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襄樊之战”
很多人把关羽失荆州归咎于其的大意和东吴的不仗义上,事实是这样吗?笔者没有看到当时的情况,无法下结论,但是根据历史(《三国志》)中的记载,我们还是不妨略加分析一下。想来在吧里的诸位没有哪位是真的史学家吧,笔者自然也不是,之不过对三国有些大爱,所以分析起来难免有些纰漏,大家只当谈资罢了。
首先说说——关羽发动这场襄樊之战合理吗?
合理:1)天时:刘备在西线全面胜利,魏大将夏侯渊被袭身亡,曹操在汉中几近完败,刘备得汉中,自封“汉中王”;宛城侯音之乱刚刚平息,曹仁屠宛,造成各地反魏势力蛰伏的同时积怨进一步加深。2)地利:东线合肥—濡须口始终处于对持状态,吴魏双方都不敢轻易放松;西线蜀军完胜,上庸的夺取,可为荆州犄角。3)人和:汉中完胜,蜀军士气高昂,加之刘备自封“汉中王”,拜关羽前将军,假节钺。
不合理:1)天时:刘备虽然完胜汉中,但汉中攻略,刘备亦损失不轻,其中“曹洪将击吴兰,张飞屯固山,声言欲断军后……骑都尉曹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明矣。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击破兰,斩之。三月,张飞、马超走。”“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从很多历史记录上可以看出汉中争夺战,刘备虽然胜利,但也是付出了一些代价的,由于国力的不同,这样的损失对于曹操可能无关大雅,但是对于刘备却会肝疼。此时关羽北伐,刘备是无力在西线协助关羽进行双线进攻的(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个问题)。而正式因为曹操撤出汉中,魏军主力也相继返回,此时关羽北伐反倒不如数月前有利,加之早在建安二十二年春,东吴孙权向曹操请降——“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魏军在东西线的压力都已经缓解,此时魏军的主力很可能正逐步在魏的主要军事基地“摩陂”集结。同时吴方自吕蒙代替鲁肃成为东吴主将后,正逐步放弃合肥攻略,开始窥觑荆州——“初,鲁肃尝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曰:“今欲先取徐州,然后取羽,何如?”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为守也。”权善之。”《资治通鉴》。2)地利:由于上面说到东吴放弃徐州攻略改为待机入寇荆州,所以关羽其实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除了西面崇山峻岭之后的益州,其他三面都处于吴魏的包围之中,而新近归蜀的上庸其实并不稳固,申耽申仪之徒并不是可信之人(后来的发展也证实这个事实),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关羽的呼应部队。3)人和:其实关羽作为基层将领的时候,其体恤士卒的特点是非常有利于战力的,但当关羽独领一方的时候,其对士大夫的不敬态度却非常致命,由于荆州本地士族集团并非刘备“原始股”,所以对关羽的态度很可能就是面和神离,谨慎小心,事实上这样的关系非常脆弱,一旦有变,变节也就不难想象。
其实,综上所述,关羽这次北上表面上看非常利好,但实际上危机四伏,由于得不到益州西线方向上的有利支持,加之东吴方面的威胁和本土势力内部的“不和谐”,关羽最终的失败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关羽有机会吗?个人认为没有,原因如下:1)曹魏绝对没有关羽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汉中的撤退,很大原因是地域问题,对于曹魏来说,汉中易攻难守,远离中原,即便夺取,防御起来,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确汉中对于曹操来说无疑就是一根鸡肋,牵扯太多的经历,最终得不偿失。但襄樊地区却大大的不同,襄樊是魏的南部门户,一旦失去,许都、洛阳、长安几乎全部洞开在刘备集团面前,后果不堪设想,而且襄樊一失,整个战场格局改变,东吴的立场难免发生变化,徐州方面压力马上就会增加,双线威胁,甚至三线威胁对于曹魏来说绝对是灾难,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失去这个战略要地,从后来曹操不断调兵进入襄樊战场就可以看出其对该地区的重视性。