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三国古战场遗址,再现“千古风流人物”
祁山堡遗址
再登祁山 “鼓角争鸣”犹在耳
街亭访古 “泪斩马谡”仍唏嘘
编者按 随着新版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千年前的三国历史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新谈资,读三国书、看三国剧、讲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访三国古迹一时蔚然成风。
“浪花淘尽英雄”,古迹犹存陇原。记者日前实地踏访了遗存在甘肃境内的三国古战场,重新回味那一段鼓角争鸣、刀光剑影的历史。今起,本报将刊发记者探访三国古战场系列报道。
“盖关中要害,常在秦州,争秦州,则自陇以东皆震矣。”因咽喉锁钥的战略地位,现在的天水、陇南一带遗存了众多的三国古战场遗迹:小到箭头、刀、矛、剑等兵器,大到古堡、关隘,都在诉说着那些“千古风流人物”……
祁山堡
蜀相“六出”威名扬
孔明“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中颇负盛名的经典情节。
5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陇南市礼县祁山乡,登临祁山堡。遥想近两千年前的战火,厮杀之声虽已远去,但后来的凭吊者却似乎从未断绝,祁山堡上武侯祠内,缭绕的香火似在娓娓描摹着近两千年前古战场上的智慧和谋略。
公元228年春,蜀相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先派赵云、邓芝从斜谷出发,作为疑兵吸引魏军;而自己率领大军出其不意地攻占了祁山。蜀军接连几场胜仗极大地震慑了陇右各郡,天水、陇西、安定三郡更是不战而降,首次北伐取得阶段性胜利。
为了扭转战局,魏主曹睿派张郃为先锋,随大都督司马懿前往街亭与蜀军交战,蜀军先锋马谡刚愎自用,丧失街亭,诸葛亮被迫撤回汉中。
3年后的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采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和司马懿在祁山、上邽(今天水市)一线接连大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司马懿凭借险要地形固守不出,相持到6月,蜀军因粮草难以接济,不得不退兵。
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凡六次伐魏,实二出祁山。祁山,因此盛名远播。在祁山堡周围,还有众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遗迹,如诸葛九寨、诸葛连城、诸葛点将台、藏兵湾、圈马沟等。这些遗迹如今大多已经成为农田或者村舍,履足其上,用心感觉,遥远的兵戈甲胄之声扑面而来……
街亭
马谡大意留遗恨
5月31日上午,秦安县陇城镇娲皇村60岁的村民杨虎子,向记者讲述了流传已久的街亭旧事。
按《三国演义》所述,诸葛亮首次北伐,一出祁山,连续打了几场胜仗,威慑陇右各郡,魏国上下震恐,魏明帝曹睿西镇长安,亲自监督诸军救援。陇城是由蜀入长安的必经之地,街亭则是陇城唯一的通道。诸葛亮拜马谡为先锋,扼守街亭,马谡自恃熟读兵书,不记诸葛亮对他的临阵嘱托,不听王平的劝告,执意上山安营扎寨,王平无奈,只好央求马谡拨给自己五千人马,在山下十里处驻扎。曹魏救兵和蜀汉守军在街亭相遇,马谡后来被司马懿率领的魏军断了水源,山被团团围住,魏将张郃阻挡住王平,双方交战,蜀军大败,诸葛亮被迫退兵,胜利成果毁于一旦。这是《三国演义》中诸葛挥泪斩马谡的情节。
杨虎子说,失街亭的故事在陇城镇祖辈相传,即使目不识丁的人也能倒背如流。从前有一块街亭的石碑就立在城中,后来为了加宽道路,石碑被移到了四平山(音)上。
“就在那个方向,北边那座山上。”顺着杨虎子手指的方向,穿过迷蒙的雨雾,远处的四平山安静地守护在城郭之外,千年之前演绎的故事,在云雾里若隐若现。
新庄
庞德踪影犹可觅
[page]天水市武山县四门镇新庄村是三国名将庞德的故里。庞德是曹操麾下的一员虎将,作战勇猛,屡建功勋,曹操非常器重。他率陇西兵驻扎在樊城,协助曹仁攻击关羽。因为他经常骑一匹白马征战,威风凛凛,曾经一箭射伤关羽,因此蜀军士兵都十分惧怕他,称他为“白马将军”。
提起庞德,新庄村人人都能说几句。据村民讲,庞德被杀后,族人和乡里把他的衣冠葬在了村后的山上,族人害怕受到株连,纷纷改姓,有人则远走他乡,因此庞德故里姓庞的人不多。
“青土坡起风浪,关云长进了庄,和庞德打了个交手仗……”这是流传于当地的古老歌谣。
历经风雨的庞德青冢,锈迹斑斑的箭簇、戈、戟,如今还静静地立在那里,庞德祠将人们带回到那血雨腥风的年月,从这里似乎还能够寻觅到当年“白马将军”的威严。
木门道
张郃贪功空殒命
遗存在天水的每一处三国时期的古战场,都在讲述众多读者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
