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南浦,一个不该被遗忘的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首长与郭南浦在交谈。
郭南浦的外孙杨吉生介绍郭老故居。 开栏的话: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宗教状况发生了曲折而巨大的变化,从“文革”时期的短暂中断到改革开放后的逐渐恢复,进而到新世纪迎来发展的黄金阶段。这期间,有太多珍贵的记忆。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多少曾经轰动一时的宗教大事和因爱国爱教而让后人景仰的宗教人物,也都成为我们难以忘却的回忆。时至今日,尽管那些事都已成为历史,而那些先辈不管是逝去的还是健在的,在新中国的史册上都已化作不朽的篇章。本版自本期起开设《记忆》栏目,以此铭记。
贺兰山在北,六盘山在南,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则是宁夏平原。六盘山上拔掉一棵草,六盘山依旧是六盘山;六盘山下少了郭南浦,宁夏平原在那个战火弥漫的乱世之中,在那个解放军进军大西北解放宁夏的年月里则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
当站立在郭南浦的故居——宁夏泾源县黄花乡杨店村二队一座百年老宅前,在史学家和乡亲们理智的分析与讲述中,一个真实的心系苍生的郭南浦又回到了我的眼前。
肩负责任与使命前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黄花乡杨店村。
2009年一个春日的午后,我来到这里寻找逝去了半个多世纪的郭南浦(1873-1958年)。尽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寻找郭南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我在泾源县城打问时,就有人告知10公里外的杨店村里还有他的故居。
村庄里的一座座土坯房、砖瓦房并肩相连,静卧在半山坡那片暖暖的阳光里。我们在村口问路时恰巧碰见了郭老的外孙、今年76岁的杨吉生老人。杨吉生老人目前是郭南浦留在宁夏唯一的后人,他一生致力于泾源县的乡村医疗事业。
得知我来打听外公的故事,杨吉生满脸堆笑,大手一挥,把我们带到了他家。他的家也正是郭南浦的故居。百年老宅的木格窗户、门楣、梁柱上雕刻着的花鸟鱼虫无不惟妙惟肖、生动可爱,只是百年的尘埃掩盖住了它太多原来的容颜。杨吉生一家3口就生活在这里。
热情的杨吉生端上来茶水,浓郁的茶香让人感受到几分郭氏家风的余韵。1894年,21岁的郭南浦中了黄花乡方圆百里的头名秀才,可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丝毫的喜悦,他依旧跟从父亲钻研医学并攻读《古兰经》,为当地的回族同胞看病。面对积贫积弱的晚清政府,他远离仕途,却能凭借妙手回春的医术和乐善好施的胸怀获得宁夏南部老百姓的尊重与敬仰。
然而,让郭南浦真正走入公众视野的却是一件小事。31岁那年,他在省城兰州帮一位著名阿訇打赢了一场官司,几乎是在一夜间成名。之后,他在兰州修建了宅第,并先后结识了于右任、马鸿宾等西北政要。在此期间,郭南浦毅然接受了孙中山的主张,于光绪末年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早期成员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郭南浦组织了“西北回民抗日救国宣传团”,远到香港、澳门等地宣传抗日,募集资金,受到了所到之处回、汉等各族人民的欢迎。他们把募捐来的巨资如数上缴国民政府,以备抗日救国之用。后来,蒋介石闻讯接见了郭南浦。借此机会,郭南浦向蒋介石建议当重视回民教育,蒋介石遂拨款30万元命令其返回宁夏督办回民教育。
乱世之中办教育,这给兵祸不断、苦甲天下的宁夏南部回胞带来了些许安慰。郭南浦在回胞聚居的海原、固原、泾源、隆德陆续办起了7所中心小学。而他的家乡泾源县,由于他的奔走,打破了此前没有一所完整小学的历史。
1938年,郭南浦被任命为国民党甘肃省参议员、国大代表。这看似熠熠生辉的光环闪耀在郭南浦头上,却全都成为责任和使命,一个民主人士由此负重前行。
解救宁夏回民起义军
1935年10月,红军翻越长征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顺利地走向了延安,而红色的火种也留在了宁夏南部。两年后,辈辈出英雄、代代有好汉的宁夏人民被唤醒了,回族同胞在压迫中高昂起头颅。西吉回族进步青年马国瑞以血缘为纽带,率领回民起义军与国民党军队兵戎相见,并写下了“大事闹起,有进无退”的字样,制定出饱含深情的《抗日工作团团章》。