另一方面,曹操在汉中的损失并非灾难性的,而于禁的“七军”也绝对不是魏军的主力部队。在很多记载中都提到了曹操在“摩陂”集结部队,个人认为这里的部队很可能才是魏军的主力所在。2)东吴不可能错失这次良机——前面说到了,自从吕蒙上任来,东吴的主攻方向就已经开始逐步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东吴是不可能没有动作的,而且从建安二十二年吴魏修好后,此时两家尚且还在“蜜月期”;同时蜀的做大,难免会给东吴以压力,东吴一直的生存机会就是在于其的“老二”地位,如果蜀的国立位居东吴以上,那很可能,东吴除了东线要和曹魏争夺合肥——濡须口一线,同时要面临整个西线和长江上游来自蜀军的威胁。所以即使同联盟的刘备翻脸,也要借这个机会为了自己的生存,夺回长江上流的控制权。3)流寇的力量是不足以依靠的——虽然“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但是,仅仅靠这些由流民和盗匪组成的小股力量来协助对抗魏军正规部队是不大现实的,纵观三国历史,还没有任何这样的小股武装可以成事的,即便先前侯音等人以宛为基地的有组织叛【】乱也只是坚持了三个月的时间而已——这就已经算很长的了——不难想象,一但魏军开始平乱,这些支党马上面临溃灭的命运。4)益州方面无法给予有利的支援——前面分析过了,汉中战后刘备的军力应该已经捉襟见肘,无法从西线进行牵制行动,而从蜀中派兵到襄樊地区就要翻山越岭,这根本不现实,至于上庸方面,新占领地区尚且无法收拾妥当,归降人员又无法信任,从上庸方面驰援实在是危险重重,搞不好关羽救不出来,反而把刘封等人扔进了吴魏联军的包围圈,如果再丢掉上庸,那无疑是把蜀中的门户暴露在曹操的主力部队之下。5)下属的背叛不可避免——由于荆州当地士大夫集团和关羽面和神离,一旦关羽主力部队方面出现闪失,后方肯定会自寻出路,也就是说,关羽如果赢了还好,如果输了,后方很可能是落井下石,即便东吴方面没有举动,也难说傅士人、麋芳等人会不会就此投靠南下追过来的曹操——让关羽走当年马超在凉州、汉中的老路。
关羽至少能拿下樊城吧?呵呵,事实上,关羽有可能会攻破樊城,或斩或擒了曹仁,但襄樊地区的占领,却是无法实现的。前面说过了襄樊地区对于曹魏的重要性,所以曹操此次对襄樊保卫战的投入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从记载上看,曹操先派于禁支援曹仁,于禁被淹,七军覆没后,曹操又派出了先前在汉中的徐晃,东线上的张辽,同时自己和夏侯惇进入摩陂进行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可以想象,曹操几乎是把可以用到的兵(给徐晃的兵甚至很多还属于“预备役部队”)全部调入或准备调入襄樊地区,面对这么多的军力,关羽单凭自己的一支部队是无论如何没有胜算的。假如东吴不反骨,关羽总不至于死吧?应该是这样,前面提到,东吴要想在三足鼎力的条件生存,必须保持整个格局的平衡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孙刘联盟的原因。以东吴的地理位置来看,能够掌握荆州自然是上上之选,如果不能,那至少不能让魏占据,因为荆州处于相对的长江上游,如果此地为曹魏所有,那么东吴的主城建业就随时面临来自上游的威胁,这种情况孙权不会不考虑,所以,如果关羽在襄樊战败,而曹魏顺势南下,那么东吴马上会以盟友的身份进行救助,或者在东线给予牵制,再次进攻合肥,围魏救赵。但既然自己掌握荆州是最上之选,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东吴会背后出刀,而曹操也应该想到了这一层,所以曹操会命令手下停止追击,拱手让出荆州的控制权给东吴,并不是曹操没能力拿下荆州,或者说忌惮关羽的能力——事实上,当时的关羽已经是落荒而逃,溃不成军了——只是曹操用了一招借刀杀人,从根本上瓦解掉了孙刘联盟,而且效果颇为明显,两年后刘备就借东吴杀关羽的由头,几乎举倾国之兵出蜀,想入寇吴境,结果孙刘两家两败俱伤,刘备更是损失惨重。可以说军事上曹操在襄樊之战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但是在政【】治上却是完胜而归。