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三国三大战役

2022-05-19

东汉末年,自黄巾揭竿而起,震动朝野,汉帝调诸侯平乱剿贼,贼灭而乱不止。历史进入分裂,动乱的时代。这样的时期,任何一个割据的军阀,都势必卷入吞并与被吞并的漩涡。战争是普遍的,频繁的,激烈的。有局部战争,也有大规模战争。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与其他战争相比,它的规模要宏大,战争要复杂,影响要深远。那么,所有战争中可位列三甲的一定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官渡一战,北方初定,曹操才有南顾之举;赤壁一炬,天下三分,三家要争江汉之地;夷陵一役,益州疲敝,兴汉已成黄梁之梦。从中还可以看出三个战役的联系:

官渡后,曹操胜袁绍,割据北方;刘备刘表,暂屯新野;孙权孙策,坐领江东。青梅渚酒论英雄时,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可见曹操早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况且伐刘表、据长江、下东吴都是必然,那么乘刘备还羽翼未丰,把他也一勺烩了,曹操是非常愿意的。结果“刘琮束手”,刘备撤到夏口,与东吴“共有长江之险”。孙权当然知道曹操不是来和他“会猎”的,那么孙刘联盟的形成就是必然了。

赤壁后,曹操退回北方修整,孙权急于扩大战果,而不是稳定战局。战略上不算错,但是小看了刘备集团,刘备乘虚取南郡、襄阳、荆州。又乘魏吴交兵合肥得零陵等四郡,为取川奠定了基础。刘备取川后,对孙权的威胁暴增,对于荆州问题,外交的态度强硬。此时刘备集团谈荆州问题,已经不用畏缩着说“借”。孙刘联盟破裂又成了必然。

陆逊吕蒙的低姿态,蒙住了关羽的眼睛。接着,白衣渡江,败走麦城,关公就义…… 荆州和关羽的失去,痛彻刘备心肺。本就貌合神离的孙刘彻彻底底翻脸了。那么“夷陵之战”爆发。最后蜀汉基本是完败。一次战争彻底削弱了蜀的国力,之后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均感后力不济,便是此役留下的后遗症。

三场战役,都是以发动者失败而告终。

官渡之战前,曹操“奉天子衣以令不臣”或“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作为北方最强的势力,袁绍当然不能坐等曹操壮大,所以发动战争。可见,官渡之战是因为袁绍要保持优势。

再说赤壁之战,曹操已经取得了绝对的强势,北方的统一,江汉的归顺。这个时候曹操不免“骑着驴骡思骏马,身居宰相望王侯”,野心的膨胀,使他想要一鼓作气打垮刘备,荡平江南,剩下的川、陇就不在话下了。所以赤壁之战是曹操要扩大强势。

而夷陵之战又是一番光景。本来据荆襄、跨两川的刘备又得了汉中,已经是渐入佳境。刚要宏图大展,却被东吴袭取了荆州,仅剩巴蜀四十州,仗险自保还可以,展什么大志却不能了,加之关羽被害,所以才起兵伐吴。那么刘备的战争意图

是要挽回劣势。

可是发动者却都在看似优势中输了,曹操不复望南,刘备损兵折将,袁绍不但兵败身亡,自己的家当也几乎赔的精光。

官渡之战中,袁绍比曹操的优势只是兵多,没有曹操“天子”牌,而从主帅到谋士战将,整个阵营都略输一筹,那么在各个战术层面,也都会吃亏。战争初期先中荀攸声东击西之计,驰援延津,结果战争的重心——白马被偷袭,大将颜良被斩。在白马和延津的一场遭遇战中,又折了文丑。后期袁绍又因为自己的好谋无断,用人不当,致使许攸叛逃,乌巢被袭,张颌反水等一系列事件,这时的袁绍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赤壁之战,曹操军队号称百万,占荆州、窥江夏、虎视江东。所谓“百万”,是吓唬人的,可是二三十万是有的。刘备、刘琦只有两万人,东吴只派了三万人。兵力数倍于敌的曹操战败,凭借自己家底厚,才没大伤元气。原因一:从北方长途跋涉的军队,已快成强弩之末。原因二:士兵水土不服又不谙水战。没病都站不稳,况且还有病。所以军队战斗力打了很大的折扣。原因三:曹操自己大意轻敌,胃口太大。如果只是瞄准刘备和刘琦,彻底把荆州肃清、稳定之后,再图江南,也不能逼出个孙刘联盟。

夷陵之战,刘备举倾国之兵伐吴,却被火烧联营,几乎全军覆没。首先,在这次报仇的战争中,蜀汉并没准备好。荆州被袭一年,刘备忙的是称帝,不是备战。而东吴夺了荆州,当然要防止蜀汉抢回去。所以是在积极备战。第二,外交问题,此刻正是吴魏的蜜月期,东吴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和蜀汉周旋。第三,指挥团问题。刘备一生是败多胜少,胜也是小胜,还是谋需诸葛,武赖关张赵云。可这次,刘备自己是总指挥,没有诸葛亮在身边,“五虎上将”去其三,马超守北方,赵云不被信任,紧靠刘备那点可怜的“军事才能”,与沉着老道的陆逊交手,败也是必然。

官渡之战后,北方取得了统一,并且几乎再无大的战争出现。赤壁之战,则彻底的开创出天下三分的局面。夷陵之战,彻底将三国的强弱定型。所谓的《隆中对》成了永远的梦,只能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次战争,一次次为魏代汉灭蜀,晋取魏吞吴,到最后的三分归一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