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肚量”非凡的妙应寺白塔

2022-05-19

妙应寺内阿尼哥塑像

前些日子,媒体上关于新央视大楼荷兰设计者库哈斯的一本书中的信息争论得沸沸扬扬。其中参与评论的一位专家引用的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他批判那种拒绝引进外来设计师的观点,提出我国古代就有过很多引进外来设计者的先例,他提到了北京的妙应寺白塔:这座中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覆钵式塔就是外国人设计的。白塔是覆钵式塔的民间叫法,因为这种塔通常涂以白色。覆钵式塔,顾名思义,就是把钵盂倒过来扣着,什么是钵盂,古代僧人的饭碗。

妙应寺白塔大得让人吃惊,在妙应寺里你找不到任何角度能看到它的全身,站在后院里,塔肚硕大的阴影完全将我笼罩,笼罩成一种祥和的压迫感。白塔静静地散发出的气势将四周填满,满到仿佛马上就要从小院中溢出!这种感觉主要来源于它的塔身。白塔的塔基十分高,有三层楼那么高。

塔基上是塔身,就是塔肚,又称宝瓶,这也是覆钵式塔区别于其他塔的最大特色。

不过,妙应寺白塔的塔肚与众不同的地方除了它的硕大无朋之外,还有就是其上缠着7道铁箍,以前还可以直接看到这7道铁箍,如今已经涂上白垩,但是还能清晰看到铁箍凸起的痕迹,这痕迹依然会让人浮想联翩:难道在塔身里藏有什么需要困住的东西吗?于是许多传说便经过风雨流传了下来。其中一个传说最为贴近维修的事实(据妙应寺管理处赵旭介绍,7道铁箍是历代修缮者为防止塔砖外移而加上去的)。

相传明朝末年,老北京特别喜爱的白塔已经成了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事了。突然有一天,白塔开裂了一条大缝,人们都慌了,没有一个工匠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有一个佝偻着身子的焗锅,就是补锅的老头儿说自己能修好,大伙儿都认为他疯了,老头儿也不管,拿着他补锅的家伙儿就去补白塔,这一夜,附近的人都听见叮叮咣咣的声音,有时还有几声闷雷般的吼叫,小孩儿都吓哭了,早晨大伙儿到白塔下一看,白塔的裂缝已经愈合在一起,而塔上却凭空多了7道闪着光的铁箍!再找那老头,杳然无踪!后来有人说,那老头是鲁班爷爷,专门下凡来给大伙儿修白塔的。

白塔是元世祖为了密切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以及大力推广藏传佛教,亲自下诏修建的,而国师八思巴亲自为建塔选拔人才。八思巴选来选去选中了尼泊尔人阿尼哥做白塔的设计师,阿尼哥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用8年时间完成了这个千古杰作。

穿过近千年的沧桑和传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白塔早就成为老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寄托了几代人的情感生活。

老人们说,以前住在附近的街坊都喜欢在夏日的傍晚沏一壶花茶,摇一柄蒲扇,坐在塔周围的院落里纳凉,一阵风过,塔上的铃声叮叮咚咚的传来,不禁怡然自得。想想,那该是怎样的惬意。四合院、槐树、摇椅、蝉鸣声、屋子里传出京腔京韵的窃窃私语、隐在树叶中间白塔的尖顶若隐若现,关键还有那许多半真半假的传说和历史融合在一起变成一道夏夜的凉风在周围徘徊,这时候再来品白塔肯定又另有一番味道,这就是白塔的妙处,既神秘又平凡,既有脱俗的空灵又有生活的淡定……

季羡林先生的弟子、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曾经说过,文化要采用开放的心态,这样才对民族文化有利。所以,集合了各个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艺术内涵的白塔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又因为这样的集纳才使得白塔特别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从元世祖到老北京,从八思巴到阿尼哥,从传说到历史,白塔总是那样以平和开放的姿态,承载着各种文化意象,寄托着古今中外以及各民族的情感,把各种狭隘的观念丢弃不顾,同时安静地等待岁月的变迁、世事的沧桑,正因为如此,白塔才得以永存,也正因为如此,白塔才成为我国各民族团结的象征,成为中尼两国世代友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