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文化整合养生学之实践: 道歌与踵息法
一 道文化整合养生学整合学包含两个方向:1.宇宙论的cosmology与超心理学的,2.本体论的ontology与先验哲学的。这两种观点缺一不可,合而言之,乃是本体–宇宙论的整合学。笔者就此加以讨论,尤其是参照威尔伯的整合学,本文机于本体诠释学与整合治疗学的观点,就儒释道思想的融会与整合及其在后现代文化发展的可能角色,加以探讨。宇宙论的整合性演化需要一种当下即事的本体洞见,此乃是一种启悟的动力,一种先验的(transcendental)、超越的动力,以作为灵性进化的突破点,这种动力就是一种本体之知。笔者主要阐明的道文化的融会与整合,乃是属于这种本体之知。在当代宏扬道文化,笔者此文阐明传统的「养生学」概念应该对应当代于「治疗学」而加以深化与推广,所以笔者此文在此发展的是「道文化的治疗学」(taoisttherapy,taoistischetherapie)或「整合养生学」,而「道文化的养生学」则对应于西方的「整合治疗学」(integrativetherapy,integrativetherapie)。「道家的整合养生学」、「道文化的整合治疗学」包含身、心、灵、气、道五个层次,比较起一般所说的「身心灵」的统合的西方治疗学,更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具有贵生乐生的当代道家养生文化之特色。除了「身心灵」的统合,「道家的整合养生学」、「道文化的整合治疗学」还包含了「气」与「道」。包含了「气」,以此作为整合养生学的出发点与中介,所以「道家的整合养生学」、「道文化的整合治疗学」之所以能够统整的基本原理更为具体落实。又,包含了「道」,以此作为整合养生与整合治疗的根本与终极目标,「道家的整合养生学」、「道文化的整合治疗学」的统整的范围与目的性,才能真正的完整。就此对比而观,西方的「身心灵」的统合的西方治疗学,以心理分析来解决身体的病征并且希冀达到灵性的高度,此一做法未免缺乏物质基础,在出发点上或许过于蹈空,缺乏「合一」的能量中介。其次,就此对比而观,西方的「身心灵」的统合的西方治疗学,要不是陷溺于潜意识的性驱力的迷障,要不就是导引向特定的宗教(如基督宗教),有其文化背景与意识型态的限制,不如「道家的整合养生学」,以「道」来终极原理来整合。「道」是生命之道、宇宙之道,丹道则是道学的实践,如此的「道家的整合养生学」乃是具有心性论的真实之动力因与目的因,也不落入特定的宗教意识型态之局限,乃是具有贵生乐生的当代道家养生文化之特色。二 道歌与精气神的修炼在此,以「唱持」来作为道文化整合养生学、整合治疗学的具体实践之例。「唱持」的根本精神是唱持经典,传承人文,提倡音乐的生命教育,以歌声来进行经典教育。以音乐提升能量,以能量契入心性道体。声波导引,全体疗愈,声音入道,永久和平。印度传统的敬虔瑜珈(bhaktiyoga),本来就强调「唱持」,例如kīrtan的明咒唱持的修练。所以,「唱持」parikīrtayati在印度是渊源流长的。而在中国的儒家「雅乐」之中,以音乐而达到人心与天地的中和境界,孔子重视乐教 (音乐的生命教育),也是众所熟知的古老传统。在丹道之中,道歌以及吐纳、啸法等声波导引为固有的修炼方式。从2008年秋天起,我在台湾台北研发与带领「声音之道」的课程,已经出版24000张音乐cd共十多种,共两万多张,此一课程是以「声音」为道路,带领吾人通往宇宙与人生的真善美圣爱。每一个「声音之道」的修练包含了三个部分:1.音乐,2.能量,3.静功。首先在「音乐」的部分,主要是作曲家郭淑玲和我已经完成了优美庄严、感人至深的四百多首的人文心曲,这些之中包含了道歌、佛曲与儒乐。其次是「能量」的部分,也就是唱歌的时候,运用法诀,逆反泄漏的能量走向,从而能量由下而上,由内而外,提振声波,逆反宇宙生化的过程,归根复命焉,此所谓逆则成仙者也;反闻自性而成佛,继善复性而成为君子。最后是「静功」的部分,老子所谓「涤除玄览」,庄子所谓「心斋」、「泰定」,佛家的定慧法门,儒家的定静安虑得,在唱持歌唱的微妙震波之中,回风混合,声身合一,一心融入谷神玄窍,从而三丹合一,出玄入牝,观有观无乃至于重玄道观,观无观者,吾丧我,守一忘言,灵台通于大道。唱持音声陀罗尼,心斋坐忘,玄智圆明。人文雅乐,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首先,道歌唱持是「中华文化经典传唱」的重要组成部份,我们已经谱曲以及传唱的包含:道德经、庄子、吕洞宾、王重阳、丘处机、易经……的经典文本,谱为道歌。道歌唱持是「中华文化经典传唱」的重要组成部份,也可以用来修炼精气神。于此,道歌唱持的三种锻炼:一 吐纳呼吸,二 声波导引,三 观想(从存想到玄观):讯息场。就吐纳呼吸与声波导引,列其纲目如下。一 吐纳呼吸(一)呼吸法初阶1.肺部完整呼吸2.顺呼吸3.逆呼吸(二)丹田聚宝:吐尽净,纳实式1.吐气,继续吐2.吐气之后,突出肚子3.丹田有宝(吐纳诀:吐尽静,纳实拭。九浅一深,运颠倒乾坤。忆三田,念心数,六进三存,做五龙捧圣。)(三)胎息初步:天地同根,浑沦一气,神游太虚。(四)九节玄功:左右平衡,中轴线净化(五)龟鹤二型功:蓄气与引气二 声波导引(一)举例:道德经、普庵咒第一首练唱:1.咬字练习:慢拼法,内气吸呼入出2.气韵生动: 8形的气行(8形是太极双鱼图),圆韵腔3.全身上下前后之8形的气行(二)先天窍玄音的练习(三)泛音练习表三听息法
至于道歌唱持的三种锻炼之三,观想(从存想到玄观):讯息场。就吐纳呼吸与声波导引,解释陈撄宁的听息法,如下。
圆顿子陈撄宁有一篇文章阐明庄子心斋心息相依[《仙家文献─庄子心斋》心息相依‧涵养虚灵之气。出处/台湾仙道学术网 / 圆顿子/陈撄宁。],甚佳。兹依据静心\养生之原理,阐明并发挥如后。
陈撄宁是丹道大师与道医名家,他说: 神经衰弱症目前尚乏良药可以完全医治,含磷质的药品虽然号称补脑,亦嫌名实不符。而兴奋剂,或镇静剂,对于脑部只能收暂时的效用,药性过了,仍旧是衰弱。或因为西药含有毒性,使得身体受到伤害。其实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统合性功能之失调,不妨由静坐来调神,修养精神,慢慢恢复身心灵之统合功能。
入静,使脑袋绝对安静,排除一切思想,这是静心养生下手工夫之重要原则,也是神经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们思想成为习惯,已成坚强之习性,要脑袋停止不动,静心,很难办到。为求达到这个静心的目的,古人就立出许多法门,比较起来,以庄子「听息」法最为安全有效,而且容易推广。
