以调制。但是没有胜利的原因,我想唐周告密是一个重要因素。黄巾军主要的战略方针的重头戏就是洛阳内应,然而马元义的死使得张角无奈提前起义,导致黄巾军成了和各个地方部队正面冲突,这个时候失败便成了必然。在历史上农民起义有40多起,但是成功的例子实在是太少。即使是像闯王李自成这样的成功例子,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政治上的远见也无法治理天下,最终依然是会导致覆灭的。所以黄巾起义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即使他们颠覆了东汉政权,新的危机依然在等待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