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清朝的官员,究竟有多麻烦?不仅职业装很有讲究,就连上朝戴的“项链”也有很大的讲究,弄错一点,麻烦大了!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朝历代中清朝官员的规矩条例可以说是最繁琐的,那么当一个清朝的官员,究竟有多麻烦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不仅职业装很有讲究,就连上朝戴的“项链”也有很大的讲究,弄错一点,麻烦大了!
清代皇帝常在北京城外的颐和园视朝,许多官员为了准时到达,必须半夜起床。清朝皇帝相当忠实地遵守早朝的时间,说明这是个严谨恪守规矩的王朝。最近我读到曾在詹事府做事的官员恽毓鼎的日记,其中的一些记载验证了这个判断。只是日记里对上朝时间之早的描述更加让人不可思议,如1896年2月的一天,光绪皇帝要见官员,恽毓鼎必须四点钟就到景运门朝房等候,七点钟在乾清宫引见。3月初的日记则说某次上朝要凌晨三点钟出门,因为道路泥泞,抵达东安门时天已黎明,光绪帝先到中和殿看版,所谓看版就是提前看一些官员写的文件,然后再召见官员。也就是说,从家里赶到上朝地点,中间可能要走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然后还要在朝房等候许久,如果遇到冬季雪天,道路泥泞,在车中颠簸不止,加之缺乏取暖设备,还容易染上寒气,导致身体不适。怪不得恽毓鼎有一次见到光绪帝就感叹“天颜清减,深以为忧,竟无人敢以摄养之说为圣明告者”。言外之意,皇上脸色不好看都是让上朝过早给闹的,这声叹息颇似感同身受。
那么当一个清朝的官员,究竟有多麻烦?
首先我们从服装上来看,清朝官服主要是长袍马褂,这是一个时代的特色,无论是不是官员基本都是长袍马褂,不过清朝官员的长袍马褂是制式统一的版式,还有就是夏冬季和仪式庆典等不同。最大的不同的是花式、补子、顶子、花翎、朝珠还有专用车。
花式:清朝的官员花式主要是由龙和蟒然后是爪的多少,其实四爪为蟒五爪为龙也并非是绝对的,清朝一品大员便是九蟒五爪蟒袍,更有一些亲王或者有大功绩的皇戚还是会被皇帝赏下四爪龙袍的。只是五爪金龙是皇帝特有是不能被僭越的,然后就是颜色。只有皇氏才能用明黄、杏黄和金黄。
补子(补服):这个是很有意思的,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用以区别官职差别,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补子用飞禽代表文官,用猛兽代表武官。衣冠禽兽原指的是当官的,它是褒义词,后来怎么成为贬义词了呢?因为明代中晚期某些当官的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为非作歹,自然而然就成为贬义词了。清朝补服具体划分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雪雀、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白鹇、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顶子: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官帽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所以影视剧中的花翎可没那么便宜和糖豆似的。
除此之外,官员上朝时戴的项链也不一般。
这个清朝的官员是有戴项链的,大家都叫朝珠,那么这个朝珠有什么含义呢?又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怎么回事吧!
