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权力如何滑向宦官手中的?明朝宦官误国事件
明朝之前也曾发生宦官为祸之事,严重时如中唐后期,宦官甚至可以杀死或更换皇帝,因此,建国后,朱元璋对宦官一直保持警惕与戒备,他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并在皇宫立了块铁牌子,写着:严禁宦官干预政事,预者斩。他还规定,宦官级别不能超过四品。朱元璋一朝,宦官只能做些挑水扫地传达之类的工作。为防宦官弄权,朱元璋还禁止宦官读书。掌管图书典籍的宦官,只要能认点字就行了,稍微文化高点的,也只限于那些为皇帝记录诏令的少数宦官。
然而,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大明王朝却成了历史上宦官祸国最严重最惨烈的朝代。
成祖朱棣重用司礼监太监,给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隐事”等大权,以致出现宦官马骐激变番邦的事件。若说朱棣时马骐误国还只是个案,那到明宣宗时,宦官专政则开始泛滥了。宣宗元年,在内府竟然设立了教习内官监的内书堂。宣宗时,太监开始代表皇帝到全国各地采集奇花异草,珠宝珍玩。但那时太监还不敢太造次,像袁琦、裴可烈,都是皇帝十分宠信的太监,一旦犯错,立即被诛杀。上面提到的马骐,因贪欲而使交趾造反并脱离明政府统治,最后也被砍头。这说明太监还不能形成重要势力,皇帝还可以管理。
但,明英宗后,太监变得无所顾忌,开始染指军队矿山等等,地位日益上升,甚至凌驾于内阁大学士之上。嘉靖初年,太监见到内阁首辅,要打恭作揖行礼,到嘉靖中期,太监只需要对首辅平视行注目礼就行了,嘉靖后期,严嵩任首辅时,还要向太监拱手作揖才能进宫。嘉靖朝和太祖朝还是宦官没有得势的时期,其他时期,太监的权势如何,大家可以放胆去想象了,《明史》说,崇祯时,内阁大学士新上任,首先要到司礼监太监那里请安报道。
明朝皇帝是权力是如何滑向宦官手中的呢?
首先是朱元璋设定的政治制度存在缺陷――皇帝与大臣沟通需要经过宦官。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明朝渐渐形成了内阁帮助皇帝批复奏章的体制。按照这个体制,明王朝的内阁不能单独行使职权,他的权力来自于自己的“票拟”和皇帝的“朱批”。
票拟,又叫票旨、条旨。通常情况下,全国各地各部门的报告文书先汇集到通政司,通政司登记在案,录下副本,然后将所有文书转给皇帝,皇帝看了之后并不发表意见,而是转到内阁,由大学生将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后,分别贴在这些报告的封面上,返还给皇帝。皇帝要是同意了,就是红笔抄写工整,颁行全国。内阁大学士的意见叫“票拟”,皇帝的御笔使用朱笔,叫做“批红”。经过批红的文书,再登基备案,录下副本,然后分发各地各部门执行。
只是,大学士跟皇帝之间,还隔着一段距离。对皇帝如何裁决,是不是依照大学士签注的意见裁决,甚至会不会作相反的裁决,大学士不知道,他们很少有向皇帝当面陈述解释的机会。像嘉靖万历时期,皇帝身居宫中,大学士数年甚至数十年都看不到皇帝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