「听息」静心法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识,不用概心心,并非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 (以此念代替彼念),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守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而是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保持觉知,勿让它瞒过,感觉外呼吸推动内呼吸 (内息),在虚空点坚住不移,心相乡依,浑然一体,息入知息入,息出知息出,这就算做对了。
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支配它,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气息就自然深长。乃至于杂念全无,此时候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地入于渺渺冥冥之乡,脑波产生波,这就是神经由衰弱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最有效力的时侯。这个时候可可以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不必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而是睡醒之后,精神饱足从头再做听呼吸法,又能够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昼间睡了几次不欲再睡时,不妨起来到外面稍为活动,或拣树木多、空气洁的地方,站在那里做几分钟吐纳工夫也好,或做柔软体操,练太极拳,练气功也好,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感觉疲劳。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呼吸的工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经衰弱或是过于亢奋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药片不宜常服,只有听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决问题,而且毫无流弊。此与《黄帝内经》上所说阳入于阴的理论相合。(《灵枢‧大惑论》说:「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前人书中常有「心息相依」之说。苏东坡的工夫,是先用数息法,后用随息法;朱子《调息箴》的工夫,则用《楞严经》「观鼻端白」法。但数息要用意去数,不能纯然无念,根据天台止观,数息之后还要随息,也就是接近这里所说的听息法。而《楞严经》「观鼻端白」法,观鼻要开眼去观,时候久了,眼神难免疲劳。只有《庄子‧人间世》的听呼吸法,称为心斋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听也不觉疲劳,才真能实行「心息相依」。
将这三种方法列举如下,并采取圆顿子陈撄宁之解释,好让学者自己去实行:
(1)苏东坡养生说(见东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道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白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效,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东坡志林》卷一。《东坡志林》五卷,宋苏轼撰。]
浅释(主要依据圆顿子陈撄宁之解释):
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中觉得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所谓的七分饱。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一些时间,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时就回到房里去准备做静功。
从事静功,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姿或用卧姿,都听各人自便,因时因地而制其宜。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随便动摇,身心自在,就算合乎法度。
身体已经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说的法门和老子所讲的工夫合起来做,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数息,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方法之「用之不勤」。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如苏东坡养生说之所说,数息到几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
数到几千次以后,或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方法,叫作「随」(随息)。「随」(随息)是出自于天台佛教的《六妙门》,也就是数随止观还灭。「随」(随息)是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其重点是外呼吸推动内呼吸(内息),要触证到此处所说的内呼吸(内息),然后才来随息出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于周身无数的毛孔中,由此出入,而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苫和障碍,都能够逐渐灭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领悟。譬如瞎子,此时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够看见道路,用不着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调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云卧天行,非余敢议。守一处和,千二百岁。」[朱熹,《朱文公文集》第八十五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页1164,此处所录为全文。朱子受学于李延平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之教,主张半日读书,半日涵养,因此朱子对于静坐具有一定程度的体会。] 浅释(主要依据圆顿子陈撄宁之解释):
