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夏族的形成及发展是怎样的?夏代的民族关系又是怎样的?

2022-05-19

夏族的形成及发展

1、夏族的渊源及特征

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古老的姒姓民族。大量晚出文献均称夏族与传说中的黄帝有着渊源关系。古本《竹书纪年》说:"黄帝至禹,为三十世,《世本》谓: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娶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注:高密,禹所封国也。《史记·夏本纪》谓: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以上典籍根据大量传说材料所编排的一套家谱式的帝王世系,虽不甚可靠,但均称夏人为传说中的黄帝之后,似当有一些历史的依据。战国时代的文献称夏后氏的祭典是{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这一祭典大概到周代时,夏之后杞国还在沿用着。因此晚出文献称夏人出自传说中的黄帝应较为可信。

黄帝为传说中的姬姓族始祖。有的学者根据上古音韵学有关材料推测,姬、姜即氐、羌之音转,则黄帝族似出自古氐人。也有人称,夏字的音义,最初音读为系译自氐羌语,是古老氏族氐族的名称。到姬周时,则读为xià,属匣母。据此,知夏人当出自传说中的黄帝,并与占氐人在族源上有着渊源关系。

夏族早期的传说均与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尚书·益稷》记禹说:予决九川距四海,F畎浍距川。《论语·泰伯》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F畎浍,为沟洫,不仅是治水,也包括治田在内。徐中舒先生说:夏为姒姓国,青铜器姒从女,作乙,以乙为其民族的标帜。可见夏部族有史以来,就已跨人农业时代。由此可知夏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2、夏族的地望及迁徙、发展

夏族的导期地望,文献记载颇为一致。《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太平御览》卷39《崇山》条下引韦昭注说: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崇山即今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阳城应是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古名。《逸周书·度邑篇》说:自洛讷延于伊讷。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战国策·魏策》载吴起的话: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G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根据以上记载知夏人的活动区域大体上在今豫西伊、洛平原及晋南一带。

解放后,考占工作者在豫西和晋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掘,在豫西地区首先发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的文化广泛分布于豫西地区,尤以伊河、洛河中下游以及颍、汝流域分布密集。在晋南地区发现了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东下冯类型主要分布在晋南地区汾水、浍水及涑水流域,已发现的遗址达40多处。这些相当于夏代文化遗存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夏族早期的活动中心地区主要应在今豫西伊、洛平原及晋南汾水流域这两大地区。

先秦时期,民族迁徙非常普遍。整个夏代,由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夏族的活动地区远远超出豫西、晋南M小地带。夏族的迁徙不断促进夏代各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夏族向东迁徙进人今山东境内。《左传》襄公四年载夏后太康失国,少康复国之事,反映了夏初曾同东方各民族共同体发生过极为密切的关系。夏之后国有杞、缯。杞在今河南杞甚一带,春秋时期又迁至今山东境内。缯原在楚北方城之外,后迁至山东峄县境内。

商灭夏后,夏族中的豕韦氏向北迁至今东北境内。春秋时晋国范宣子曾说到他的祖先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他们曾附属于夏、商两朝。他们中的一部分历尽艰辛,远徙至东北边远地区,到汉代初,那里已布满了他们的后裔。文献中通称其人为氵岁,为昧,为鞘。

夏族向南迁至今江南地区。《国语·鲁语上》说:桀奔南巢。南巢茌今安徽巢湖以北合肥附近,这里正是夏族迁于江南必经之地。《史记·越王勾践鸭摇烦疲涸酵豕醇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会稽即今浙江绍兴,此反映出夏代灭国后一部夏人远徙至今浙江境内,同那里的土著民族越人融合在一起的历史实际。

商灭夏时,虞、夏两部族向西北方向迁徙。《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则夏族中一部分人亡国后向西北迁徙并同以后的匈奴族融合。汉初,匈奴兴起后,虞、夏族由敦煌、祁连间继续西迁,越过葱岭,其余没走的就留居在那里。徐中舒先生曾考证大月氏、大夏为虞、夏民族西徙后的名称,从而推想此两族与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关系,即中国之虞、夏民族。

夏代的民族关系

据《尚书》、《竹书纪年》和《夏本纪》等记载。夏代除夏族外,还存在其他大大小小的民族共同体。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莱夷、淮夷、凤夷、黄夷、于夷、内夷、赤夷、玄夷、阳夷、方夷、昆仑、枝支、搜渠、畎夷、岛夷、裸国、有苗、和夷等。

从现有文献和考古材料看。夏族很早就与周围各族广泛地发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夏族与东方各族的关系尤为密切。《竹书纪年》载:帝相二年,征淮夷。帝相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夏民族与东方各族在历史上既有矛盾和斗争,也有长时期的友好相处。正是在这种交往和交流中,各族共同缔造着华夏族的历史。

夏民族与南方有苗氏发生过战争。《韩非子·五蠢》及《墨子·兼爱下》均有禹征三苗的记载,战争是相当残酷的。此后不见苗民活动,或许在夏代广大苗民被夏人征服后,逐渐接受夏文化,同夏民族融合为一体,也有一部分苗民徙至南方,以后的苗族似与他们有一些族属上的关系。

夏民族与西北各族关系的记载很少。《竹书纪年》提到夏后相和后泄时都征畎夷,夏桀时,畎夷入岐以叛。畎夷或即以后的犬戎,大概当时还是分散的游牧民族,他们对夏民族暂时还未构成严重的威胁。到了商、周时期,他们逐渐发展壮大,遂成为威胁中原的重要边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