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如何被推上圣坛?“战蚩尤”成功上位
开始这个选题前,我非常犹豫,同事孟冉曾再三告诫我:“关老爷威震华夏,名扬天下,妇孺皆知,夜读春秋、过关斩将、败走麦城,诸多故事,数不胜数,流传千年,这么一个熟知的人物写出来未免如白开水一般无味。”
他的话非常有道理,最近高希希的新《三国》正在播出,多少个家庭一边痛斥剧情漏洞百出,一边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关羽,又一次走上荧幕,演绎着耳熟能详的故事。关羽的那些事,还有必要展现给读者吗?
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踏上了开往洛阳的列车。龙门车站离关林不过几公里的路程,坐在公交车上,“关林路”的路牌一晃而过,仿佛在提醒人们:这里就是关林——关羽的首级埋葬之处。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斩杀关羽后,想移祸于曹操,就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哪儿肯上这个当,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就是现在关林。
关林路是关林镇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直通关林庙。时近中午,在镇上一家山西面馆,我特意品尝了一下关老爷的家乡饭——刀削面。让人诧异的是,面馆老板是湖北人,仔细一想,倒也符合关老爷“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的“三配”。
老实说,这山西刀削面味道实在一般,趁着老板上菜的工夫和他攀谈起来:“你们那儿也信关老爷吗?”“当然信了,给你讲个故事,这刀削面就是关老爷发明的。”老板认真起来,“相传关老爷被困麦城,城中缺粮,好不容易找来一袋面,和好之后,正要切,突然东吴攻城,关老爷不忍士兵们空腹迎战,就拿起青龙偃月刀,刷刷刷,将面削成片,下锅,捞出,就成了后来的刀削面。”
店老板的话听得我目瞪口呆,这个传说比三国演义还不靠谱,且不说刀削面诞生在关老爷之前,而且据《三国志》记载,关羽的兵器是矛或枪,斩颜良时陈寿就描述“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
历史的真相往往就是在民间的诸多演绎中被掩盖,而能把刀削面和关老爷连起来,可见关羽在普通民众心中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武将名将浩若繁星,为何独独关羽享有盖世大名?那么多英雄豪杰,唯独关羽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乡间野老,均尊奉有加。死后被推向圣坛的,孔子之后,只有关羽。
关羽,是如何被推上圣坛的呢?
[page]战蚩尤关羽“上位”
其实,关羽生前,甚至身后很长一段时间,地位并不高,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在历史上,作为后世追捧的武圣人,关羽的能力很是一般:温酒斩华雄,那是孙坚的功劳;斩文丑、车胄、蔡阳,也都是罗贯中替关老爷打的;至于声震华夏的水淹七军,只是天灾而已。关羽一生,爵位不过是汉寿亭侯,这个名字尽管听上去很有气势,但是最低一级的爵位。在《三国志》中,关羽是和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放在一个传里的。要知道,被关羽所鄙视的陆逊可是被单独列传的。可见在关老爷生活的那个年代,他并没有享受到人们的热切拥戴。
在唐朝以前,圣人只有一个,即文圣人孔子,唐朝中期,又增加了武圣人的封号,第一位武圣人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尚——姜太公,而关羽只是姜太公的陪祀之一。两百年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调整陪祀队伍,关羽和张飞被逐出了武圣庙。
关羽“被下岗”,结局未免惨了点。但关老爷很快卷土重来,一举取代姜太公成为新的武圣人。这是为什么呢?洛阳关林管理处处长助理、副研究员吴健华老先生研究关公信俗多年,在他看来,促使关羽“上位”成功的是“关羽战蚩尤”的故事。
根据《关林志》记载,宋徽宗年间,关羽的老家山西解州发生了一场灾害——解州盐池连续八年没有产出一粒盐。根据上古传说,蚩尤与黄帝大战,失败后倒地化为盐池,如今盐池不出盐,十之八九是蚩尤作怪。由于解州盐池的收入占全国总税收的六分之一,这让宋徽宗十分忧虑。龙虎山天师道掌门人张继先张天师被请来作法除妖,张天师作法多次,不见效果,想到了生于解州的名将关羽,于是,便请关公下凡,大战蚩尤。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出比“关公战秦琼”还要荒诞的做法经不起任何推敲,但不知什么原因,“关老爷下凡”之后,盐池又开始出盐了,关老爷的威名不胫而走。
“公元1104年,宋徽宗以自己的年号为封号,以道教的真君作为神职,敕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吴健华说,从此,关羽“迈出”了走上圣坛的关键一步。
