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赤壁之战全解密:草船借箭是孙权诱骗曹操所为

2022-05-19

诸葛亮圆满完成出使东吴的使命后,回到了樊口驻地,再也没有去到东吴了,也就不存在他所表演的“舌战群儒”、“借东风”、“三气周瑜”等节目了。至于“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取材孙权后来乘船观察曹军营寨时,曹操下令让弓箭手向其放箭,当箭射入船的一边致使船倾斜后,是孙权急中生智,要船转头向着另外一面受箭,这样使船复归到平衡,然后孙权便下令起锚返航了。

诸葛亮直接参与了“赤壁大战”吗?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一、

《三国演义》里对“赤壁大战”的描述,可谓是重彩浓墨,其不惜花费前后八个半回目、共计四十多万字的篇幅,重点在突出刻画了诸葛亮的能说会道和神机妙算,把他抬高到了近神似妖的程度。该书中东拼西凑或者虚拟出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道”和“三气周瑜”等回目,让人读来当能眉飞色舞、而又津津乐道的。但若要以史而论,这些可都是子虚乌有!不过话说回来,诸葛亮在其中所起到的效果,对于刘备确是至关重要的。也正是由于孙刘的联手,演绎出了“赤壁大战”这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才使刘备终于喜获胜利果实,有了争天下三分的基础。

在曹操基本上收复了北方(除西凉的韩遂与马超),要加快统一中国的步伐,大举挥军向南方扑来的时候,有一位英武的少帅正密切注视于时局的发展。曹军的马蹄每向前奔跑一百里,他的眉头就多皱出几道愁印!他,就是年方27岁的东吴少主——孙权。其因承继了父兄开创的江东基业,现坐拥着六郡之地,统治于数十万民众,实属踌躇满志、又野心勃勃的少壮派人物。若不是如此,怎会有后来曹操对他的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孙坚的四个儿子中,孙策是老大,孙权排行老二,其次是孙翊孙匡。孙策勇武过人,颇具父风,是一员英勇善战的悍将。当时曹操正跟袁绍较着劲,势力还顾及不到江东这块地方。所以曹操为拉拢他,便“上表奏请”孙权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据史载上说,孙策是几乎每战必克的,但却在进攻时任广陵太守的陈登(曹派人物)时,惨败过两次,前后均被斩卒万余人。智深谋远的陈登,于是大有吞灭江南之志,但不久被调任做了东城太守,过后便病逝了。因而后来,曹操每临江兴叹:“恨不能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他是叹息没有听从陈登计,早日吞并江南,至有现在的后患。

孙策临死之时(年仅二十六岁),重臣张昭等都以为他会传位给三弟孙翊的,因为这个孙翊也属猛将之列,大有父兄之风的。岂不料,孙策却把印绶佩在了二弟孙权(当时十九岁)的身上,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讲:“集结江东兵力,跟天下英雄逐角,你不如我。然而选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你。”可见孙策对于孙权的用人之道,是相当了解的。

然而现在曹操的野心却令他十分忧虑。因为他明白,曹操大军到来,其用心必在荆、扬(即江东)二州无疑。而今碰巧荆州首领刘表不幸病故,使得人心浮动,荆州难保。若曹操进占了荆州,下一个要收拾的对象就该是他了。负隅抵抗吧,可恨东吴兵力太少,尚不如荆州兵的一半多,恐怕很难跟曹操玩上两把的,弄不好即玉石俱焚了。如若把江东归顺曹操换取身家性命呢,于心又实在不甘!这是父兄两人多年辛苦打下的基业,就这么简单地拱手献给一个汉贼、一个奸雄?这样做确实太给祖宗们丢脸,为人所不齿!那该怎么办好呢?谋臣鲁肃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倒是增强了孙权的几分信心。

[page]

二、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鲁肃,字子敬,是孙权手下最富政治远见的人物。早在建安五年(此时孔明20岁),孙权刚即吴主之位,第一次请鲁肃到自己房中向他咨询时政大事时,鲁肃便提出过极富远见的见解。鲁肃以为,“汉室难已复兴,曹操难已立即灭亡”,建议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争斗)”,进而可先攻取荆州、跨有扬(州)、荆二州;然后趁机向西夺取益州,建帝王之伟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合榻密议”,也是后来周瑜、吕蒙二人最想得到的“尽长江以极”的称霸梦想。