作为三国古战场的木门道,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牡丹乡木门村。据相关资料记载,这里曾经是两山对峙,壁立千仞,空谷一线,峡谷中稠泥河自北向南流入西汉水,峡谷窄处只有一小道可通,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和魏军主帅司马懿在上邽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争,蜀军粮草不济,诸葛亮退到祁山部署撤兵。魏将张郃一心贪功,带着轻兵急追,诸葛亮得知消息后,依地形在木门道一带埋伏了断后的精兵,不但打退了魏军,也让能征善战的张郃命殒木门道。
借由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事,小小的木门道便和诸葛的神机妙算、张郃的有勇无谋一起被载入了史册,而木门道东侧张家坪出土的魏蜀时期的箭头、刀矛等兵器,也成为了当年在木门道激战的佐证。如今,人已远去,关隘犹存。
无影墩
孔明点将布兵处
据专家介绍,相传当年诸葛亮挥兵陇上,进驻天水时,因担心蜀军不服水土,命令士兵每人都带上一点家乡的盐土服用,攻下天水后发现水质很好,气候适宜,因此所剩盐土已经没有多大用途,士兵们就把它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土丘;另一种说法则是蜀军兵士将行军时钻入鞋中的沙土倒出来,积成高大的土堆,诸葛亮就利用此台,站在上面训练军士,整顿军纪,点将布兵,“诸葛军垒”因此而得名。
原诸葛军垒位于天水市区东郊,是一个丈八高的锥形土墩,军垒又被当地人称为“无影墩”。据说,正午时太阳直射,而军垒上没有投影,故得此名。据史料记载,明清时军垒周围植有古柏,立石碑,设祠举祀。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原诸葛军垒被毁,于2002年异地重建,新址位于天水市籍河南路。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年的诸葛军垒,如今只剩下一座铜铸的孔明雕像。与其说军垒是一个军旅战事的标志,还不如说是人们怀念诸葛亮的凭吊场所。
天水关
诸葛巧计收姜维
在天水平南镇到小天水镇之间,有一个叫铁堂峡的峡谷。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计收姜维,后来姜维为抵抗魏军,以铁堂峡为军事要塞,与魏军形成对峙局面。
姜维是三国时天水郡冀县(今甘谷县)人,初任魏国的天水参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国派驸马夏侯懋率关西二十万大军抵御。诸葛亮设计,使人诈称夏侯懋受困,请南安、安定、天水各郡援救,等到援兵出城后,再派赵云去袭击空城,没想到计策被姜维识破,赵云大败而回。
诸葛亮十分欣赏姜维的谋略,假装派兵去攻打姜维母亲所在的冀城,姜维听到消息后急忙带兵去冀城救母亲,诸葛亮乘机派兵乔扮成姜维,半夜去攻打天水城,并称姜维已投降了蜀国,等到真的姜维回天水时,城中军士不但不开门,还乱箭齐射。姜维回撤时又被诸葛亮的伏兵所困,只好投降蜀军。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秉承诸葛遗志,殚精竭虑,九伐中原,最后落得国破身亡。
武城山
两军交戈旧日事
三国时期,在陇右各郡中,以南安郡的位置最为居中,而且钱粮富足;姜维北伐时常受粮草困扰,因此争夺南安成了他“遮断陇右”战略的重要步骤。南安郡治为豲道(今武山一带),郡治附近有武城山,是南安东面的一道天然屏障,取南安必须经过武城山。这样,魏蜀关于南安的攻守战就围绕武城山展开。
[page]武城山在今武山县西南,主峰就是铁笼山,流传姜维和邓艾的武城山争夺战其实就是主峰铁笼山的争夺战,当地百姓至今流传着“姜维大战铁笼山”的说法。
据出土文物和地名资料考查,铁笼山确实是一处三国古战场遗址。山脚田地,时常会有刀、矛、箭头等兵器出土,周围地名也多和军事有关。山北有“泄兵山”,传说是姜维引兵攻坚的地方;另一村叫“马跛里”,传为姜维战马受伤的地方;还有一村名“八营坪”,传为姜维屯兵之处。
姜维衣冠冢
将军百战终不还
在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招魂曲,口口传,将军百战终不还,只留靴子坪。葬靴地,名靴坪,后人登上靴子坪,但闻将军马蹄声。”
民谣中所唱的招魂曲,是姜家庄的后人为使姜维魂归故里而特制的,曲子哀婉动听,如诉如泣。
公元228年,姜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降蜀国,深受诸葛亮的器重,被委以重任。公元256年时,姜维为蜀国大将军,支撑着岌岌可危的蜀汉政权,先后九次北伐。263年,后主刘禅在魏将钟会、邓艾大军压境的情形下投降魏国,蜀国灭亡,姜维假投钟会,谋图伺机复蜀,后事情败露被杀。
传说姜维被杀后暴尸荒野,魏国派专人监视,不得掩葬。随从设法偷到了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乡人民依南山筑衣冠冢,靴子葬在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三国旧事已灰飞烟灭,但许多新“三国战事”又拉开了帷幕。随着貂蝉故里、吕布故里、二乔故里之争的闹剧粉墨登场,一系列与三国有关的文化争论也渐成风潮,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新一轮的讨论热潮,而甘肃境内的三国遗迹,在这些相持不下的争论中再次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