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古代交通工具缺乏那些离得远的考生迟到怎么办?

2022-05-19

关于中国的高考,中国绝大多数的高考生十二年的读书生涯只为了这一朝,所以不论是高考生还是考生的父母对高考都是十分得重视。加上各种高考制度的限制,很多离家远的考生以及父母都会选择到离考场近的地方租房。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于是当今社会就出现了一样东西叫做“高考房”。“高考房”。据说很普通的一间就得两千多;豪华一点的,还有四五千的呢!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交通工具那么缺乏,那个时候离得远的考生需不需要去租房呢?

那时的考生当然也要租房,因为乡试考场设在省城,外地举子若不租房,便只好露宿街头了。不过租的多半是“悦来”、“连升”等小客栈。有一等没钱的举子,干脆找个佛寺安身——大概也得交一点香火钱,不过比客店便宜罢了。

其实那时的举子无论在哪儿下榻,整个考试的九天中,必然有六夜要在考棚里度过。以清代乡试为例,前后三场的时间固定在农历秋八月,为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这三天。过考生需要提前一天入场,推后一天出场;所以每考一场,要在考场里呆上三天两夜:头一场八日进去,十日出来;第二场十一日进去,十三日出来;第三场十四日进去,十六日出来,连中秋节也在场内过。

这六夜自然难熬:没有床铺被褥,只能在考棚里忍着。考棚倒都是单间,却十分狭小,每间宽三尺,深四尺,也就是1.33平米这么一小点儿地方。房子很矮小,站起来伸不直腰杆。房中有两块活动的号板,两边墙上有槽。白天答卷时,两块板一高一低,就是一桌一凳。到晚间把两块板放平,就是床。可睡觉时根本伸不直腿,说是睡觉,不如说是受刑。

古代考生的伙食一般由国家提供。到了清代,考场似乎不再提供伙食,考生只好自备干粮,饿了胡乱啃两口充饥。清末有本小说,描写晚清科考的情景。有的考生头天晚上进场时,自带一口铁锅、一只活鸡。进场后,杀鸡拔毛,划拉几把柴禾,支起锅来煮鸡汤喝——这考生能否中举,不得而知;但这动手能力和从容心态,肯定超过今天的任何一位。

小编不得不说,古达考生过得生活比一般的穷苦人家还要苦,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呢,毕竟在那个时候考试才是那么贫困学子唯一的出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