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战

2022-05-19

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战发生于魏明帝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二月,止于同年八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斜谷,进占郿县之五丈原。魏大将军司马懿先期率军进至渭水南岸,凭险据守,坚壁不战。后来,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撤退,司马懿怀疑诸葛亮未死,怕中伏兵计,率军退回。

诸葛亮北伐五丈原前双方的战略动向

诸葛亮于第1次攻魏之后,至第6次攻魏之前,还进行了4次攻魏作战,其中第5次攻魏作战规模较大,这次战争发生于魏明帝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止于当年六月。诸葛亮回军汉中之后,深感粮食是北攻曹魏的支柱。为此,诸葛亮认真吸取了五出祁山的教训,休养生息,积累经济和军事实力。为确保将来作战中的军粮供应,他在斜谷建立了邸阁,又发明了流马。这样,诸葛亮一方面在预定战场可以储备相当数量的粮食,又有了“木牛”、“流马”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为其尔后作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供应保障。蜀汉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蜀汉床降都督张翼,由于立法严苛,引起南夷豪帅刘胄的反叛,诸葛亮便派参军马忠去接替张翼,马忠率军打败并斩杀了刘胄。蜀汉3年之内无战事,诸葛亮经过养士训卒3年备战,北伐曹魏的条件日渐成熟,遂遣使入吴,与东吴商定共同攻魏。

魏自诸葛亮退兵汉中后,为防止蜀汉的再次进军,便命司马懿认真进行作战准备。司马懿为充实关中和陇右地区人力物力,上表魏明帝,将冀州民众,迁往关中和陇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繁衍生息,以长期支持对蜀作战的需要。魏明帝太和六年、吴大帝嘉禾元年(公元232年)九月,魏明帝为惩罚辽东太守公孙渊与吴通好,派汝南太守田豫率青州诸军由海上、幽州刺史王雄由陆路进击公孙渊,无功而还。魏明帝青龙元年、蜀汉建兴十一年、东吴嘉禾二年吴魏之间发生了合肥、新城之战。接着,魏又派军与鲜卑轲比能在楼烦地区进行了交战,魏军先败;再次交战则将轲比能逐往漠北。至此,除蜀汉尚能与其匹敌之外,在中国北方已无任何力量能够动摇曹魏的统治。

蜀魏双方作战策划

诸葛亮鉴于陈仓、祁山的魏军已在该地筑成坚固城垒,如仍向上述地区进攻,必将屯兵坚城。于是,便以尚未筑城的斜谷做为进军通道,企图突然兵出斜谷,直入关中,以与魏军决战。

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屯于渭水之北,得知诸葛亮进军郿县(今陕西眉县渭水北岸),急与诸将协商应敌之策。诸将多主张应屯军渭水以北,待机破敌。司马懿则认为,渭水之南,百姓聚居,应为必争之地。因而,引大军渡过渭水,凭险据守。司马懿对众将说,如果诸葛亮兵出武功(今陕西眉县东50里之渭水南岸),背靠险山,向东进击,形势将对我不利;若其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我军则平安无事。为此,司马懿仍采取筑垒坚守,不与蜀军决战,待蜀军粮尽,自行退走的战略。不久,诸葛亮大军果然进占了五丈原,魏军将校均很高兴。但扬武将军郭淮却认为诸葛亮此举有更为远大的战略企图,其目的在于占领五丈原以西之陈仓、天水、祁山等地,推进其作战基地。为此,郭淮推断,诸葛亮军必争北原(今陕西眉县北、渭水北岸)。郭淮向司马懿进策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并请求率兵进据北原。司马懿同意郭淮的意见,郭淮遂率兵预先进占了北原地区。

蜀魏双方作战经过

[page]

魏明帝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吴嘉禾三年二月,诸葛亮亲率10万大军,从汉中出发,经过斜谷,向魏境郿县地区前进。与此同时,东吴孙权也答应出兵攻魏,以便逼迫曹魏于两面作战的不利态势之中。四月,蜀军顺利走出斜谷,进至五丈原。

司马懿按照预定的作战策划,已先期进至渭水南岸,背水设防,阻断了诸葛亮军东进的道路。诸葛亮军便渡渭水,攻击北原,但北原也为郭淮重兵占领,正在构筑营垒,蜀军与郭淮军交战,被郭淮军击败,未曾攻克。

诸葛亮东进不得,北攻又败于郭淮,一方面在五丈原筑垒防守,与司马懿大军相持;另一方面则派兵西取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等地。诸葛亮深知司马懿又将沿用坚壁不战,等待自己粮尽退走的老策略。于是,也下令军队屯田,计划以持久作战击败司马懿军。

