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关于赵云箕谷之战的真实情况推测

2022-05-19

个人认为真实情况应该是这样的:赵云率领蜀军的老弱前往箕谷牵制曹真的主力,在初期曹真的兵力应该是比赵云多的多,但是马谡失去街亭后,蜀军的战略意图和部署完全暴露,于是曹真率领大部分军力攻击陇右,而剩余的部分军队进攻箕谷的赵云军,在这场箕谷的局部战斗中,赵云的军队数量可能确实多于曹真军,但是其素质士气远远不及,再加上赵云军可能没有预料情报走漏对面的曹军会主动出击,所以失利,然后就是敛众拒守,不致大失。

如此可以解释下面的疑点:

三国志的兵弱敌强和汉晋春秋的兵多于贼不矛盾,因为兵力的强弱不是单纯的数量决定的,也解释了所谓疑兵比牵制兵力多的争论,而且和三国志中记载曹真收复陇右三郡的史实吻合。

同时关于诸葛所说的是不戒还是不诫,个人倾向于不戒,我明白各位对于赵云的喜爱,是千方百计不愿意自己的偶像出现失误的,但是请想想,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作为承担独立领兵任务的赵云,再加上其在蜀国的资历地位,如果一出现失利就要说是诸葛没有及时告诫,是不是反而显得看低了赵云的能力?难道赵云身经百战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还要事事靠诸葛指点?这是领兵大将还是幼儿园小朋友啊?

关于赵云的不戒之失,这里进行一个简单的推测:之所以不戒,是因为没有预料到曹军会突然发起猛攻,而这个意料之外的事故,源头就在于马谡的失街亭。

按照最新的街亭之战考证的说法,街亭其实不是处于蜀军进军路线的中枢位置,也不是处于后方所谓的运粮要地,而是位于最前线,之所以派遣马谡驻守,主要一是阻挡曹魏的援军,就是后来的张郃军;二是断绝消息,使魏国完全不了解蜀军的动向和部署,所谓的陇右以外遮而有之,这个遮,关键就是遮住街亭这一瓶口

可惜的是,谁也没有预料到马谡会失街亭这么快这么轻易,致使蜀军的情况完全暴露,同时指挥系统完全紊乱,这就是诸葛事后所说:街亭之后,兵将不复相录,可见撤退时蜀军的状况是极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陇右失利的消息肯定是无法及时传达到赵云军中的。于是,对面的曹真军对赵云的底细一清二楚,而赵云军此时却被蒙在鼓里,还在做着继续牵制敌军的打算,战场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时的赵云军就好比一个瞎子跟一个正常人在较力,危险可想而知

这种形势下,曹真决定率领大军前往陇右增援,而留下部分精锐对赵云军进行了突击,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赵云军突然遭到了敌军猛攻,猝不及防,加上兵员素质较差,所以在初期受到了一定损失,然后就是三国志的记载:赵云敛众据守,不致大失。

关于这场战斗,其实有很多内容可以发掘,我们来仔细分析下

一、从曹真方面来说,既然已经发现赵云的军力远不及他,为什么还要以主要兵力奔赴陇右而不是集中进攻赵云军?很明显,因为陇右的军情一传过来,他定是吓得浑身冷汗,身为大都督统帅重兵,却被拖在一个无关紧要的地方闲置了很长时间,没有及时赶赴主要战场发挥作用,如果不是张郃击败马谡,陇右全失,自己的责任大发了,而且必定受到朝野耻笑,更可能在史书上留下愚名。这个时候赶赴陇右,实际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了,而史书证明,曹真到陇右时候的确也已经到了战争收尾阶段,他只是做了些象征性的受降工作,好歹挽回了些颜面,证明了他这一决定从政治角度说还是英明的,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赵云牵制的成功

二、关于赵云军在箕谷的兵(摆渡)力分布状况

有史料证明,赵云在箕谷是将军队分为了两部,分别由自己和邓芝统帅驻守两处,相互呼应,这点有很多人进行了非议,无非是赵云军明明军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还分兵驻守,分散了自己的力量,是主要败因。对于此,我只想说,这些人是纯粹的军事门外汉。

三国志记载:赵云军为疑兵出兵箕谷,扬声由斜谷道进兵。这个扬声怎么个扬法?是不是站到箕谷用扬声器向曹真喊话;我要从这里进攻了,然后曹真就把大军派过来开打?身为疑兵,在数量不多的情况下,要迷惑敌人认为自己是主力,只有大张声势。以少数兵力大张声势让对方认为自己兵力强大,历史上有很多例子,比如董桌入长安,李世民退突厥,还有演义里的诸葛添灶。而赵云显然是此中的高手,汉水之战的空营计将大张声势发挥到了极致,至于在箕谷赵云是如何大张声势,我觉得应该就是分兵,除了和邓芝各分一军外,在自己一军的主营外还另行分兵多设虚营,本来1000人一营,现在500人一营,营寨一多,又多插些旗帜器仗,在每日擂鼓呐喊,弄个烟气尘尘,声势一起,在曹军不知情的情况下,自然会觉得蜀军有很多人。而箕谷的地形险峻,曹真显然不会和蜀军主力硬碰硬的贸然攻击,只能对峙,这样一来,牵制就成功了。

[page]

敢于使用这样的方法,的确证明了赵云很有胆魄,并且料敌很深,因为在兵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分兵,对方一旦进攻就是灭顶之灾,只有稳稳料定对方不敢进攻,才会出此险招,险招用成功了,就是奇招,此时的赵云就好比一个千王,能成功地在老(摆渡)江湖曹真面前出千,赵云的功力非凡。

然而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脚,赵云一生以胆闻名,一生唯一一败也败在了胆上。险招成功了是奇招,一旦被识破就是败着,当马谡被张郃击败,陇右的战况传来,赵云的计策立刻被识破,恼羞成怒的曹真虽然迫于责任赶赴陇右,但必定留下了精锐的部队对赵云的分寨进行了猛攻以消被愚弄的仇恨。而蒙在鼓里的赵云显然没有预料到形势突变,分散的兵力遭到曹军的进攻不能抵挡,遭受了损失,但是他立即进行了有效的部署,将兵力集中起来在险要的地带进行防御,没有遭受更大的失利。这就是敛众据守的来由,敛众,说明之前的赵云军为了达成战略目的是分散的,而且为了摆出进攻的态势是没有驻扎在险地的。所以尽管箕谷之战兵多于贼,却因为兵弱敌强,加上地形险峻(通过栈道来往),相互间行动联络困难,赵云军还是面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你当然可以苛责赵云身为一军的统帅没有准备万全之策,没有考虑到意外情况,可是战场是瞬息万变的,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包胜不败之策,计策本身就是双刃剑,要获胜就要冒失败的风险。我很欣赏杨威利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凡人即使在怎么聪明也是不可能预料到所有事情的。所以战场上的常胜将军除了本身实力外还需要运气,赵云在危急的局面下能身先士卒断后带头振奋士气,使得军中的指挥系统没有因为突然的打击而混乱,已经体现出他的实力,只是这一次命运没有眷顾他,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一点遗憾而已。

在上述的推测下可能赵云军在箕谷的局部兵力的确多于进攻的曹真军,但从更局部来说,实际交战的赵云军却可能少于进攻的曹真军,避免了被各个击破的赵云军即使发现对面的曹军数量比自己少,但因为本军总体的撤退局面,也不可能展开攻击,所以撤退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箕谷之战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