鲁肃看到目前局势急剧变化,向孙权进言,他认为当务之急,必须首先联合在荆州的刘备,劝说刘备协调荆州军力,跟东吴一块儿抗御曹操。这样合两弱拼一强之势,当能克抵曹操,阻止他鲸吞荆、扬的野心。另外,鲁肃设身处地为孙权着想,认为孙权可不能跟手下的人一样来比较的,像自己这样如果降了曹操,总能够做个参谋官,往后再奔个郡守、州长做,就心满意足了,但将军您身为吴侯,投降到了曹操手下,到哪儿去安身呢?这一下击中了孙权的要害,煽起了孙权的野心,因为他是极不情愿受制于人的!所以说,孙权的“抗曹”行动并非出自什么“大义”,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野心,才将“国贼”的帽子强行戴在曹操头上的。

于是,在孙权的指派下,鲁肃以凭吊刘表之死为名,奔往襄阳游说两家联合抗曹事宜。不料鲁肃走到中途江陵时,听闻荆州幼主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正率部向南面撤退,于是急换快马去迎刘备部,终于在当阳长坂见到了他们一路人马。在鲁肃的劝说下,刘备取消了去广西梧州投靠旧友的念头(其实是虚言),答应东往夏口(今湖北武昌)到族侄刘琦那儿,再跟东吴商讨联合抗曹之计(其实心里异常高兴)。鲁肃是第一次见到诸葛亮,因两人志趣相投(都有联合抗曹之意),又见他形貌奇伟,才思敏捷,不由心中大喜,便对孔明道:“我同你大哥诸葛谨是好朋友!”从此二人结成了“至友”,对维护及巩固孙刘联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实而论,鲁肃的到来,对于刘备是的确起到了“久旱逢甘霖”之妙用的。若非东吴“相救”,如果刘备南窜到梧州这块蛮荒之地后,也就不再会有所作为的了;而如刘备逃到他“大侄”刘琦那儿,也必将被曹操打得七零八落,弄不好极有被歼灭的可能。因而刘备确实应从心底上“感激”于孙权的,只是能否取得实质性的孙刘联合抗曹的进展,他心里头倒是没有多少谱的。

待刘备等人驻扎于樊口(今湖北鄂州市西)后,曹操也已抵达了江陵。诸葛亮预料曹军随即将顺江东下,颇有风卷残云之势,便急忙向刘备请示道:“现在的形势已非常紧迫,请派我即刻出使东吴,向孙权求救,以便马上组织联合抗曹的大事。”这时的刘备也处在万分焦虑之中,于是立即请鲁肃带着孔明,前往孙权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的驻地,当面跟他商议,以便尽早敲定联合抗曹的大事。

孙权集团内部主和(投降)的势力可不小。以张昭为首的谋臣认为,保存江东的优势在于倚赖长江之险,但现在曹操已占据南郡(今江陵),并收降了刘表的几万水军,随时可以顺江而下直捣江东。这也即是说,孙权得以仰仗的长江之险已不存在了,而曹操兵多将广,又是奉了“天子之诏”来征讨孙权的,无论从军事及政治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他们建议孙权应当顺应“天命”,投降于曹操,以使江东六郡的近百万之众,免受于生灵涂炭的大灾祸。

其实孙权在当时是没有多大的名声的,可能是因于江东偏于南方之故,还不到北方英豪们逐鹿的战场,比不上刘备虽然屡战屡败,却早已具有了英雄之名。孙权属于当时的小字辈,跟曹操谈不上有任何积怨,如果他投降了曹操,一定是可以有个好归宿的(授官封候)。但遗憾他没有“顺应天命”,却在鲁肃、周瑜等人的煽动下,选择了抗曹之路。这也表明了孙权和这二人心里头,深藏有的独霸一方的野心巨大。

[page]

三、

那么,诸葛亮将如何激发这位年青同辈(时孙权才27虚岁)的抗战决心、打消他心理上的“畏曹”阴影呢?这当然是很要用一番心计的。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是急切需要依靠于孙权势力,方能跟曹操有得一搏,最后达到拯救刘备弱旅命运的真实目的,也使得孙权不复蹈刘琮之辙。

