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新《三国》夷陵之战好看超赤壁,于和伟大展演技

2022-05-19

新版《三国》6月11日晚打响了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这又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是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比,这恐怕也是很多三国迷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场战役,因为它意味着桃园三兄弟的完全谢幕,带着无尽的悲凉色彩。

虽然新《三国》中仅用了半集多的戏份来表现夷陵之战,但跟此前因火战场面不够宏大而饱受诟病的赤壁大战相比,夷陵之战在表现火烧连营的处理显得新意十足,用观赏性更强的“现代”战法很好地表现了战势的突然性和惨烈程度。此外,对战局中主要人物的刻画,以于和伟饰演的刘备为甚,把他面对失败时悲愤难当演绎得十分到位。

夷陵之战概况

关羽死后,张飞因为急于复仇也不幸丧命,刘备在悲愤之中尽起蜀中大兵七十万攻伐东吴,一路上势如破竹,最后在夷陵地区形成对峙。此时,蜀军经过几个月的长途征战,已经师老兵疲,由于正值天气酷热,为了躲避酷暑,刘备把连接几百里的军营移到了树林里。东吴的陆逊抓住这个机会,利用火攻,一举击败蜀军。

  火战场面改编有新意好看程度超越赤壁

场面很“现代”。单纯地去看夷陵之战的场面很有现代感,在场面上超过了赤壁之战。《三国》的夷陵之战并没有像原著中描述的那样是吴军攻入蜀营放火,而是利用火箭和投掷火器等远程武器焚烧蜀军大营,漫天的火箭和“燃烧弹”看起来像现代战争中的火箭炮,煞是好看。尽管这样的编排在实际操作上是有困难的,因为火烧连营是一场偷袭战,原本是吴兵带着茅草等易燃物攻入蜀营点火的,而不是拉开架子排开“火炮”这样从容不迫地放火。但是这样的场面设计在视觉上却很“好看”,另外,在火烧的场面上远景和宏观镜头相比赤壁之战要多一些,同样是火烧,这把火烧得比赤壁那把火要好看。

收尾略显仓促未深刻交代蜀军失败后果

夷陵之战的开头和收尾都有些仓促。夷陵之战并非仅仅指火烧连营,它有前奏——比如吴军不断诈败丢失营寨诱敌深入以及一些短兵相接,等等——这些《三国》有所表现。而夷陵之战的后续部分,《三国》则没有表现,比如刘备率残军退守马鞍山再败,然后一路被吴军追杀最后焚烧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逃脱。《三国》剧中,火烧连营之后镜头立刻切到陆逊从八阵图中出来(并且不是逃出而是破阵而出),显得十分突兀和意犹未尽,并且也没有表现赵云是如何前来接应的,特别是最后这样一点能充分突出刘备绝处逢生乍见救星的那种悲喜交集的感情。所以说这场夷陵之战有些虎头蛇尾,或者说剪辑得有些突然和生硬。

夷陵之战,刘备还有大批将领的损失,比如除了黄忠之外还有张南、冯习、傅彤、沙摩柯等,此外黄权(先前他曾坚决反对刘璋接纳刘备,庞统的死也和他有关)投降魏国。虽然这些人物在整个三国中不算很有影响的角色,但是这些人的损失让蜀汉政权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大量的储备人才。虽然《三国》没有详细描述这些人物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但是至少以黄忠为代表点出了此次失败的对蜀汉政权的人才建设的深远影响。

  演员表现出彩于和伟展演技悲愤之情令人难忘

围绕夷陵之战主要有刘备、孙权、陆逊、马良程普、黄忠、韩当等人。在这场戏中表现最出色的应该是刘备、孙权和陆逊三人,当然这和他们的戏份多有关系。

《三国》中的刘备比传统中的刘备给人的印象更深沉更霸道一些,在夷陵之战这场戏中刘备的表演十分出彩的,把悲愤难当、孤注一掷表现得令人难忘,在他目睹连营被烧时的声嘶力竭地叫喊还是很有新意的改编,表达了人物此时的不甘心。

这个版本的孙权是越来越有手腕,越来越会使用权谋,御人之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夷陵之战中他表现出一种“坏坏的”感觉。似乎增加角色的“犀利度”是新《三国》的一贯做法,这个版本的陆逊不但戏份增加,而且和周瑜一样少了几分儒雅多了几分诡道。

夷陵之战本身具有的悲情色彩,使得剧中人物更容易充分地发挥演技,所以总体上本段戏中人物的表演可圈可点。

三国中的官渡、赤壁和夷陵三大战役不但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都成为三国时代各割据势力此消彼长的分割点。夷陵之战中刘备的失利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利有很大的不同,曹操主要失在兵力的折损上,他的主要人才几乎无一伤亡,而刘备不但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大部分兵力,更可惜的是他的失去了黄忠、黄权、张南、傅彤等等人员,再加上先前折损的关羽张飞,可以说蜀汉的精华人物几乎都损失在和东吴的较量中,从此蜀汉进入了艰难时代,由强转衰,此后几十年一直处于苦苦挣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