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光泉法师:发展佛教应借助文化的力量

2022-05-19

 光泉法师在行脚的路上

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是佛教的一个大日子。每年这一天,“东南佛国”杭州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信众朝山进香;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也会到此观光览胜。2009年起每年的佛诞日,杭州的天竺路上都会出现一幕震撼人心的场面:300名僧人走出寺门,效仿2500多年前佛陀与弟子们的生活方式,于闹市街区托钵行脚,接受万众供养。托钵行脚活动与讲经说法相比,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摄受力,与法会活动相比,影响面不仅限于佛教徒,更广泛辐射了社会大众。佛教应该走入人间,让更多的人接触、认识、了解,而不仅局限于教界信众,由此我更愿意将这一活动从文化角度解读,看成一种社会大众喜闻乐见且极具佛教内涵的文化活动。带着这一想法,我们采访了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灵隐寺监院光泉法师,希望这一活动的影响力能够越来越大,将佛陀的慈心悲愿带到每个人的身边。

紧扣时代挖掘内涵

如何通过托钵行脚这一活动使佛教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让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这是光泉法师长期以来一直思索的问题。

“慈悲”是这一活动的主题,面对灾难四起、道德滑坡、人心不安的今天,光泉法师认为“慈悲”精神尤为重要。希望托钵行脚活动能够向更多的人传播佛教的慈悲与智慧,从“心”开始,顺逆因缘,调化人们的不安、恐惧、沮丧、气馁、怨怼,甚至对社会的失望及仇恨,冷静勇敢地面对这些人类无法避免的共业。

光泉法师讲到,人们祈求幸福平安,而供养佛、法、僧三宝,就会像种田一样会获得相应的福报,这就叫“种福田”。《增一阿含经·卷一》一云:能施众僧者,获福不可预计。托钵行脚让人们把善种子种到福田里,尤其让很多没有佛教信仰的人也能有缘接触、体会到佛教的“慈善”。除此之外,光泉法师还认为托钵行脚是一种对治贡高我慢的修行方法,尤其是在寺院贵族化渐起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佛教的发展要借助文化的力量

光泉法师认为,佛教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应该借助于一种文化的力量。因为文化相对于宗教而言,涵盖面积大,辐射范围广,对人们生活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佛教可以通过文化的形式更好地融入到整个社会当中。“提倡人间佛教,文化也是人间佛教的一种方式。”

光泉法师讲到,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佛教也需要适应社会进行改变。但具体怎么改,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一个时代课题,需要大家共同去探索。对于杭州佛教,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发展。因为我国有着丰富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而每个地方的佛教又有自己的特色,发展地方佛教不应该“千佛一面”,应该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去挖掘、阐释、发扬。

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资源,这也奠定了杭州佛教文化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杭州佛教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组织了多场有社会各界参与的围棋活动,将禅与茶融于一味的“禅·茶·乐”活动和云林茶会,2010年4月底杭州佛学院学僧应邀在柬埔寨吴哥古迹巴扬庙内为万名观众献上佛教梵呗,10月举行了杭州首届杭州佛教文化节,而连续举办3年的托钵行脚活动更是其中一大亮点。正是这些被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有缘接触佛教,继而得闻正法,让心中的菩提种子生根发芽。

据了解,杭州佛教界举办的托钵行脚活动已被写入了《中国宗教蓝皮书》,作为中国佛教发展中的一个创新之举受到关注。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接引的方便,而其基础则是学术研究。光泉法师告诉记者,杭州佛教界自2003年以来开始陆续举办了“因明学”、“唯识学”以及“吴越佛教文化”等专题学术研讨会,还于2011年举办了弘一大师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著作,这些都为杭州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佛教和旅游应该双赢

作为名胜古迹荟萃的杭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些年杭州积极致力于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光泉法师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佛教文化的集成、传播、交流和研究。佛教和旅游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应该实现双赢。

据光泉法师介绍,这些年来灵隐寺与旅游部门、园林部门、文物部门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而目前更步入了一个黄金期。取得这样的成果,与长期以来的相互尊重与沟通分不开。

光泉法师认为,灵隐景区是佛教文化景区,这个地方先有了佛教,然后才能有旅游业、园林保护,所以首先应该尊重佛教;而佛教界也要尊重景区园林与文化部门。因为旅游宣传吸引了更多人接触佛文化,园林部门创造了寺院周围整洁的环境和井然的秩序。

近几年灵隐寺得到了园林部门的许多配合与帮助,如为托钵行脚这样的大型活动专门开辟出了一条供工作人员和居士们行走的通道。此外,近几年还为寺院专门开辟了一条消防通道,在检票口也请了寺院的两名僧人长期“驻扎”,为寺院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对于目前一些地方的寺院与旅游、园林部门之间存在的矛盾,光泉法师认为大家应该换个角度。法师讲了个故事: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卖鞋,一个卖伞,老太太整天在担心下雨了儿子的鞋卖不出去,天晴了伞又卖不出去,后来一位老和尚让她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下雨了伞的卖得好,天晴了鞋卖得好,都是好,”可见换个角度后,问题自然就通了。这就是我们提倡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