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成败——剖析关羽的内心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她的成败。
历史上的名将关羽无疑是失败的,他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绝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应该有的结局。任何人的生活都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无可厚非,不必过多讨论。一个人做了什么和怎么做其实也都是表面,关键是他为什么那样做,他到底因为怎样的心理才导致他那样想和那样做?这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关羽的孤傲让人印象太深刻了,有时候让我觉得他不像是一个正常的人。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培养出了关羽的孤傲?又是什么事情促使关羽的心理出现了极度自信呢?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思想和情感并非一出生就可以盖棺定论,当然,分别肯定会有,但不会十分明显,真正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只有千差万别的经历,关羽也一样。我们现在就从他的经历出发,一步步去探寻这个孤傲英雄如何走向了极度孤傲和自信的精神分裂症。
第一阶段:人生低谷
关羽出生在一个文人世家恐怕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他的爷爷关审“冲穆好道”,经常以《易》和《春秋》训诫子女。《易》和《春秋》总的来说都是讲“势”的,“势”就是事情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尽管《春秋》后来延伸出许多人物传记来,但是它本身粗线条的记载其实也都是告诉人们所谓的“大势所趋”。关审用《易》和《春秋》来教育后代,也就是希望儿女们懂得大道理,能够识大体。《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喜欢读《春秋左氏传》,这个爱好应该说跟他的家教还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左传》和《春秋》有本质上的不同,《左传》有强烈的道德和伦理倾向,对比简单记述历史的原版《春秋》而言,《左传》相对过于感性,而且,用道德和伦理眼光去看待历史本身就不免狭隘。关羽偏爱《左传》,可见其**格中更多是“侠义精神”,习惯靠个人的好恶判断事物,而不是理性的从根本利益出发。所谓快意恩仇,靠个人好恶做判断,事情就会简单许多,而简单是人人都会不自觉去追求的东西。但考虑利益却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因为会涉及很多人、很多事,要经过繁琐的思考和尝试,人性懒惰,麻烦的事情没有人会主动愿意去做的。可是世界上的事绝大多数都是以利益为中心,以利益为根本很多时候都是对的,情感上的喜好判断则往往都是错的,要培养理性的眼光就必须做到时时“忍痛割爱”,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去为自己很反感的事情劳碌奔波,说到底就是一个自制力的问题。能控制的住自己做全面分析和考虑就是理性,放任自己仅凭个人喜好说话做事就是感性。从这方面讲,关羽显然是一个缺乏理性,而十分感性的人。他控制不住自己,这或许是从小就没人要求他控制,可能和他比较好的身世有关吧,毕竟在古代想要读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关羽的文人世家说明他的出身还算不错,童年应该很幸福,甚至我猜,关羽小时候还很可能是一个纨绔子弟,缺少管教的他从来不知道约束是怎么一回事,从而养成了他无法控制也不想控制自己的性格。也正因为他控制不住自己,才在家乡犯了命案,不得不浪迹天涯。
关羽一生很坎坷,从公元184年遇到刘备,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他与刘备再次团聚,这16年间关羽应该过的很压抑,很不快活,因为刘备老打败仗,偶有小胜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任何一个人如果遭遇连续16年的失败,情绪一定会很低沉,这个时候的关羽无论如何都高傲不起来的。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这时候的关羽,我肯定相当自卑,肯定会觉得自己相当失败,这与后来关羽的孤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处于低谷的人,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扭曲,很多弯都会转不过来,再自信的人也不可能经过16年的失败以后还觉得自己天下第一。所以投降曹操以后,关羽的心理很值得揣摩。