“朝珠”是什么,就是清朝那些大臣们脖子上戴得“装饰品”。
看着是不是很熟悉?一些不知道它是什么的人,第一感觉就是佛珠。
其实它是“朝珠”,而不是佛珠。朝珠的由来就是由佛珠转变而来的。因为信,所以就模仿佛珠弄出来了”朝珠“。
朝珠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戴得,只有那些官至四五品之上的人才可以佩戴,这是一个象征。
朝珠和佛珠一样,都有108颗。
佛教的108颗佛珠,代表着108种烦恼。而朝珠却和佛珠却大不相同。
它的108则代表的是12个月,24节气,72侯。
总而言之朝珠比佛珠复杂的多,下图便是佛珠上挂件的各种解释。
那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朝珠。
我们已经知道了朝珠是清朝的东西,那么我们就需要先去了解下清朝的历史。
25岁的统一,建立了后金。
女真族呢,则是的前身。
在努尔哈赤那会,大多都是信。萨满就是巫师,有预言、控制天气、占卜等等超能力。
之后,后金统治的地盘更大了,蒙古部落也在其中,而蒙古呢,是信藏传佛教的。因此,清朝一些人也逐渐地开始信佛教了。
据说,皇太极特别喜欢玩佛珠,还经常把佛珠送人,当作赏赐。
当然,这时候佛珠还没有出现,直到后来清朝入关了,才有佩戴佛珠,比如。
时期,虽然还没有完全有这种朝珠的制度,但是也是在逐渐完善过程中的。而且孝庄太后和都是藏传佛教的信徒。所以朝珠的出现是必然的。
在《清会典》里对朝珠有明确的规定:
皇帝朝珠,谨按本朝定制,皇帝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纪念、背云大小坠珍宝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皇太后、皇后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皇子朝珠不得用东珠。
不仅如此,还有:
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以杂宝及诸香为之。
足以看出朝珠的规矩有很多,不仅佩戴人员有限制,而且颜色、材质都需要不同。
就比如皇上用的是珍珠材质,颜色为明黄色。而且像这种珍珠材质只能是皇上、皇后这种才能使用。
除了以上的服装外,官员平时的事也不少。
与上朝这类公事相比,恽毓鼎大量时间会花费在与科举同科或乡亲好友之间的团拜上面,写一些私人应酬的书法也消耗大量精力。比如有一阵很多人送来扇面给恽毓鼎要求题字,桌面上扇面常常堆积如山应接不暇。此外回复信函和闲逛琉璃厂淘旧版书也是重要的活动。据他自己的统计,仅1908年一年就收到各省的信件达五六百封,内容全是委托办事,谋取差缺等事。这些信虽不必一一回复,但拆阅处理也须耗去相当长的时间。
表面上看,官员受公事牵扯精力并不像预想的那样多,但私事应酬却是如一张大网,常常罩得人喘不过气来。从日记上看,赶赴私人饭局几乎占去了恽毓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几乎到了烦不胜烦的地步,而且多属人情世故之举,不可轻易拒绝,有一次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三,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无日不有应酬,无日不有饭局”,以致“疲困浮动,颓然病矣”。所以日记中时常发出自责的声音。在1905年3月的一则日记中,恽毓鼎就自责说:“自去冬至今,会无谓之客,赴无谓之局,终日征逐,身心俱疲,求六时静坐看书而不可得,以致胸怀扰攘,往往夜不能寐。十余年所用心性工夫几全数放倒,若不亟自收拾,将为小人之归矣。”也就是说再这样消耗下去和小人没什么区别了,这可是相当严重的一个事情,有一次恽毓鼎络绎不绝地接待了十几位客人,搞得腿部疼痛不能举步。他不由自主地开骂起来,觉得自己“究竟无一正经之事,无一关系之言,费光阴,耗精神”,发出冤苦的抱怨。
1906年2月20日午前恽毓鼎连续接待了五拨儿客人,感到头晕气短,等客人刚离去,就呕吐起来。于是他发出了一阵感喟,说西人彼此见面时会就事论事,聚会后也不迎不送,宴会上谈论闲情私事,公事免谈。中国却恰恰相反,那些来访的人,明明有想说的事,却先做无数浮泛的言辞加以铺垫,废去许多口舌后才进入正题,已耗去无数精神。等到了该说之事,说起来又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喋喋不休,听起来让人厌烦无比,其实几句话就能说清。如此下去,主人哪里会不困,哪里会不怕会客?他说遇到一个朋友托他办事,翻来覆去说了七八遍,送到大门,又照说一次。他感叹这种人必不能决大疑、成大事。所以他“每悬想荒江老屋,耕读自娱,不复问人间事,恐生平无此清福也”。
我们从一个清朝官员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里发现,处理公事的部分其实占很小的比例,大量的时间会消耗在私事应酬的漫长程式里。这些私事有些可以自行支配,有些则如无法摆脱的劳役,其中甘苦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感知。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 上一篇:三国人物:宁死也不当皇帝的三国“人气王”刘虞
- 下一篇:甘露寺【第二十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