观鼻端白,原是佛教《楞严经》之中的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中第十四个法门,苏东坡、朱晦庵两人都采用此处之所说,但他们所说的「守鼻端白」并不完全和《楞严经》相同,显然两人是受到了丹道静功的影响。
朱子的意思是说:做这个工夫,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过;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着。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虫类在冬天要伏在土里翕气(「翕」是聚敛收摄之义)。
此时行者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地氤氲之象,一辟一翕,一动一静,有乾坤阖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若问是谁在那里做主?其实并无所谓主宰,道法自然,乃是自然的功能。
(3)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主要依据圆顿子陈撄宁之解释):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圆顿子陈撄宁将整个工夫中划分下列个步骤,详细加以说明[《仙家文献─庄子心斋》心息相依‧涵养虚灵之气。出处/台湾仙道学术网 / 圆顿子/陈撄宁。]: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汝)字解。此是专注的功夫。「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若有外呼吸有声音则是喘息粗息,现在是要听外呼吸所推动的内呼吸(内息)。内呼吸(内息)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一合一开,内合阴阳之机,外合宇宙之化,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内呼吸(内息)之内在的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外呼吸推动内呼吸,不是听外呼吸的声音,也不是用概念心去听,而是听内呼吸,听到混沌渺冥就是了。
第三步: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埋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心气合一。这里的气是一种内在的能量,气不能作为认识心的对象了。所以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凝结在一起,但是尚未达到太初混沌的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行者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完全是一种能量(气)的虚明感应的作用,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听」是,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不是用耳朵或是认识心的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乃入于「大音希声」之静功定境。
第四步: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止于无止。也就是从「一」字诀,到「听」字诀,再到「止」字诀。
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功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应之义,符应于太初混沌,符应于天心大道。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所谓的「醉中悟真诀,难与醒者道」。陈撄宁此处之解释庄子心斋法的「止」字诀也符合佛家所说的止观法门之中的「止」。
第五步: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也就是炼虚合道的阶段。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是「虚」,无自无,虚自虚故能涵摄万物,随遇而安不分别。这个「虚」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陈撄宁将以上所列三种法门作一个总结:苏东坡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又,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又,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所以,朱晦庵、苏东坡、庄子三人下手的工夫虽然不同,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而用之。[《仙家文献─庄子心斋》心息相依‧涵养虚灵之气。出处/台湾仙道学术网 / 圆顿子/陈撄宁。]