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很窝囊?会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会不会在其他曹操属下面前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我想放在今天,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关羽到底是人不是神,他的心理变化还会符合人类的规律。也许正是这段时间,关羽和自己的同事们相处并不融洽,可能缺少沟通,让他一直怀念刘备,一直琢磨着脱离这个不属于他的团队,回去找他那帮同患难的穷哥们。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
第二阶段:时来运转
人生的轨道各不相同,但人生的机遇却大体一致,苦难背后总有甜蜜,或者说有甜蜜的机会,曹操让关羽去打颜良就是他的一个机会,也可以说是人生转折点。
[page]颜良是袁绍手下有名的将领,大名人孔融都夸他勇冠三军,那一定是个很有实力的将军。关羽打仗想来应该不会考虑太多的,让他上他就上,有多少人都一家伙扑上去,真刀真枪见个你死我活,很少见他用计的时候,水淹七军另当别论,后面还要说到。这些还是说到他的本性,是个喜欢简单的人,不喜欢费脑筋去把问题复杂化,习惯于用更直接的方式解决难题,况且在他的世界观里,服从上级在道德伦理上也是无可厚非最正确的事情。所以关羽对待颜良很简单——打,杀了你,我的问题就解决了,被你杀了,你的问题就解决了。尽管此时关羽可能会想到是不是还有其他办法能把事情办的更稳妥,但要再费时间去琢磨他肯定就头疼了,既然杀颜良这件事在他看来是对的,那就毫无疑问必须做,至于做成做不成就看手里的刀。关羽很幸运,因为颜良可能比他想的多,因为颜良知道关羽的老大现在跟自己是一伙的,颜良不知道关羽到底是来投奔老大的还是跟自己打架的,就那么一犹豫的功夫,关羽得手了。或许颜良的确不是关羽的对手,但是假如颜良真的有防备,何至于被关羽从万军之中带走了自己的脑袋呢?他手下那数万人马不说把关羽围困住,起码也能让他带着重伤才能跑到自己眼前吧。
无论如何,关羽赌赢了,他快刀斩乱麻,一下就让自己声名大噪,颜良可是如假包换的河北名将,惜墨如金的陈寿在《三国志》中都不惜加了一句“良、丑皆绍名将也”,可见确实有名。关羽自己大大争了一口气,但他却不走都不行,因为他早就跟曹操说过,自己忠于刘备,迟早要走的。现在他也知道了刘备在袁绍那,而且至少在那时候看来,袁绍的赢面仍然比曹操大,这是不用太琢磨的事情,投奔穷哥们刘备,在心理上舒坦,在道义上有理,在结果上有利,这点简单的分析关羽还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换做任何一个普通人也都应该这么选。如此看来,关羽立功以后反而辞职就符合逻辑了,而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流于表面和浮夸。
官渡之战以后的关羽过了几年舒服日子,尽管在汝南又失败了一次,但应该打击不到关羽的信心,毕竟单独打倒有名的颜良和跟随别人被更有名的曹操打败不是一个档次的,心理上还是可以过关,还能够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借口,人都是不自觉的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这是人之常情。
在新野,刘备更加信任关羽,一万水军在刘备那里绝对是保命的本钱,但他交给了关羽。关羽也确实有能力,靠着这一万水军,关羽在当阳救了刘备一命,应该也参加了赤壁之战的打扫战场工作,追追曹军的逃兵,后来周瑜打江陵,关羽还带着部队阻挡了文聘等人的增援。应该说关羽能力还是有的,他前半生的失败和后半生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客观环境,之前刘备总是孤军奋战,那些名义上的盟友很少像孙权那样给予他实质上的帮助,所以无论是刘备还是关羽经常都要面对失败。而孙权的援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刘备能够咸鱼翻身,关羽也能时来运转。客观环境的变化为关羽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一个连续失败16年的人,突然之间获得了一系列成功,这会让人发晕的。就像一个生于富人家的穷光蛋,突然中了500万奖票,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挥霍金钱一样,总有一段时间会出现短暂的大脑短路。然而,一个正常的人,在发懵之后肯定会逐渐清醒,聪明一世很难,糊涂一世其实更难,关羽不是一个糊涂的人,他经历过苦难,不会不知道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要说关羽就此性格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从此变成了一个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的人,那也并不现实。只能说官渡之战以后的一系列成功重建了关羽的自信心,但还不至于达到内心膨胀的程度。那么,到底又什么什么样的经历使关羽进一步爆发,最终走向了灭亡呢?