诸葛亮与司马懿大军相持100多天,直至当年八月,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坚壁不战。于是,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些妇女的华丽服装,以求激怒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大怒,派出使青向魏明帝请求出兵决战。魏明帝便命卫尉辛毗持节至司马懿处,制止司马懿出兵。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到前方来,司马懿再不会出战了。”诸葛亮对姜维说:“司马懿本来就不打算出战。所以向曹睿上表请战,只是做个样子遮其部众的耳目而已。‘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能战胜我们,何必千里迢迢去请求曹睿批准出兵呢。”诸葛亮进一步对姜维分析司马懿军的作战意图说,敌人以我千里远征,军粮补给艰难,利在速战速决。因而,持重不战,以待我师老自还,进而乘机突击我军的背后。因此,我军必须实行屯田积谷,与当地吏民相安而居,扎下根来,等待歼敌时机。同时利用“木牛”、“流马”加快运送军粮,这样我军不但不会疲惫,反而会愈战愈强,使司马懿的企图彻底败破。

当诸葛亮的使者到司马懿军中送妇人装时,司马懿不问蜀军的情况,只问诸葛亮吃饭睡觉和每天处理军务的繁忙程度。诸葛亮的使者回答说:“诸葛公起得很早,睡得很晚,受罚20板以上的案件,都要亲自阅览案卷,所吃的不过数升而已。”司马懿听后,对其左右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当年八月,诸葛亮病重,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去探视,并请问国家大事如何安排。李福到达,和诸葛亮谈话之后,告辞而去,过了几站又返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先生回来的意思,前次虽然说了一整天,但话尚未说完,所以再回来让我作决定。先生要问的事,蒋琬比较合适。”李福接着又问,蒋琬以后,谁可担此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之”李福再问费裨以后谁可继任,诸葛亮已无力作答了。没过几天,这位54岁的蜀汉贤相便病故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准备撤退。当诸葛亮病危之时,曾与杨仪和费祎商议在他身没之后,汉军退兵的部署时,即已确定以将军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诸葛亮深知魏延不会受杨仪节度,于是又告诉杨仪说,若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便自率大军而归。诸葛亮死后,杨仪保密暂不发丧,让费祎前去试探魏延之意。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我魏延还在,丞相府的吏卒去埋葬他,我可以统率军队去和敌人作战,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死,而废弃天下大事呢!况且像我魏延这样的人,怎么能受杨仪的指挥,作一个掩护撤退的将领呢!”魏延于是拉着费祎欲共同写信给各将领,部署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费祎假说向杨仪报告,杨仪是文人,决不敢违背先生的意见。魏延才放费祎回归。

费祎走后,魏延既后悔,又放心不下,派人去杨仪营中探听动静。杨仪正按诸葛亮原先的部署,组织各营撤军,魏延大怒,竟率军先行后撒,并将所过栈道全部烧毁。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病故、蜀军撤走的消息后,便率军追赶。姜维让杨仪下令部队反打着旗帜,擂起进攻的战鼓,装做欲反攻司马懿军的架势。司马懿怕诸葛亮未死、中其诱兵之计,不敢再追,收军回营。于是杨仪军掉头而退,走至山谷后面,才为诸葛亮发丧。百姓因此而编了一句谚语说:“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听到百姓的这一议论感慨地说:“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司马懿进入诸葛亮军留下的营垒中去视察,不由得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司马懿挥军再追,蜀军已远去,只得作罢。

杨仪军由于栈道被魏延烧毁,只好一面命士卒砍山木架通道,一面昼夜兼程撤退。当行至南斜谷时,魏延军已先期占领,随即派兵迎击杨仪军。杨仪命将军何平率部抵挡魏延军,何平大声斥责魏延军说,丞相病故不久。尸骨未寒,你们何敢反叛!魏延部众均感到魏延理屈,纷纷逃散,只剩他和他的几个儿子,逃往汉中。

杨仪退兵途中立即派出将军马岱率部追赶魏延父子,将他们追上统统斩首,杨仪回军汉中又杀了魏延的三族。

[page]

评 析

“孔明西上五丈原”,是其进行的第6次北攻曹魏的战争,诸葛亮统率10万大军出斜谷,突然进至五丈原,逼近渭水之滨,企图与魏军决战。魏军统帅司马懿仍以蜀军远征,利于速战;魏军坐守,利于持久为出发点,采取了坚壁自守,拒不交战,等待蜀军师老自退的方针。结果诸葛亮病故军中,蜀军不攻自走。至此,蜀汉北攻曹魏的战争,遂告一段落。

诸葛亮接连6次北攻曹魏,虽然没有取得重大战争成果,但却达到了一个最重要的战略目的:即弱小的蜀汉,以攻势作战,使蜀汉虎踞一州之地,保持了多年三国对峙局面,“使其国虽小而不可侮,其众虽寡而不可败”,以致诸葛亮死后,其余威尚长期使敌人惧怕,使蜀汉得以安存。