于是,诸葛亮大致采用了正话反说,相当于“欲擒故纵”之计,向孙权开宗明义道:“天下时局业已大乱,将军您起兵而据有江东;刘豫州(刘备曾任豫州刺史)也在汉水之南集结部众,跟曹操一争高下。如今,曹操大军所及,已击溃了主要的强劲对手,并收取了荆州,威震于四海。英雄已无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撤退到了江夏。敬望将军您可要量力而为:您若要率东吴人马抗衡于曹操的中央大军,则须尽早与之断绝关系;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向北而降呢?而今您将军,表面上服从于中央,内心里却犹豫不决,事临到紧要关口而不能决断,大祸将至啊!”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诸葛亮的一席话,让孙权很难回答。首先,诸葛亮将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摆在了一块儿,明显表明他们均应算当世数得上的人物,暗中提示孙刘联盟还是有相当基础的。其次,诸葛亮开门见山地向孙权表明:曹操势力强大,荆州刘琮已降,刘备已经扛不住了,您打算怎么办?是战还是降?您得赶快拿主意!

这岂不是逼孙权表态吗?孙权转念一想,反问道:“既然曹操如此厉害,按先生所言不可与之争锋相对,那刘豫州为何不向他投降呢?”孙权反问是有其中道理的:在他看来,曹操这次“长坂之战”中,已将刘备击得溃不成军了。刘备逃至樊口,也好似巨石下的危卵,若与我东吴力量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了!如要论识时务、投降给曹操,刘备便是首当其冲的。为何他不先降,你孔明反而要跟我孙权理论这事儿呢?

其实,这个效果正是诸葛亮所需要的。接下来诸葛亮以“激将法”回答孙权,激发出了他心头上的抗曹怒火。诸葛亮言道:“田横,只是过去齐国的一名壮士,尚且坚守大义,不受屈辱;何况刘备是皇家苗裔,盖世英才,人们对他仰慕得如百川之归大海。如果大事不成,只能算是天意了,怎会甘愿去做曹操的部属呢?”孙权听了这话儿,不由得勃然大怒道:“我更不能把吴国的故土、十万武装之众,拱手奉送,去受制于人!我决心已定,只有刘豫州才可以抵挡曹操。但是他刚刚遭受重创,怎么能担当起此项艰难呢?”

这时候的诸葛亮,心里却一阵欣喜,感觉孙权开始上路了。便将自己的战情分析全部吐了出来:“刘豫州虽然兵败长坂,但集结部众,加上关羽的水军,尚有精锐万人。刘琦公子那儿,能召集的兵力也不在万人之下。现曹操大军远征而来,身心已相当疲弱。听闻曹操为了追击刘备,命轻装南下,日夜急行三百多里地。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所以《孙子兵法》上引以为戒,认为:‘一定使上将跌倒(每天急行军百里以上,超出了人体的负荷)。’况且,北军不熟悉水战,这正是他们与东吴军队交战中的弱势。另外,荆州民众归附于曹操,只是被形势所迫,而内心并未服从。这样的人心向背,对于抗曹的民心基础是极为有利的。现将军您,如若真的能指派一员猛将,率军数万人,同刘豫州紧密合作,定可击破曹操。曹操军败之后,将会向北撤退。如此,荆州(刘备)跟东吴的势力必然强大,鼎足三分之势必也奠定。成败与否,在此一举!”

孙权听完诸葛亮的一番精彩的时局分析后,不由转忧为喜,便立即命召部属前来,要一起会商联刘抗曹的事宜。后来,孙权在鲁肃、周瑜二人的进一步劝说下,终于坚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并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参谋长),共率领精兵三万溯江西上,会合刘备一道,拉开了“赤壁大战”正式序幕。赤壁大战时的几位三国主要人物在当时的年龄:曹操54岁,刘备48岁,诸葛亮28岁,孙权27岁,周瑜34岁,鲁肃37岁,吕蒙30岁,庞统30岁。关羽和张飞具体年龄不详,估计在四十开外,但比刘备小几岁。至于东吴老将程普及黄盖的年龄也不详,估计应在五十开外。

[page]