陈撄宁的临床经验说:青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听息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轻重之别,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轻者差不多都可以痊愈。出疗养院以后,回到工作岗位时,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两次,勿使间断,如此才能继续维持已得之效果,逐渐完成未竟之功。[《仙家文献─庄子心斋》心息相依‧涵养虚灵之气。出处/台湾仙道学术网 / 圆顿子/陈撄宁。]
四 踵息法《庄子。大宗师篇》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踵」字是脚跟意思,可以解读踵息为真气深长,内息接踵而至的绵绵不绝之意。以下为台北的黄龙丹院来静师之传授。踵息一式是龙虎三招。这些乃是练习两眼与根蒂之法。第一二招可为眼球保健之法,第三招是内部相传锗。内丹修炼对于呼吸的要求,初级阶段称作「调息」,就是「听息法」所说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心息相依」;就是「听息法」所「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进而「心息两忘」,神炁合一,就是「听息法」所说的「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道也,唯道急虚。踵息二式动功。配合双手合谷相对而开合,踏步前进,内气在脚跟与涌泉一吸一吐,统合全身而运动。踵息口诀:「踵震五形求玄通,合谷九六左右漨。天降甘露昆仑地,来时路上黄庭宫」。「踵震」是指脚跟震动的动功。「求玄通」有炼根蒂之意。另有三式内部讨论。又,练习踵息二式,要修「无孔笛功法」。「无孔笛功法」如下。 无孔笛功法(黄龙丹院) 口诀:用笛先饮光混沌必凿窗运气上仙骨泥丸九六忙饮光法: 老子所谓的「贵食于母」,朝夕红阳贵似金。面东:红阳吸入眼睛由眼皮吸入到头皮,入泥丸宫。到玉枕关(反者道之动),落两边,到达肚脐眼,会刺胀,属于正常。功法一.1.平躺 双脚脚底相抵2.十指撑开拇指(肝经)插入腋窝3.中指搭乳头(男女相同)混沌(眼睛打开眼球分开 意守外劳宫(躺下之型乃为一个八卦)4.吸气至大椎入泥丸左9右6。5.吐气在天突内走。一息在膻中出,放松。二息6次(9.6之数),在肚脐出。如此呼3息(6次调息法共18次),3息6回,呼吸平静再换手。功法二.黄龙印:静听黄庭雷鸣声,(来时路上浊茫茫 阴阳分判在此中)又,小指互搭,中指通心包经。亦可站在松柏间练,亦可换五雷指看看。功法三.拇指搭来时路食.中指搭在关元穴,吸气用胸(鼓起)。吐气腹部鼓起,气从天根进入,从地根出去。此举会造成下腹很硬。此法可开仙骨八孔。 收功:只有此法是动中收功。脚跟跳动。拇指插在腋窝(治气喘)。 拇指插在关元穴(治膀胱不好)。北宗则将泥丸左9右6。五 道歌曲谱的唱持底下,以道歌曲谱的唱持来约略诠释此中的修练。伏羲画八卦(易经组曲)歌词与解说郭淑玲作曲赖贤宗填词(根据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1)志:变易不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成象成形,变化见矣。(2)情:八卦相荡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以雷霆,润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3)理:易知简能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有亲,易从有功。(4)愿:成位其中有亲可久,有功可大。可久贤德,可大贤业。易简理得;天下理得,天下理得,成位其中。(5)心:心之动,六爻之动圣人设卦,观象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刚柔,进退之象。六爻之动,三极之道。(6)心:心之乐,君子乐易故君子所居,居之而能安,易道之之序也。君子居易道。故君子所乐,所乐而玩者,爻辞之义也。君子乐易道。演唱、歌唱的顺序:(1)志:变易不易→(2)情:八卦相荡→(1)志:变易不易→(3)理:易知简能→(1)志:变易不易→(4)愿:成位其中→(1)志:变易不易→(5)心:心之动,六爻之动→(1)志:变易不易→(6)心:心之乐,君子乐易→提高八度弹奏(6)心:心之乐,君子乐易→(1)志:变易不易→(6)心:心之乐,君子乐易。说明:1.每次都回到(1)志:变易不易,两次(6)心:心之乐,君子乐易的第二次必须提高八度弹奏,而演唱的时候仍按照原来的音高。2.易卦有六爻,故此曲也有六首。描写伏羲氏画先天八卦的情景,也就是伏羲氏体验到宇宙的创造与演化,而将此中的先天境界演而出之。当我们弹奏或演唱此曲,就可以回到宇宙的创造与演化的先天境界,从而净化与升华。「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3.以「志、情、理、愿、心」来创作「音乐曼陀罗」。乐曲的展开具备「志、情、理、愿、心」的五个部分,藉此可以游观乐曲体验境界的回旋转化,体验乐曲的相摄相入的多重境界。4.汉代郑玄(127-200)阐明易之三义,即变易、不易、简易。成中英在〈论易之五义与易的本体世界〉一文之中指出:易之五义分别为:1.生生源发义(或说是彰显不易性),2.变异多元义(或说是彰显变易性),3.秩序自然义(或说是彰显简易性),4.交易互补义(或说是彰显交易性),以及5.和谐相成义(或说是彰显和易性)。5.当我们弹奏或演唱此曲(伏羲画八卦,易经组曲),就可以回到宇宙的创造与演化的先天境界,从而让我们的身心灵得以净化与升华。类似唐密五轮塔的修持之效果,可以净化身体与宇宙的五轮。五轮塔乃是逐轮收摄到空性之中,又从空性之中创造新的五大五轮。此曲(伏羲画八卦,易经组曲)则是进入先天八卦,回旋不已,反复炼化,而得以净化与升华。道文化整合养生学之实践:道歌与踵息法道文化整合养生学之实践:道歌与踵息法道文化整合养生学之实践:道歌与踵息法(赖贤宗台湾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暨人文学院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台湾)百丈山佛教力行学院副院长、(台湾)社团法人中华经典唱持与人文诠释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