但是,大刀长矛与真枪实弹的落差造成了起义军的失败。宁夏回族同胞的第一次起义遭到血腥镇压,起义军首领马国瑞被捕并被押解到了兰州受刑。郭南浦闻讯,力保马国瑞不死,将其保释出来,“软禁”在兰州自己的郭公馆。名义上说是“软禁”,实际上是为了保护马国瑞的安全。
1939年5月9日,日本轰炸兰州,马国瑞乘乱离开郭公馆,回到六盘山下,迅速策划发动了第二次回民起义。
这一刻,郭南浦的心情是复杂的,他面对的一方是与自己周旋的甘肃省国民政府,另一方又是自己亲保的回族亲人、朋友,以至于处境两难。
1939年6月21日,回民起义军转战化平(今宁夏泾源县)时,国民党甘肃军政要员正在绞尽脑汁策划镇压起义军行动,合围之势已形成。为了避免战乱,郭南浦主动向甘肃省主席朱绍良建议和平谈判解决问题,朱绍良欣然应允,派出由郭南浦等4人组成的劝慰团与起义军在化平县谈判。而令郭南浦万万想不到的是,朱绍良把谈判当成了围剿起义军的缓兵之计,导致马国瑞等起义军领导人血染六盘山。化平县县长郝遇林为了斩草除根,血洗黄花乡。消息传到兰州,郭南浦连夜驱车平凉,再从平凉骑着马赶到化平,他走了一路,哭了一路,。
围剿的国民党军队还未撤走,郭南浦在军界头目李士林和县长郝遇林家中,以其智慧的语言、深刻的思想,阐明了这样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几天后,甘肃省政府很快就派人员携带救灾物资前来化平,每家发3斗(折合约20公斤)粮食以表示安抚。就这样,一场“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血腥大屠杀在郭南浦的努力下被阻止了。
其后,这批起义军剩余的200多人投奔了肖劲光的部队,在延安边区政府礼堂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马思义、周尚义等主要领导人被送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组建了回民骑兵团,继续战斗在大西北。新中国成立以后,六盘山这片土地上就多出了一个无衔将军,此人便是宁夏回民起义军首领之一马思义。
力促宁夏和平解放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兰州城下,时任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的马步芳准备流亡海外,力邀郭南浦同往。郭南浦以“老朽无用,不能乘飞机,有生之年不多,想埋身故土”为由没有走。当月26日,兰州解放,统治宁夏的马鸿逵、马鸿宾都如同惊弓之鸟。彭德怀等军事首长为了减少战争损伤,决定和平解放宁夏。解放军第19兵团在兰州寻找对解放宁夏具有影响力的上层人士。这时候,与马鸿宾有着生死之交的郭南浦便走入了他们的视野。
76岁的郭南浦接受了彭德怀的委派,带着宁夏和谈的光荣使命,往来奔走于解放军和马鸿逵、马鸿宾之间。在他积极奔走说服下,双方最终达成和平协议,在宁夏中宁签订了《和平解放宁夏问题之协议》。1949年9月26日,西北野战军进驻银川。
没有伤亡也没有损失,这位回族老人为宁夏和平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解放军第19兵团为此赠他一面锦旗,上书“和平老人”4个大字。
解放军进入宁夏的第二天,郭南浦来到了北京,作为民主人士应邀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次全体会议,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亲切接见。此时,他的身份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若干年后的今天,我走在郭老故居门口的便道上,麦垛子上坐着86岁的老教师杨敬德。老人颤颤巍巍地示意我坐下来说话。我在他的身旁坐下来的时候,才知道他因年迈已有语言障碍。在我的采访本上,他歪歪扭扭地写下了“郭南浦、马国瑞、马思义……”等一长串名字。
黄花乡的百姓们没有忘记郭南浦,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讲起一些这位“和平老人”的故事,在他们抑扬顿挫的讲述中,充满了对一位逝者的无限崇敬。
当地政府官员表示,郭南浦老人不仅是泾源的骄傲,更是回族人民的骄傲,是穆斯林的骄傲。真实的郭南浦就是这样的,他那颗和平善良之心永远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