  四、

这场抗曹决战的主帅是周瑜(字公瑾),时年三十四岁,庐江舒县人(今安徽舒城县)。他因跟随孙策征战有功,被拜为中郎将时年仅二十四岁。周瑜少年英俊,又精通音律,故被时人呼之为“周郎”,可谓风流倜傥。周瑜与张昭,是孙策临死托孤辅佐孙权的重臣。周瑜更并非心胸狭窄、难得容人之徒;而是气度恢宏、谙于韬略的帅才。史传老将程普很是不服周瑜,多次以言行凌辱他。而周瑜并不与之计较,反而折节下容,十分谦逊、友好地跟他交往。最后终于感动了程普,对别人讲道:“跟周公瑾交往,如同饮着纯酒一般,我不知不觉地就醉了!”

周瑜向孙权从军事角度剖析曹操必败的道理,跟诸葛亮的议论大同小异。这说明一些有识之士,对于人间世象的真知灼见,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例如曹操的一员谋士叫贾诩的,就曾经劝阻他不要立即东下讨伐孙权,但被当成了耳边风。这主要是因为曹操南取荆州的过程,来得太过顺利了,使得他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他认为孙权也应该是想象中的刘琮、刘备一样,不堪一击的。由此可见,“物极必反”的认知至理,是多么的深刻啊!

诸葛亮圆满完成出使东吴的使命后,回到了樊口驻地,再也没有去到东吴了,也就不存在他所表演的“舌战群儒”、“借东风”、“三气周瑜”等节目了。至于“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取材孙权后来乘船观察曹军营寨时,曹操下令让弓箭手向其放箭,当箭射入船的一边致使船倾斜后,是孙权急中生智,要船转头向着另外一面受箭,这样使船复归到平衡,然后孙权便下令起锚返航了。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诸葛亮在柴桑的出色表现,得到了相关东吴上层人士的赏识。张昭曾想推荐他留在孙权身边,但被他婉言谢绝。孙权见张昭没能做通诸葛亮的工作,便要诸葛瑾出面游说于孔明,想以兄弟之情来打动他。却反而被孔明相邀,要他一同来辅佐刘备。诸葛瑾只好回复孙权道:“舍弟择主而事,对刘备已忠心无二。他不愿留在东吴跟您,如同我不愿到刘备那里一样啊!”

孙权赏识诸葛亮,说明他极有知人之明。而诸葛亮对别人解释不愿留仕东吴的理由,是否又充分呢?他是这样对人讲的:“孙将军的确是一位人主,但我观察过他的气度,感觉出他虽能尊重我,但不能做到尽量发挥我的所能的,所以我不会留下来!”有人就此而论,若如孙权真的同诸葛亮亲密无间,“如鱼得水”,那么诸葛亮在东吴应更有所为的!从过后的实践看,孙权是最放手给他所器重的人干事的,如对陆逊的所用。也有学者以为,诸葛亮是出于道德和政治观点的考量,才不愿留到东吴的。我感到,“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古谚,倒是蛮适用于诸葛亮的。

孙刘联军同曹操南下大军的首次遭遇战,是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长江南岸)打响的。由于周瑜和程普所率水军英勇善战,加上刘备、诸葛亮也带着部属出击,跟着遥相呼应,一举便击退了曹军,初战告捷。曹操吃了败仗过后,心知遇到了劲敌,有点闷闷不乐起来。这时已到寒冬十二月,北风呼啸,吹得大江上巨浪滔天,战船纷纷摇晃不定。曹操的北方军士很多都不习水性,坐在船中就已经头晕目眩,有的则是伏身呕吐不止了,让他们稳步站立也相当之难,就别说一对一的与敌方交战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那就是由于“水土不服”,曹军内已有些人患上了传染病(今有人指出是血吸虫病)。

于是,“聪明”的曹操决定,用铁索将大小战船的头尾连成一块,这样就解决一切问题了!因此所谓“连环计”,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并非庞统所献。这时庞统尚在江陵城内(原被刘表聘为南郡功曹,相当于郡守的助理)。初战之后,孙、曹两军便相拒于长江两岸,南岸的赤壁之地是周瑜的水军,北岸之地称乌林(今湖北洪湖市东北的乌林镇),则是曹操水陆大军营寨。周瑜部将黄盖,见曹军人多势众且战船相连,建议采用火攻手段消灭曹军。得到周瑜的赞同后,黄盖又施出“诈降”计,并骗得了曹操的信任。