第三阶段:遭到溺爱
刘备咸鱼翻身,关羽是功不可没的,诸葛亮是精明的策划人,关羽是坚决的执行者。刘备成功之后论功行赏,关羽毫无悬念的排名第一。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总让人感觉好像漏掉了什么似的。守荆州的重任给关羽,出谋划策的任务归庞统和法正,那个为刘备精心画出一副成功蓝图的诸葛亮呢?刘备却只让他负责后勤。后勤和一线工作一样重要,话是这么说,但给人心理上的感觉可是完全不一样的,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点。诸葛亮是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甘心于只做一个为他人服务的幕后工作者吗?当然不可能,诸葛亮是一个上进的人,要强的人,他要做刘备集团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肯定要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主动做出努力,改变关羽第一的既成事实。在诸葛亮眼里,关羽应该不是一个好将领,所以关羽功劳簿上排名第一,诸葛亮未必服气,他也不一定会因为刘备损失一个关羽而感到伤心,况且诸葛亮也不需要一个性格那么鲜明的将军,因为他认为他自己就是一流的统帅,他需要的只是一群名目和分工不同的士兵,诸葛亮不需要关羽。以诸葛亮之聪明,他不会去离间挑唆,更不会去搞暗杀,让关羽自己犯错误是最高明的选择,从诸葛亮后来治李严来看,这确实是他惯用的手法。对待关羽,溺爱就是一副最狠的慢性毒药,见效慢,但是一击必死。
[page]马超投奔刘备,跟关羽同列,于是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是哪个级别的人。这时的关羽或许是有些较劲的意味,他的心理变化比较明显。但此时诸葛亮不是丞相,他没有协调百官的职责,大可以耍个官腔草草了事,何必要再火上浇油呢?他肯定深知关羽此时的脾气,就像一个赌气的孩子,娇惯下去不是好办法,他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却告诉关羽说你是天下第一,实在居心叵测,这个时候给关羽带了那么一顶高帽子,还不如捅他一刀子更好些。
本就有点洋洋得意的关羽经过诸葛亮的“溺爱”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心理开始膨胀,再加上吕蒙的**汤,还有刘备对吴政策坚决执行的态度,使关羽在外人看来几乎已经病入膏肓。在关羽心中,除了刘备、张飞等几个人,世界上再没有能够入自己法眼的人,孙权的求亲在关羽看来是巴结,而不是战略战术,况且刘备也是要干掉孙权的,关羽自然从哪个方面考虑都不会对孙权的求亲给什么好脸色。老天在这个时候也不帮关羽,北伐是那样出奇的顺利,一场大雨淹没了于禁的部队。水淹七军是不是关羽故意谋划的不得而知,单从关羽的习惯和心理上猜想,恐怕不是一个设计好的事情,关羽不懂天象,那时也没有天气预报,他怎知就会下雨,能下多大?况且即便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没那么准确,关羽从何得知准确的降雨时间和降雨量从而做出最合适的部署?关羽打仗,很少预先谋划的,他单独带兵一直都是硬碰硬,战场上见输赢,因为这么干简单,他的意识里也习惯这么干,喜欢这么干。关羽打仗厉害不是因为他善于谋划,而是因为他善于规划,他对硬件的处理很在行,比如面对徐晃时设围头屯及四冢,又比如他在荆州各处设烽火台防御吴军。但是关羽并不善于建立软件以更大发挥硬件的功能,也就是不会用计。所以说水淹七军应该是运气成分更多一些,但也不能不考虑关羽对安营地点的选择确实有独到之处。这也更加说明关羽有能力安排各种硬件,使成功出现一种可能,但他不善于设计出软件,直接实现成功。关羽是“谋事”的人,诸葛亮却更接近“成事”的天。
威震华夏的关羽脑袋里还可能有失败两个子吗?这时候已经不可能了,这时候的关羽自大,刚愎自用,已经一只脚踏进了棺材板。
第四阶段:物极必反
死。
有了前面三个阶段,最后的结果已经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了。
生活在世界上,一个人的力量什么都做不到,甚至连自己也左右不了,关羽的性格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他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低迷也有辉煌,他并不是从一出生就那样孤傲,那样目空一切。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狗熊。时势不光制造英雄和狗熊,也造就一个个平凡的人,身边的人和事不同,人本身也不同。如同一个孩子,由和睦的家庭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感染他,他就能获得优异成绩,否则他就会厌学和厌世。关羽的**格中有不好的地方,但是人人都有缺点,人性的缺点可以通过周围环境和其他人去最大限度的缩小影响。但关羽遇到了诸葛亮,一个不甘于人下的精英,一个最接近神的人,甚至几乎改变了历史走势的人。相对于诸葛亮,关羽太单纯了,复杂的诸葛亮和简单的关羽高下立现,诸葛亮的理性和关羽的感性也分出了胜负。诸葛亮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娶一个丑女为妻,诸葛亮懂得忍耐和控制,因为诸葛亮有个悲惨的童年,他的经历告诉他,时候不到就得忍,考虑全面才会赢。关羽不一样,关羽可能有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无拘无束,他没有养成控制自己坏毛病的习惯,他喜欢简单就简单,尽管他可能知道简单并不好。而且关羽周围的人也不好,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注意什么。曹操就幸运的多,曹操也不懂得控制,但是曹操身边有荀彧,有崔琰等等一大批敢于站出来挑他毛病的人。
关羽上刑场的时候应该清醒了,他一直不是一个糊涂人,但他缺少的就是当头一棒,可惜刘备没打他,张飞没打他,诸葛亮也没打他,等他领悟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从关羽的一生中,今天的人应该了解到,一个人的发展未必是他自己预先就设计好的,一帆风顺的人要时刻提醒自己冷静,不顺的人也要懂得坚韧,人生就像大海,阳光明媚时不要忘了总要有汹涌的波涛,在惊涛骇浪中也要坚信总会风平浪静。
认识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走好一生。
- 上一篇:洛阳白马寺
- 下一篇:这个皇帝陵墓大门敞开为什么300年都无人敢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