襄樊之战的最终收益人是谁呢?从整体战略的角度讲,曹操是收获最大,借花献佛把荆州让给了孙权,却破坏掉了孙刘的联盟,至少在短时间内,缓解了东线上的压力,可以全力发展国力,把三国的主要矛盾暂时转嫁给了孙刘两家。从既得利益上讲,东吴也确实占了大便宜,一方面取得了长江上游的控制权,把刘备势力压制在了深山险谷之后的蜀中,另一方面同曹魏形成了两个方向上的阵线,对日后的攻防战提高了一些主动权,最重要的是荆州之地相对富饶,人口也相对密集,对于提高东吴的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东吴能够支撑到三国最后一刻(魏蜀吴中,吴最后归晋),和这场襄樊之战是息息相关的。
于禁投降是否很耻辱呢?结论是肯定的,当时的情形确实是于禁不投降就只有死路一条,至少是九死一生,但面临这个危机的不只有于禁,曹仁同样也是——当时樊城被淹没,城内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有“数板”,和外部的联系完全断绝,粮草几乎耗尽,城内兵马仅数千人,外面是关羽水陆军团的重重包围,救兵不至,可以说是危在旦夕,但曹仁怎么做的——“乃沉白马与军人盟誓,同心固守”;同样被包围的汝南太守满庞的表现是:“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而且同样被困水的庞德也是奋战到死,很多人说庞德死战是因为家眷在魏,但同样的情况下,刘备可以扔下一家老小跑路,马超是不顾家父生死造乱,更何况庞德的从兄庞柔就在蜀中,所以与其说庞德在乎一家老小的生死,不如说他确实忠烈。由这些情况看来,于禁晚年确实不像当初那么忠勇无畏了。关羽真的是死战到底,誓不投降吗?最后被马忠逮到以后不好说,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先前孙权确实诱降过关羽,关羽一面假降一面遁逃,被吴方识破,而后被潘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捕获,似乎没有再做任何劝降之类的工作,直接在当地砍了。刘封不救关羽是错误吗?而刘备为什么不去救关羽?本人认为不是,因为了解当时地理的人就明白,先前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蜀军没有做任何协攻动作,这个原因前面说过,应该是没有什么能力去做协同进攻,但当关羽开始溃败的时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上庸在樊城正西略偏北方向,而关羽是向正南方向溃逃(麦城),如果刘封想救关羽,就必须经过襄阳南下救助,也就是说刘封必须通过魏军的控制区,而在更南向上,正是东吴北上的部队,这样做关羽救不救的到不好说,十有八九是刘封把自己也仍到了吴魏联军的包围圈里。而蜀中方面不出救兵的根本原因是来不及,想从蜀中救关羽只有一条路,就是出白帝城直插当阳和关羽在麦城汇合,但是出白帝是要走山路的,军队无法展开,夷陵一线,荆州境内,几乎都被东吴控制,刘备没有黑鹰战机,想从敌人控制区的中心救出关羽,别说以当时刘备的家底,就是蜀汉从始至终的全部家底拿出来也不够用的——东吴只要把住几个出入口,蜀军就只有自己往口袋里装的份了。
关羽发动这场襄樊之战是否是个错误?不能完全这么说,以现代人的看法,关羽这次军事行动确实属于冒进行为,但当时的关羽没有《三国志》《资治通鉴》看,他也不知道事情日后的发展如何,但他的举动确实有些冒险,这和他孤傲的性格估计有关。当时关羽刚被封前将军,因为不满“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很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而想做出风头的事情。并且至少从表面上看,当时北上还是有很多利好消息的。不过关羽这次做法无论如何也是有驳于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的,由于关羽的失败,使得蜀汉后期一直处于三国中的劣势,并且破坏西、中、东三条战线上的平衡,让刘备守土一方,静观天下变而图中原的想法,彻底变成了偏安一隅,难图进取。以上论断皆是个人观点,如有纰漏,敬请指正。
- 上一篇:道教庙宇称宫、观之由来
- 下一篇:古代趣闻:古代人擅长画肖像 御用摄影师也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