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军事家岳飞的佛教情缘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1103年,他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烧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从20岁起,岳飞曾先后4次从军,战功赫赫。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4个大字,以此勉励他,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被诬下狱,同年12月29日(又一说为1142年1月27日)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尽管岳飞一生短暂,但他与佛教之情缘却很深长。
岳飞八千里路征战, 途经祠庙, 多有诗词题壁。《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是一篇讨金题记,题于建炎四年(1130年),抒发了岳飞“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和“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的抱负。该题记作于金兀术大军攻到江南之时,充分表现了岳飞抗金的必胜信念。但耐人寻味的是,这篇讨金题记是题刻在江苏宜兴金沙禅寺的寺壁上,同时,题记中又明确写道:“陪僧僚,谒金仙”,即表明,岳飞是在军务繁忙中抽出时间去佛寺礼佛的。从中可以窥见,其抗金抱负感情的抒发是与佛教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不久,即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在率部前往江西上饶的行军途中,又在安徽祁门东松寺作题记一篇。这篇《东松寺题记》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该寺院周边葱郁的自然景观,流露出岳飞对远离尘世、清净寡欲的山林古剎怀有深厚的感情,亦即对佛教的崇尚之心。其中“俟他日殄灭盗贼,凯旋回归,复得至此,即当聊结善缘,以慰庵僧”一句,表明了岳飞对未来解甲归田、隐居于此、听禅赋闲的向往。可见佛教思想在岳飞的脑海中已经深深扎下了根。
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屯戍江州(今江西九江), 并在江州置田建屋, 此后几次闲居江州,结识了江南名剎、江州庐山东林禅寺高僧慧海。岳飞与慧海来往密切、切磋佛理,这从思想上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佛教的认识。岳飞还曾向高宗赵构提出赐予慧海“佛心禅师”的师号,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岳飞对慧海禅师的敬崇,也即是对佛的敬崇。
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七年(1137年)因淮西军易帅事件,岳飞十分气愤,向高宗辞职离开军队,其隐居之地就是东林禅寺,所以高宗命李若虚、王贵等“至庐山东林寺,见飞,道朝廷之意敦请。” 岳飞的母亲姚氏去世后,亦安葬在东林禅寺附近。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率岳家军离开江州,他还特地赋诗寄赠慧海。“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叮咛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这篇诗文是研究岳飞佛学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从中可以看出,杀敌报国,仍是岳飞当时主要的任务。但功成隐退后,与古寺禅师为伴,在宁静安详中安度晚年,乃是岳飞的心愿。可以说,岳飞归隐山林,皈依佛门的思想由来已久,至绍兴十年,他离开江州时与佛教的关系已经无法割断了。
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被陷害囚于临安狱中。当局想逼他经不起折磨而自杀, 但岳飞却宁愿受侮辱也不肯自杀。显然, 这和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的教诲不无关系。
其实,岳飞信仰佛教并不奇怪。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探讨,这乃是儒、佛、道互补人生模式的再现。宋代释、道盛行,岳飞不过借此独善其身、寻求在清净恬淡的“归休”中慰藉内心而已。岳飞的佛教信仰可谓是佛教文化对一位军事家灵魂的成功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