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平安史之乱被迫向回纥和亲的无奈
宁国公主是唐肃宗的次女。她虽然生在帝王家,却是一个苦命的人。公主先嫁郑巽,此人安史之乱之前就死了。再嫁薛康衡,不幸的是薛康衡也是个短命鬼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时,宁国公主正在家守寡,面临国破家亡的处境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时宁国公主的三妹也就是唐肃宗的第三个女儿和政公主性格泼辣,做事有主见,她扔下自己的三个孩子,从丈夫柳潭手中夺过马缰绳,把宁国公主扶到马背上,离开长安逃难。一路上,和政公主夫妇打水捡柴,烧水煮饭侍候宁国公主。孤寂的生活被打破,繁华的国都遭抢掠,逃难的颠沛流离,使宁国公主对叛军深恶痛绝。
由于叛军势力强大,唐军兵力不足,实难抗衡。长安和洛阳失守后,唐玄宗仓皇离开长安,唐肃宗在灵武临危即位,国家发生了叛乱,唐玄宗皇帝已经无法驾驭这种局面,跑到了蜀川避难,身为皇太子的李亨敢于收拾大唐这个乱摊子。其当务之急就是打败安禄山的叛军。
大唐军队军心涣散,唯一忠心能战的就是大将郭子仪,郭子仪建议求助于回纥,为此,唐肃宗一面鼓舞人心;一方面遣使回纥,借兵求援。组成联合部队。
在唐军和回纥军的并肩作战下,安禄山父子的势力基本瓦解。乾元元年(758)六月,回纥可汗以帮助唐政府平叛有功,乘机请求和亲。唐肃宗为表示对回纥的感谢只得答应将公主嫁给他。
七月,唐肃宗为了长久地笼络回纥人,就将寡居的宁国公主献给回纥王和亲当王后。唐肃宗的目的也是很明确,继续向回纥借兵。
尽管如此,唐肃宗心里还是很难过,此前出塞和亲的都是朝廷册封的宗室之女或宫女,唯有这次是大唐的正牌公主,皇帝的亲生女儿,看来皇帝也是没有办法啊,为了祖宗的基业舍弃亲生女儿也无所谓了,只可惜宁国公主的不幸就是生在帝王之家。
宁国公主出塞和亲是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为此,唐肃宗颁布了一份诏书:
顷自凶渠作乱(指安史之乱),宗室阽危。回纥特表忠诚,载怀奉国,所以兵逾绝漠,力徇中原,亟除青犊之妖,实赖乌孙之助。而先有情敖,固求姻好。今两京底定,百度惟贞,奉皇兴而载宁,缵鸿业而攸重。斯言可复,厥德难忘。爰申降主之礼,用答勤王之志。且骨肉之爱,人情所钟;离远之怀,天属尤切。况将适异域,宁忘轸念。但上缘社稷,下为黎元,遂抑深慈,为国大计。是用筑兹外馆,割爱中阉,将成万里之婚,冀定四方之业。……宜以幼女封为宁国公主,应缘礼会,所司准式。
诏书将宁国公主和亲的意图,唐肃宗对宁国公主的难舍难分之情,以及唐对这次和亲的重视程度说得淋漓尽致。
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十七日,宁国公主离开长安。当时,京都里的文武大臣、宁国公主的兄弟姐妹都出来送行,就连唐肃宗还亲自把她送到咸阳磁门驿。宁国公主与唐肃宗分手时泣不成声地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安史之乱中的颠沛,不仅使宁国公主目睹了生灵涂炭的凄惨场景,同时也铸造了她替父分忧和勇担重任的决心。她非常清楚此次和亲的重大意义,以及将要担负的政治使命。
由于这次和亲事关重大,唐肃宗特选派宗室和重臣送亲。主要有宋王李成器第六子、唐肃宗堂弟、汉中郡王李踽;唐肃宗堂侄、左司郎中李巽。李瑀作册命大使,李巽作册命副使兼充宁国公主礼会使;副册命使还有司勋员外郎鲜于叔明。唐肃宗还特派重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仆射、冀国公裴冕把宁国公主送到唐朝与回纥的交界之处。
[page]毗伽阙可汗对宁国公主一行的到来,表现得极不热情。宁国公主刚到回纥时,并没受到隆重迎接,而是目睹了李瑀被回纥可汗反复审问的情景。宁国公主到了毗伽阙可汗牙帐时,毗伽阙身穿黄袍,头戴胡帽,傲慢地坐于帐中,仪卫甚盛。可汗因李瑀不对他下拜很恼火.怒气冲冲地说:“两国主君臣有礼,何得不拜?”李瑀答:“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比者中国与外蕃亲,皆宗室子女,名为公主。今宁国公主。天子真女,又有才貌,万里嫁与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合有礼数,岂得坐于榻上受诏命耶!”可汗马上改变面容,起身下拜,接受诏书。次日,册立宁国公主为可敦。回纥酋长欢欣若狂,齐说:“唐国天子贵重,将真女来。”李瑀所带缯彩、衣服及金银器皿,回纥可汗全部分给了衙官、酋长等人。李瑀等人归唐时,可汗“献马五百匹、貂裘、白氎(die)”。八月,可汗派王子骨啜特勒和宰相帝德等骁将三千人到唐,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九月,回纥可汗又派大首领盖将等人到唐,对宁国公主出嫁表示谢意。十二月,可汗又派三名妇人到唐“谢宁国公主之聘”。通过宁国公主,双方来往十分频繁。
宁国公主在回纥生活8个月即乾元二年(759年)四月,毗伽阙可汗去世。毗伽阙可汗本来就病重年老体衰,只是可怜的宁国公主又第三次做了寡妇。按照回纥人的风俗,未亡人是要殉葬的。回纥衙官、都督等人逼迫宁国公主为他殉葬,宁国公主不从,说:“我中国法,婿死,即持丧,朝夕哭临,三年行服。今回纥娶妇,须慕中国礼。若今依本国法,何须万里结婚。”宁国公主说:“依照我们中国的法理,丈夫死了,妻子是要守丧三年。今天你们回纥不远万里来大唐要求和亲,娶我大唐公主,就是仰慕大唐风俗和先进的文化礼仪,不然何必不远万里跟大唐结亲?”
