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大足石刻

2022-05-19

大足石刻(英文名称:thedazurockcarvings)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于1999年12月1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概况: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等县境内,这里素有“石刻之乡”的美誉。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北2公里处,始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至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2年)结束。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共51种,以当时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为主。它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不同于中国早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精细、技艺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中国公元8世纪至14世纪时,民间佛教信仰及石刻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