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北伐西蜀能更长久吗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主政西蜀,先后用了五—六年时间,逐一完成了稳定内政、恢复与东吴的战略联盟关系、平定了南中等几件大事。接着于公元228年后,竭尽全力,数次兴兵伐魏,一心要完成灭曹兴汉大业,直到殉职五仗原。他的伐魏雄心,为历代从政者歌颂。中唐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生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代表了后世对诸葛亮北伐的基本评价和沉痛惋惜。
但也有人对诸葛亮北伐不以为然。更有甚者,还批评其北伐是不顾民生,空耗国力,加速了西蜀的灭亡。对此,我个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是积极防御的正确之举。试想,若不是诸葛亮转守为攻,迫使曹魏转攻为守,一年数惊,不得不把兵力集中在有利于防守的位置,严阵以待,不敢兴兵涉险。要是诸葛亮主政后采取按兵不动的国策,曹魏能让他安心建设,积蓄国力吗?象老狐狸一样的司马懿之流,肯定要从容部署,积极西进。不是采取大规模进攻的战略早日灭蜀,就是应用逐步压迫温水煮青蛙的慢招逐步蚕食,反正不会让其势力坐大损己。
若蜀军处于被动防御势态,随时防备魏军进攻,处处设防则兵力稀薄,防线脆弱。重点设防则顾此失彼,漏洞百出。不是更便于魏军早日得手吗。公元263年左右,邓艾兵出阴平的奇招,也正是在姜维顾虑朝中掣肘,不利于继续北伐,才无可奈何,率领蜀军野战主力屯田避祸后,失去进攻锐气势,造成魏军数路伐蜀的不利形势后才得手的。
如果还有人不以为然,那就请他想想公元十世纪后期在中国发生的故事。当时定都金陵(现南京)的南唐立国几十年,经济文化已经很发达。当北方的大宋强盛后,南唐统治中枢无力也无胆采取主动进攻,长自己志气,灭敌人威风,从根本上做强自己的战略。后主李煜已经想认怂,遣使疏通,继续偏安南方,委屈事宋而不得,终为宋所灭。后主国灭后,落得的是“垂泪对宫娥”的可怜下场。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对井冈山的五次围剿,不灭之不睡觉的事实也可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