诸葛亮多次北攻曹魏,没有达到歼灭魏军的战略目的,从根本上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的有以下几点:

政治战略上注定蜀汉难以成功诸葛亮的政治目标,从隆中对时开始,便坚持奉行“北定中原”、“复兴汉室”的政策。东汉政权的末期,政治至极点,人民九死一生,深受其害。因而“复兴汉室”的号召,早已失去人民的支持。相反,曹魏政权,在军阀混战中诞生,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地主阶级和吏民的支持,诸葛亮以这样的政权做为自己的政治和战略目的,就根本不会受到人民拥护。因此,从政治上讲,蜀汉并非以正义之师,伐无道之邦,这就缺乏一呼百应的道义力量,失去了致胜的精神支柱。

缺乏致胜的经济力量 蜀汉尽管拥有今四川、云南、贵州的全部和青海、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但除了蜀地之外,其它地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缺乏支持“北定中原”的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因而,每次出兵北进,虽然都千方百计解决军资粮食供应问题,但军粮仍时断时续,每次又不得不以粮尽被迫撤军。相比之下,曹魏则有中原发达的经济实力为支柱,近有关中秦川富饶之地的供应,大大优于蜀军。为此,司马懿采取了不与蜀交战,待其粮尽兵疲,自行退走的方针,一次次逼走了蜀军。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讲,与其说魏军军事上的胜利,莫如说是魏国经济上的胜利。

军事实力相差悬殊 蜀汉全国兵力有限,一共10多万军队,而能调至北方作战的军队,充其量不过10万之师。靠这样一支数量微弱的部队,要想北定中原,实在是勉为其难。曹魏的兵力与之相比,则明显占据巨大的优势。虽然魏军在东部战线经常以10多万大军防备孙权北上,但其仍有数量可观的机动部队。“多兵之旅必胜”,尽管并非绝对的规律,但是,在其他条件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兵多将广的一方当然便具有更多取胜的把握。

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战,虽然受当时种种条件的局限,未取得重大歼敌效果,但并不因此便淹没了其作战指挥上的卓越之处。其一是它的攻势战略。诸葛亮以劣势之军采取攻势战略,接连向魏进攻,这在战略上既表现了其深远的战略谋略思想,又表现了他巨大的战略决心和勇气,就当时魏蜀吴三方实力而论,蜀是最弱小的一方,吴魏双方均早已把蜀地做为自己首先猎取的对象。蜀汉如若只知囿于益州,北面防曹,东面拒吴,示弱于敌,势必招来魏吴双方对益州的争夺,那么蜀汉政权,早就变成了魏吴双方的囊中之物。诸葛亮东连吴越,北攻曹魏,摆出一副以弱示强,主动进攻的架势,一可鼓舞东吴抗曹的勇气,且使东吴不敢小视蜀汉,把蜀汉当做在西方牵制魏军的强大力量;二可在精神上给曹魏以巨大的震撼,使曹魏始终处于两面作战的威胁之中,不敢有专力对蜀的非分设想,只求蜀汉自行撤军,便已足矣。无疑,这是诸葛亮战略上最大的高明之处。其二牢固地占据着战场的主动地位。诸葛亮在六次北攻曹魏的作战中,进退出没,或打或走,完全操于手中,使进则魏军不敢与之相战,退则魏军不敢紧追。这在蜀军当时深入敌境作战,敌算我、我算敌,蜀魏双方互相制约的战场上,没有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着实难以做到。其三善于选择进击方向。诸葛亮军在可以进出秦岭的数条通道之中,多选在曹魏防守兵力薄弱的祁山,大军直出陇右。这就避开了敌人重兵守卫的关中平原,使蜀军进入陇右之后,既便于发展力量,站住脚跟,又增加了敌人援兵到达的困难,同时还有利于蜀军“西和诸戎”的既定策略的实现。其四军队组织严密,调度自如。诸葛亮每次出兵和撤军,尽管穿山越谷,兵马辎重均缺乏良好的道路保障,但行则井然有序,住则布阵严密,退则从容不迫,很少给敌以可乘之隙。6次作战,除了街亭一役,损失了马谡的前军之外,其余均是全军而出,全军而还。魏军两次欲乘蜀军退兵之际追击蜀军,将军王双和大将张邰均被诸葛亮伏兵所杀。诸葛亮甚至在他弥留之际,对自己一旦死去如何撤退的部署,还做了周密而有预见的布置,导出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活剧,难怪他的死对手司马懿在看了诸葛亮军的营地之后,也不得不惊叹诸葛亮为天下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