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揭秘

2022-05-19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孝文帝之所以要改革政策是因为经济、政治和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才不得不开始改革。首先是经济,经济上相比其他时期相对落后,再是政治,因为是少数民族的原因,所以跟中原汉族的政治体制比起来就明显落后,甚至还是奴隶社会,而北魏初期时为了巩固政治,使用了宗主都护制,由于都护制方案不完善,所以适得其反,严重的影响了北魏的经济税收。

另一个是民族关系,因为北魏是由少数人民来统治汉族人民,所以汉族人民其实在心理上是不认同的,而且而且鲜卑族又是比汉族落后很多的国家,所以汉族人民不服鲜卑族来统治他们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民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鲜卑族的统治者一直以来都是以掠夺为业,经常把很多汉族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变成他们自己的奴隶和杂户,并且实行相当残酷的统治,日子一长,汉族人民便决定不再妥协,他们彻底的激起了汉族人民和北方的各族人民不断的反抗,而这种民族矛盾严重的影响到北魏的政治和权力的相对和谐。

政治体制的变化,经济上税收的手段,以及民族间尖锐的矛盾,都大大影响着北魏政权的稳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才不得不对其进行改革,以此来缓解国内的矛盾,维护自己的统治,改革占用了他很多的时间,孝文帝的改革方案为隋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

为了改革的持续和深入,孝文帝改革共分为两个阶段了执行。前期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改革,改革时间为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孝文帝五岁时候登基为皇帝,朝政大权都由冯太后主管。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前期主要进行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

冯太后意识到了朝廷官吏的黑暗,为了不让北魏朝廷腐败和衰弱,她决定先从吏治改入手。为了肃清朝廷官员贪污腐败现象,冯太后决定制定一套官吏俸禄制度。公元484年,北魏朝廷规定,各级官吏的俸禄都有明文规定,如果朝廷官吏胆敢收取一匹绢布,那么朝廷就会将这位官员处死。这样一来,警告了朝廷官员的政治作风,肃清朝廷贪污腐败的风气。其次,为了恢复北魏的经济活力,减轻百姓们的赋税压力,冯太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这三项经济制度相互配合,缓解了社会矛盾,以加强孝文帝的统治。除此之外,三项赋税政策的实施,打击了借机收取税收的不法人士,唤醒了北魏社会的生产活力。

公元490年至公元499年,北魏实行第二次改革,这次由孝文帝主导进行。孝文帝一边推行第二次改革,一边深化第一次改革。孝文帝第二次改革主要针对迁都和文化改革。孝文帝意识到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国家发展的根本因素。为了让北魏政权长期存在,孝文帝决定将北魏首都迁往洛阳,让北魏人们更加便捷的接受汉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孝文帝是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继承人,拓跋宏五岁时登基为孝文帝。在母亲冯太后的帮助下,孝文帝亲政后,在北魏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孝文帝之所以有坚定的信心来实行改革,原因在于孝文帝看到了北魏社会暴露的弊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北魏恢复活力。

孝文帝意识到了吏治的弊端,在政治上颁布了四方面的措施来恢复北魏朝廷的清明。北魏帝在五岁时候登基为皇帝,朝中有些官吏乘着孝文帝年幼,借用职位之便来从中牟利。百姓们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孝文帝为了减轻百姓们的负担,重新制定了税收政策。为了不让官吏们借机牟利,孝文帝简化了税收流程。通过这项举措,重现让百姓对北魏朝廷恢复信心。除此之外,孝文帝为了不压抑北魏官员的活力,实行了官位考核制度。对于年满一年优秀的官吏,会进行提拔和升迁,对于政绩不好的官员会降级和处分。孝文帝旨在通过吏治的革新,让官员们发挥积极主动性为北魏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前往洛阳的目的在于,让鲜卑族人更加便捷的学习汉族文化,以此来巩固北魏统治者的政权。除此之外,洛阳处于黄河边,孝文帝将都城迁至洛阳后,更加促进了南北方的融合,有利于孝文帝统一北方流域,更加扩大自己的政权。孝文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改革,旨在焕发北魏国家的生命力,巩固统治者的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后人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孝文帝在推行改革中,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措施便是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这是由于这两项政策,才得以促进民族融合,为后来民族统一奠定了坚实、强有力的基础。

孝文帝5岁登基后,母亲冯太后便为孝文帝找来了汉族老师,来教导孝文帝。孝文帝在汉族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下,对汉族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孝文帝从中认识到,只有儒家文化才能巩固统治者的政权。

孝文帝亲政后,决定实行汉化政策,为了让百姓了便利地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孝文帝准备将都城迁往洛阳。孝文帝说出这一举措后,引来朝廷保守派的反对。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顺利地将都城前往洛阳,为民族融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了让鲜卑人彻底的汉化,孝文帝在全国推行汉化政策。主要的内容有:通汉婚、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孝文帝为了让百姓坚信自己汉化政策的决心,孝文帝将本名“拓跋宏”改为“元宏”。在孝文帝长期推行下,汉化政策越来越深入人心,鲜卑族和汉族逐渐没有了界限。对孝文帝来说,他加强了黄河流域的统治,为后来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改革者持之以恒的决心,让民族融合的果实深入人心,鲜卑人和汉族人在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和发展,开启了民族融合的大门。

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

“孝文汉化”是历史上对于孝文帝改革的一个称呼,是拓跋宏所采取的一系统性地改善方法,这次实行不仅稳住了鲜卑族对国家的统治,也更好地推动了当时的发展。

因为拓跋宏改革的举措可以谈得上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大胆改革,因而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许久,他的改革仍被后人拿出来研究,这改革也受到了不少评价。

众人的评价主要是将焦点聚集在实行了与以往不同的制度。众所周知,田地是百姓生存的根本,可是在封建时期,有权利有身份的人都巴不得可以将田地收入自己的袋子里,而这次改革却恰恰相反,将田地交给百姓去劳作。将田地交了出去后,沉重的税费一直是百姓头上的一把斧头,为了减轻负担,税费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还有的评价却注重拓跋宏下令改变原有习惯上。拓跋宏在年少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并非专一制的教育,汉家的教育对他的影响颇深,因而他与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的眼光并不是只单单放在了一个狭窄的区域以及民族内,而是将目光放到了统一上面。这次的改革让民众再也不用有出身差异的担忧,正因为如此,各地少了战乱,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拓跋宏的改革在历史上一直有着不少的评价,然而评价都是对其改革作出了最实诚的评价。历史上每次的改革都会带来不一样的评价,然而拓跋宏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评价,由此得以知道这个改革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