回纥衙官、都督听完公主一番哭诉,就没有再坚持下去,但宁国公主“亦依回纥法,嫠面大哭”。所谓“回纥法”即把可汗的遗体放在帐中,他的子孙及其他亲属各杀羊马,陈列在帐前,然后骑马绕着帐篷转上七圈,到帐篷门前用刀划面,边划边哭,血泪俱流,像这样重复七次才停下来。
毗伽阙可汗死后,他的儿子继立,是为登里可汗(759—780年)。此时宁国公主容貌已毁,更加孤苦伶仃。乾元二年(759)八月,登里可汗以宁国公主“无子”为由,把她遣送回长安。至此宁国公主一直过着独居生活,到贞元五年(789年)四月十二日“议罢公主府,置邑司”。
杜甫曾赋一首《即事》诗曰:“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宁国公主虽然受了莫大委屈,但毕竟活着回到了父皇身边。比起那些客死他乡的女子,宁国公主算是幸运的。贞元元年(785),宁国公主被改封萧国公主。至于宁国公主后来生活得怎样?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三次嫁人,且容貌尽毁无儿无女的女人,即使可以享受到人间的荣华富贵,却无法忘却当年的凄苦噩梦。
宁国公主到回纥时,唐肃宗又以荣王李婉的女儿以“媵”的身份陪嫁回纥可汗,被回纥称为“小宁国公主”。在乾元二年(。759年)八月宁国公主回到长安之后,按照回纥婚俗,登里可汗又纳小宁国公主为可敦。小宁国公主历配英武(即毗伽阙可汗)、英义(即登里可汗)二可汗。到天亲可汗(即武义成功可汗)立后,小宁国公主出居于外,生下二个儿子,但都为天亲可汗所杀。贞元七年(791年),小宁国公主去世,在回纥生活了33年之久。噩耗传到长安后,唐德宗为她废朝三天,以示哀悼。
唐与回纥通过和亲,请来援兵,唐朝君主对回纥感恩不尽。唐肃宗曾对回纥叶护说,“能为国家就大事成义勇者,卿等力也”,又颁布诏书颂扬回纥称:“蒙犯不以辞其劳,急难无以踰其分。”但是,当时不少大臣却始终反对唐肃宗屈辱地向回纥借兵。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代表了当时的舆论。《北征》诗云: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杜甫既看到了回纥军人的勇猛,但更清醒地认识到,借用回纥兵终为国患,越多越难对付,应以“少为贵”。群臣对唐肃宗依靠回纥虽不同意,但慑于他的威严,气为之所夺而不敢坚持。乾元二年(759年),唐肃宗又与回纥和亲,向其借兵。对此,杜甫又写下了《留花门》一诗,提出了“中原有驱除,安忍用此物”的主张,强烈呼吁“花门”(此指回纥)不可留。
唐中期的另一诗人戎昱,目睹唐肃宗通过和亲向回纥借兵给中原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后,写下了《咏史》一诗,以反对唐与回纥的和亲。其诗云: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诉为辅佐臣。
杜甫、戎昱的话从长远来看,固然有理,但在当时舍和亲借兵再也找不到一种更为合适的办法。我们知道,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马嵬驿事变后,唐肃宗分兵北上,于灵武即位(756年)。唐肃宗虽即帝位,但只是个空架子,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拥戴者只是李辅国和张良娣。这样,唐肃宗本身的政治力量很弱。另一方面,唐玄宗在四川还掌握相当一部分力量,在平乱进程中,且有诸王分节制之命。因此,唐肃宗在灵武的地位并不牢固。为了建立功勋,巩固帝位,唐肃宗便不惜一切代价与回纥和亲,向其借兵。对此,明代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有段精辟的论述,很有启发性,请看如下:
肃宗若无疾复西京之大勋,孤处西隅,与天下悬隔,海岱、江淮、荆楚、三巴分峙而起,高材捷足,先收平贼之功,区区适长之名,未足以弹压天下也。故唯恐功不速收,而日暮倒行,屈媚回纥,纵其蹂践,但使奏效崇朝,奚惶他恤哉?决遣敦煌王以为质而受辱于虏帐(指敦煌王李承窠去回纥借兵),其情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