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董卓、破袁绍、屡建战功,关羽被塑造成高大全
记者从山西旅游管理部门获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关公塑像将于9月13日在运城对外开放。这座关公铜像共用铜料500余吨、钢材2000余吨、混凝土1。8万余吨,铜像总高61米,寓意关公享年61岁;底座高19米,寓意关公在家乡生活了19年。(《中国新闻网》8月21日)
这条新闻最好玩的还不是关公塑像的规模,而是运城关帝圣像景区对关羽生平的介绍:
“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关公从幼年开始,便喜读《左氏春秋》等儒家经典……此后多年,便跟随刘备灭董卓、破袁绍、战吕布、退曹操,屡建战功,实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权割据……”
评价关羽“战吕布”、“退曹操”还算靠谱,但“灭董卓”、“破袁绍”就有些荒谬了。不管在演义还是正史里,诸侯讨董时期,关羽的大哥刘备还只是一个小军阀,有何能耐去灭董?董卓身死家败的事件里,啥时出现过刘关张兄弟的身影?王允和吕布的位置该往哪里摆?
刘备在徐州为曹操所破后,关羽为保全兄长家室而被迫降曹,其间代表曹军斩杀袁绍大将,再然后就护送刘备家眷抽身离去。随即在曹操平定河北、征伐乌桓,彻底肃清袁绍家族势力的征程中,没有刘备势力的参与,更谈不上是关羽破袁绍。
三国名将关羽去世后,其形象经历了历朝历代官方和民间的双重“造神”,封号等级越来越高,被赋予的价值含义越趋于复杂,成为全球华人文化圈流传甚广、影响颇深的重要文化标签。但不管是哪朝哪代的官方“造神”,甚至给予关羽“帝君”、“夫子”的尊贵评价,还是民间对其忠义的朴素敬仰,都建立在关羽真实的事业成就基础上,未作离谱的夸张(即便是老百姓爱看的《三国演义》里,也就“多”让关羽斩了几个将,并没有将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牵强附会到他头上)。
关羽被人敬仰,成为忠义、实践儒家学说的代名词,并非来源于其武艺、战果的卓越,而是结义之后信守君臣和兄弟之义,甘愿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至死不悔。可以说,关羽经历的许多次挫折、暗算,成为检验其品格的试金石,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非但不能去掉或篡改,保持其原貌反而有助于其形象的一贯和完整。关羽人生经历和结局,在悲剧意义中得以升华。
反之,把三国时期的案例场景,让关羽处处“现身”,无所不在;把别人的文治武功,也算到关羽头上,造出一个“诸葛亮”乘以“吕奉先”的“高大全”,无所不能——这样做,看似是在爱惜家乡历史名人的形象并使之发扬光大,却实质上伤害了名人形象、标签、品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必然会招致真正喜爱关公文化的民众的反感。
此次运城市斥巨资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关公塑像,我不禁联想起三年前,湖北襄樊市高调举办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庆典活动。当时我曾撰文指出,当年作为荆州治所的襄阳,在文才风流的刘表治理下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有才华、有门道(与刘表重臣蔡瑁的家族通婚)的诸葛亮之所以选择长期隐居,不屑在当地出仕,说明了当时的襄阳人才环境不怎么好,反过来可以说,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的实质,是其人逃出襄阳(势力范围)的1800周年。襄樊市的领导若对此予以纪念,该反思一下如何克服刘表诸君好虚荣的毛病,不再重演1800年前贤才外流的故事(2007年4月13日《大河网》)。
同样,运城市作为关羽的故乡,对其予以纪念,也很有必要反思一下当年造成关羽逃离家乡的原因(关羽年少时因打抱不平,杀死乡里恶霸而远走他乡),把地方治安等公共服务搞好一些,避免再把优质人才以各种原因“逼走”,这恐怕才是故乡人对关羽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