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魏延为什么不参加伐吴之战

2022-05-19

公元219年,关羽从江陵出兵,北攻襄樊,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可惜的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战事进展的出乎意料的顺利,使关羽忽略了对根据地江陵的防守,而抽调江陵守军,北上增援,终至吕蒙白衣渡江,陆逊溯江而上,封堵关羽退蜀之路。

东吴机心之深,行动之诡,而关羽毫无察觉,随着糜芳的投降,也宣判了关羽的宿命。然而,和关羽恩若兄弟的刘备,却从此背负上了复仇的使命,刘备称帝前后,已经在积极筹划伐吴事宜。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伐吴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强大的阻力,刘备所倚重的势力:前荆州帮,以关,张,赵,糜竺,简雍,孙乾等为代表;荆州帮:以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马良马谡刘巴诸葛均,蒋琬,等为代表;益州帮:以法正董和,黄权,李严,吴懿,费观等为代表;凉州帮:以马超,马岱兄弟为代表。

前荆州帮,糜竺因糜芳的投降,郁郁而终,孙乾和简雍待遇虽高,但不擅长带兵打战。本来,张飞是统领伐吴大军最合适的人选,他资格在蜀汉政权中最老,作战经验丰富,公元218年,还在巴西大败曹魏名将张合,几乎活捉张合。

到了公元221年,张飞也不过55岁左右,正是再立新功之时,遗憾的是,他因为关羽的死,心情不好,爱鞭挞手下的老毛病又犯了,在出兵前夕,竟被部下谋害。张飞的死,将刘备的复仇计划全盘打乱。

张飞死后,赵云也是统领全军的最适合人选。甚至,我认为,赵云更合适,因为张飞当时已经让仇恨占据全身,因怒而战,容易被对手挑动,丧失理智。而赵云勇猛又不失谨慎,早年追随刘备,有几十年的丰富作战经验,随诸葛亮镇守荆州两年,对荆州很是熟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是,让刘备意外的是,这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心腹,在伐吴的大事上,竟然跟自己唱反调,而且唱的是有板有眼: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态度如此坚决,而且洋洋洒洒一席话,让人大跌眼镜,不想,赵子龙竟还有如此好的口才。

最终,刘备只能理屈词穷的以“先主不听”来反击赵云。

前荆州帮的代表人物赵云,反对伐吴,而益州帮的代表人物法正,在公元220去世,其余的李严和吴懿等,作战能力并不是很强,且益州以步兵为主,而东向伐吴,需要大量长于水战的军士。吴懿的弟弟吴班,在伐吴时,也只是在平地上,取得了一两次胜绩。长于水战的部队,还得在荆州,关羽败亡后,精锐水军或亡或降,剩下还在蜀汉的,只有原荆州帮。

荆州帮可算是人才济济,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冯习,张南。汉中之战,争夺的太剧烈,刘备虽得汉中,却损失了法正和黄忠,估计这两人都太操劳了,220年,黄忠也病逝。庞统就不说了,早在公元214年,攻占雒城之时,中流矢而亡。因此,荆州帮的代表人物只余诸葛亮和魏延了。

诸葛亮为何不参加伐吴之战,众所周知的,自然是孔明是联吴抗曹的始作俑者,《隆中对》中明确的提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孙仲谋,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当年,号称常胜军的曹军,在北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吕布,灭袁绍,降刘琮,何其威风!然而,在赤壁,却被一把火烧的灰溜溜窜回北方。可见,东吴的实力,从来不可小觑。

现在,刘皇叔被仇恨蒙蔽双眼,违背战略计划是小,和东吴一旦开战,正如子龙所云: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若局势僵持,则可能会让曹魏钻了空子。干这种事,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诸葛亮反对伐吴是坚定的。但孔明为何不出面劝谏,如赵云?

可以说,孔明太了解刘备了。关张赵跟了刘备十几年了,刘备一旦招来孔明,欣喜若狂:孤得孔明,如鱼得水。一下把关张赵比下去。

可见,孔明揣摩领导的功夫,那是登峰造极。正因为孔明深深知道刘备的性格,孔明就明白了,纵然是自己出面,也难以劝服刘备。但法正若在,可能是可以劝服刘备的。孔明和法正不同,孔明是道德模范的代表,而且排兵布阵,为人处事,都以“正道”为准则,孔明不会干出强逼刘备的行为。法正则不同,法正善出奇招,敢于冒险,争夺汉中之时,一次战役到白热化,形势不利,刘备却打急了,不但不退,反而亲临前线,当时箭如飞蝗,非常危险,然而没人敢劝刘备后退,当此时,“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现在大家明白,火烧连营后,孔明会说:若法孝直在,则能制止主上东行也。法正是会干一些逼主的事情。然而,这和法正的性格有关。若孔明强迫自己去学这种方式,可能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page]

赵云以理劝谏不管用了,孔明若再出面,必会给刘备巨大的压力。然而,刘备是极为看重情义的,若孔明劝谏的结果,刘备仍是要出兵,那必然会对集团内部造成巨大的混乱,我们知道,荆州帮是蜀汉政权的基石。而孔明是荆州帮的灵魂人物。因此,为了维护刘备的权威,孔明只有选择莫不作声。

刘备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东征并未强迫孔明参加。所以说,蜀汉为什么一直为后人推崇,就是不管是君是臣,都能互相理解,而不会互使心计。