有宋一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尴尬的王朝,它的经济兴盛繁华,但军事能力之差也赫赫有名。面对辽国和金国的入侵,帝国上下急需一位名将作为偶像以激发士气,在这样的背景下,关羽就舍我其谁地登场了。在北宋民间艺人所营造的江湖世界里,关羽是一位壮志未酬的悲情英雄。百姓的悲愤和关羽的悲情碰撞之后,关羽的形象陡然高大起来。北宋蔡涤所著《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民间小孩子非常喜欢看皮影戏,每看到关羽被害时,就会流泪哭泣,请表演者停下。
民间对关羽的诉求和帝国军事失利的无奈一脉相承,面对金兵铁蹄的南下,宋徽宗也急需一位忠勇的军人榜样来激励将士抵抗侵略。在汴京(今开封)沦陷前,宋徽宗连续三次追封关羽,最后一次是在宣和五年(公元1123)追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
从生前最低级别的汉寿亭侯到义勇武安王,关老爷从关张赵马黄的“五虎上将”中单列出来,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所有人物,开始一步步走向圣坛。
[page]千年“改造”终成神
“宋元时期是关公信仰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皇帝的推崇、加封,关羽由一名武将成为一尊神明,关公信仰遍及全国。”吴健华先生告诉记者,这一时期,民间各地修关公庙、祭祀关公也成为习俗。宋元时期,三国故事已经开始流行,每年五月十三诞祭、九月十三秋祭定期举行,且规模盛大。
宋元时期,由于关公信仰影响日广,杂剧中出现了许多关公戏,如《关张双赴西蜀梦》、《关云长古城聚义》等,通俗易懂,盛于民间。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中,涉及关羽的就有二十多回,其中有十四回不惜浓墨重彩,极力美化关羽。
关羽的传说越来越广,关羽的形象也在民间艺人和文人的笔下不断“改造”和“升级”,以满足普通百姓对这位盖世英雄的崇拜。英雄就应该与众不同,就应该卓尔不群,在《三国志》中,关羽的掌中兵器是枪或矛,但既然关羽已经有别于张赵马黄,那关老爷的兵器就不能是枪。
1909年,在内蒙古额济那旗宋代佛塔中出土了一张关羽的画像,这里关老爷手持的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青龙偃月刀。而根据《武经总要》记载,青龙偃月刀原称掩月刀,它并不是一种实战兵器,而是宋代仪仗队的礼仪用具。宋代人为何要将关羽的兵器换成偃月刀,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儿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偃月刀不会有哪个将领使用——因为它的造型不适合实战——只是它在关老爷手里,能衬托出他的与众不同。
或许正因为如此,关羽的老乡、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名作《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为观众活脱脱地刻画了关羽和青龙偃月刀形影不离的经典形象。试想,关羽假如拿着一把长枪,又如何能展现他卓尔不群的风度呢?
《三国志》注《蜀纪》、《魏氏春秋》中,曾撰写了关羽与曹操争秦宜禄前妻的故事。这件事实在是有损关老爷的光辉形象。到了元代杂剧《关公与貂蝉》里,这个故事的女主角换成了貂蝉,情节也不再是关羽垂涎女色,而是貂蝉爱慕关羽,身负兴复汉室大业重任的关羽却不为所动,如此“改造”,更加符合市井百姓的口味。
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关羽塑造成了“神勇无双、忠义绝伦”最为契合百姓理想的形象,原本关羽人生“污点”的土山降曹被“改造”成了传颂千古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而令人荡气回肠的华容道一节,更是将关羽的重义气形象推向极致。
《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使关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民众中的威望日益攀升。官方看到了关羽可以彰显的圣人品行,也成了民间有口皆碑的道德楷模,关羽也开始成为上层统治者与底层民众信仰沟通的渠道。明万历年间,关羽得到了皇帝的三次加封,荣登“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之位。明朝末年,关羽正式取代姜太公,成为新的“武圣人”。
关公信仰文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关羽的封号经过宋、明、清的步步加封,最后在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最终封为“忠义神勇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佑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