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弘法都昌的马祖道一大禅师

2022-05-19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秋天。鄱阳湖西岸庐山地区的山东南麓,一个佛庵前站立着一位年逾五十的老和尚,他放眼向东南方向的都昌县望去,只见那里祥云缭绕,似有五色莲花从天而降。他断定这是一块充满佛缘禅意的地方,便带领众弟子驾着一叶扁舟,渡过鄱阳湖,到达了这里。当地乡人告诉他,此处名叫芙蓉山。老和尚一听大喜,此处秀水清山,又是一块莲花宝地,正是传承佛种,驻锡修行的好地方,于是便诛茅结庵,开始了在都昌县弘法的历程。 这位老和尚就是鼎鼎有名的马祖道一大禅师。祖师俗姓马,汉州什邡(今属四川什邡)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幼年在本邑罗汉寺依处寂和尚披剃出家,二十岁前后在渝州(今重庆市)依圆和尚受具足戒。后来一度师从著名僧人、新罗国王子无相。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入衡山师从怀让禅师,受“磨砖作镜”教诲,得授心印。而后他进入闽中,于建阳佛迹岭纳志贤、慧海、怀海、道通等人为弟子,辟设法堂,升座说法。大约在唐天宝初年,马祖道一率徒众入赣至西里山(今抚州市郊外)诛茅盖蓬修行。5年后,马祖又南下赣州佛日峰山麓觅洞栖身修行。不久,他率徒众迁至龚公山(今赣县宝华山)肇建禅宗道场。此后,他又北上弘法,先后在宜黄、余江、丰城、金溪、万载、南昌等地播撒佛种。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来至庐山凌霄峰下一岩洞中修行达3年之久。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马祖道一出凌霄洞来到吴章山东南麓立庵说法。两年后,他率领智常、法藏等弟子来到都昌。南宗禅于是被播撒于这块被鄱阳湖三面环绕的土地上。 都昌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立县后,由于僻处湖滨,加上战乱频繁,导致经济萧条,文化教育落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求一饱,精神上处于极度饥渴状态。东晋陶侃母子曾在此居留生活,后来乡人将陶侃敬祀为神,始建庙于鄱阳湖滨。而佛教至初唐犹未在县内建有庙宇。马祖道一来到都昌后,宣扬“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心法,深受人们欢迎,信众倍增。他先后在都昌诛茅立庵,构建了三座禅宗道场,让佛光禅韵漾遍都昌。

新开寺是马祖道一在都昌建立的第一处道场。它位于芙蓉山麓西南滨湖之所(今都昌县一中校园为其旧址)。其处面对南山,胸怀东湖。两山对峙,一水南奔。松门逶迤,如一案横陈其前;印山独峙,似西天飞来之峰。马祖道一喜见如此形胜之地,便率徒众在此以茅结庵,驻锡修行。后人遂于其处扩建为寺,取名新开。明万历年间,将寺移于县治东之旧学基,于其处改建为学宫。明崇祯十三年,复移新开寺于原址。清康熙五十七年又改为学宫,移寺于小南门外。清咸丰年间,新开寺毁于太平军攻城之战火中。

 禅山寺是马祖道一在都昌建立的第二处道场。它位于都昌县腹地阳储山中。阳储山海拔高度为463.4米,其主峰为县境中部之最高峰。每当丽日晴天,站在峰顶可一览百余里外的沃野平畴,鄱湖风帆和城镇村舍。山中草木繁茂,浓绿成荫,储溢着一派祥和阳气,乡人故名其山为阳储。马祖道一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游历至此,在山中阳气之中感觉出一股深厚的禅意,便率徒众从芙蓉山麓移驻阳储山中,诛茅立庵,构建了禅宗在都昌的第二座道场。马祖离去后,后人不断扩展禅庭规模,并名之为禅山寺。至清代中期,禅寺已成为都昌禅宗的最大道场。寺内有白云古院、荣恩方丈、延英精舍;寺外有藏春竹坞、通济石桥、龙潭胜水、碧涧仙坛和关口灵泉。清人徐相曾有《禅山寺感兴》诗,吟诵过寺中的佛韵禅心:“云锁禅关白昼闲,惟闻林外鸟间关。坐来独湛冰壶体,偶契心斋陋巷颜。”清同治年间,太平军一度驻于寺中,遂使这一闻名遐迩的禅山名寺毁于战火之中。至今仍有一间残破土屋和一块花岗石雕刻成的“禅山寺”庙额。 佛兴寺是马祖道一在都昌建立的第三处道场。清同治《都昌县治》载:“在治东六十里孝行乡”(今土塘镇)。马祖道一在都昌弘法释禅,决心广置道场,广结善缘。他率徒众在距阳储山东北20里处又肇建了一处道场,取名为佛兴。南宋名相江万里,出资重修扩建了寺宇,并捐赠三座铜佛于庙中。 马祖道一在都昌弘法6年,建置三处道场,取名新开、禅山、佛兴,俱有深意。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马祖道一率徒众离开都昌,前往建昌(今永修)、安义、钟陵(今南昌市)弘法,终于结出“洪州禅”之巨硕佛果。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马祖道一圆寂于钟陵开元寺(今南昌市佑民寺),茶毗于建昌石门山泐潭寺(今靖安县宝峰禅寺)侧建塔。唐宪宗于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赐赠马祖谥号为“大寂禅师”。 马祖道一离开都昌后不久,都昌县城即由古王市(今蔡岭镇洞门口)迁至大师所置第一道场新开寺所在之芙蓉山西南麓。佛兴县兴。马祖道一实为都昌佛种的播撒者,其无量功德将千秋万代永远辉映于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