[page]

五、

当黄盖一伙人驾驶着载满芦草及干柴等易燃物的战船,按约定时间“投降”到斜对岸曹军的那天,仿佛神助一般地忽然刮起了东南风(并非诸葛亮所借东风,因为没有南风是吹不到曹军水寨的)。于是,风儿劲吹着熊熊大火,燃烧的战船如同一条条火龙,直冲入曹军水寨,又蔓延烧到了岸上的陆军营里。周瑜远见北岸火光冲天,心知是黄盖的“火攻”得手了,便下令后续精锐水军全力出击,飞速杀向曹营。此时刘备眼见东吴全军出击,也率领人马攻向北岸,与周瑜、程普一道水陆并进,追杀曹军。

曹操这次声势浩大的南征,并非如他所吹嘘的八十万之多,实如诸葛亮及周瑜在战前估计的,至多是二十五六万军队(包括荆州的降军)。经赤壁大战后的统计,曹军则是损失过半。而真正的主战场,应该是曹军大营的所在地--乌林。曹操在其部队大溃败后,是带领残兵败将向着江陵方向逃跑的。中途经过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县的西北角),全长不过二十多里地。但此路狭窄泥泞,两旁乱草丛生,极难行走,又加天上刮着寒风,后面跟着周瑜与刘备的追兵,曹操人马也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可想情景十分的狼狈。

曹操是命令他的老弱残兵砍草拔树,填道铺路,才使骑兵通过华容小道的。这时被战马碾死的老弱军士,那就无计其数了。曹操还是幸运地逃出了华容小道,但并未有路遇关羽,诸葛亮也没有能“智算华容道”。倒是曹操确实留下了一句漂亮话:“刘备,是我的对手。但是他的计谋有限,若其早放一把火点燃华容道,我等就被烧成骨灰了!”

赤壁大战的结果,改变了当时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中国的统一又晚来了几十年。孙刘联军以五万之众对决曹操的二十五六万部队,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称的战斗,竟以曹军遭受重创、并付出一半人的代价而结束。赤壁之战的胜败因由,首先在于,孙刘联盟的紧密合作,同仇敌忾;其次在于,诸葛亮、周瑜及鲁肃等人的谋略正确,他们客观地分析到曹军所面临的弱点,不以其人多势大而胆怯,而是充分发挥自己善于水战的特点优势,又正确利用了火攻这一极强的战术手段,并攻其不备,近乎完美地达到了战前预期目的;最后在于,曹操的骄傲轻敌的情绪,认为东吴也将不堪于一击,故他先以威慑信件致孙权,想迫其走荆州刘琮的“献降”老路,后看这招不灵了,他便驱兵压境,妄图以大兵压境之势迫其就范,却犯下兵家大忌之故。

曹操初战失利,并无深刻总结经验教训,而又犯下船舟相连之错,接着因求胜心切,轻信于黄盖的诈降;最为致命的,是曹操忽视了主、客观环境对他的制约因素:曹军南下马不停蹄,没有及时进行短期休整;时至寒冬,马无余草可食,兵士水土不服,人们饥寒难耐,瘟疫流行。这就使得曹军战斗力将下降到一半,加上他们舍车马、上舰船,用非所长,士气变得相当的低落,其安有不败之理?

曹操带领残部逃回到江陵不久,就北返于许都了,留下曹仁为坚守荆州的主将。但在周瑜等将的穷追猛打之下,曹仁也有点力不从心,便北撤到襄樊,形成了转攻为守的态势,南北分立的契机就此显现。据史称,在曹军北撤之前,是把所有的战船烧毁了的,因为不想留给周瑜所用。曹操虽是一大权谋家,但也不乏露有幽默感。他曾经跟孙权写信,大意是说自己主动放弃荆州的,所以撤退并不是难为情的事,连船舰都烧了,这才成全了周瑜的英雄之名,要孙权不要以为周瑜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这应是曹操在搞挑拨离间,但孙权不会上当受骗,否则孙策就不会把江东交给他了。

!--advertisement-->!--advertisement-->!--advertisement-->!--advertisement-->!--advertisement-->!--advertisement-->!--advertisement-->!--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