这一分析,大家就明白了,为何东征军中的大将,竟是冯习,张南这样的名气不大的将领。当然,还有一个人,名气很大,却也没有出现在东征的名单中。此人正是魏延。

魏延可算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刘备入蜀时,魏延带着一些军士来投,在夺取成都和汉中之战中,魏延数有战功,被刘备提拔起来,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当时,汉中太守的人选,黄忠是首选,因黄忠在汉中争夺战中,功勋卓著,这才能入选五虎之一,除了黄忠,张飞,赵云,马超,不论哪一个人,资历,经验,能力都比魏延强。

但是刘备是一个敢于起用新人的领导,黄忠当时已经71岁高龄了,张,赵也都年过半白,马超还在壮年,但是用他还是必须有些心存疑虑。相比,只有魏延当时才36岁,正是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段。

魏延当上汉中太守,全凭刘备力排众议。刘备这个人的人格魅力,我们就不要怀疑了。关张赵诸葛,都是很有个性的人,然而,一个个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刘备论功行赏,将黄忠列入五虎时,孔明预测到关羽会不服,刘备很有自信的说:“吾自当解之。”最终,关羽发完牢骚,也就拜受印绶。

其实,用费诗劝解关羽的话语,就能理解为何,张,赵对魏延任汉中太守,并不排斥。“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

“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

你魏延虽是汉中太守,然而,张,赵和刘备那是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是一体君臣,这是魏延不能比的。

并非,张,赵的能耐就不如魏延,在此辨析。

但无论如何,刘备是魏延的恩人。那魏延又是如何回报恩人的呢?正当刘备为伐吴的人选焦头烂额之际,魏延却稳坐汉中,仿佛伐吴之事,与我文长没有任何干系。整整两年的时间里,这个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高级将领,对伐吴这件干系蜀汉命运的大事,没有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更遑论为恩人刘备出谋划策,甚至毛遂自荐,替刘备担当伐吴急先锋。

魏延从荆州来,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是熟悉的。虽然之后近十年,一直在蜀中争战,但从统兵作战来看,他的能力显然是高于冯习张南许多的。

魏延为何不参加伐吴之战,显然,不是因为他是汉中太守,汉中的将领军士,黎民百姓离开他就活不下去了。就像后来的岳武穆,被十二道金牌逼的退军时,北方的父老拦道恸哭,不让岳飞离开。

魏延不参加伐吴之战,自然有他的心思:

魏延刚刚升任汉中太守,根基还相当的不稳,如果此时就申请参加伐吴,一旦出征,战事非一两个月能解决,而汉中是战略要地,岂可没有大将把守?魏延既然已在荆州,那汉中就一定要有一个主将,刘备不敢放权给马超,赵云可没有问题。魏延前思后想,还是当汉中太守实在,比前景不广阔的伐吴之战,还是留在汉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是首选。

魏延这个人,还是很自命清高的,然而,他在蜀地却一直怕一个人,这个人叫做诸葛孔明。有诸葛村夫在的时候,文长虽然总爱发牢骚,然而,却不敢对孔明有太多违拗,一旦孔明过世,魏延就私欲膨胀,不可一世,结果兵败被杀。不过,这说明,文长对孔明还是很敬畏的,在伐吴之事上,孔明既然莫不作声,文长也就明白了,这事难度太大。皇叔虽然有恩于我,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我文长还是不会去做的。

当然,客观的说,刘皇叔虽然复仇心切,但还是没有完全丧失理智,诸葛和赵云虽然和他意见相左,但若他要强征,二人也还得跟着去;魏延虽然缩在汉中不敢做声,但若刘皇叔点他的名,要他随军出征,你魏延敢说声“不”么?

昭烈帝其实还是延用了十年前的策略,十年前,荆州是根据地,皇叔入蜀时,留关张赵诸葛等大将精兵镇守荆州,而自己带着黄忠,魏延,庞统等新起用的将领谋士入蜀,打出一片新天地后,才将荆州留守人马召入蜀。

同理,十年后,益州反变为根据地,这时,刘备要伐吴,他仍是留下赵,诸葛,魏延,马超等精兵猛将,把守益州,而自己带着冯习,张南,吴班等二线队伍,东向伐吴。

毕竟,刘备年近五十,才打下一片天地。成果来之不易,刘备也份外珍惜,他虽然一直在赌,但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入蜀他自己扛重担,伐吴还是他自己扛重担,难怪,罗贯中在演义中会那样吹捧蜀汉,刘备这个人,品质还真是非常优秀的,这样的领导,不跟都难啊!

相比之下,魏延在伐吴之事上,表现的让人非常的不满意,赵云和诸葛亮要负担守卫益州的重任,魏延在蜀汉集团算是二号人物,而且,赵云诸葛亮攻守兼备,而魏延善攻不善守,正该协助刘备伐吴;刘备伐吴,正缺乏人才猛将,你魏延正该在此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才华,来报效刘备的恩情。

关羽当年在官渡,不正是阵斩颜良,报效了曹操的恩情,才坦然离去?这世上,人情最难还,若魏延能担当伐吴先锋,陆逊虽然能力出众,要想火烧连营,也未必能得逞,纵然伐吴不能全胜,也不至于惨败。

如此,魏延也还了刘备一个恩情,就不会被人骂为脑后有“反骨”。可惜,魏延为了一己之私,置刘备的困窘而不顾,龟缩汉中,对伐吴之事,仿若不见,真真让人不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