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袁绍冀州霸业的起点:常山剿匪战

2022-05-19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这是一场战役而不是一场战斗,它不是【遂与黑山贼张燕及四营屠各、雁门乌桓战于常山。燕精兵数万,骑数千匹。绍与吕布共击燕,连战十馀日,燕兵死伤虽多,绍军亦疲,遂俱退。】而是【绍既破瓒,引军南到薄落津,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贼十余部,众数万人,聚会邺中。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起啼泣,绍容貌不变,自若也。贼陶升者,故内黄小吏也,有善心,独将部众逾西城入,闭守州门,不内他贼,以车载绍家及诸衣冠在州内者,身自扞卫,送到斥丘乃还。绍到,遂屯斥丘,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遂寻山北行,薄击诸贼*(左发丈八)**[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斩首数万级。遂与黑山贼张燕及四营屠各、雁门乌桓战于常山。燕精兵数万,骑数千匹。绍与吕布共击燕,连战十馀日,燕兵死伤虽多,绍军亦疲,遂俱退。】

我们可以称之为常山剿匪战役或者通俗点的黑山剿匪记~~

首先是这场战役的范围

什么于毒、壶寿、左发丈八、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都极为笼统,有些人还觉得K掉一群山贼而已,但看一眼地图你就会吓一跳。

袁绍军从朝歌出发,一路巡山(太行山)北进,先不提他走的山路和弯路还有这一路要攻打的屯壁。两地光直线距离就已经500多公里,如果再考虑他走的山路和弯路还有这一路要攻打的屯壁。袁绍至少需要行军700多公里去打这大大小小的十数场战斗

看到这里你可能对这次战役的规模有一些概念了,以及袁绍发起这次战役的决心了,那么再看这场战役的起始时间,史书中同样有明确的标识:

四年春,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于夫罗等佐之。术使将刘详屯匡亭。太祖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术退保封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

夏,太祖还军定陶。引军入陈留。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馀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

……

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

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

初平四年春,袁绍跟曹操赶走了入侵陈留的袁术,等到夏天才回军,而到了同年秋时袁绍就已经能遣诸将分兵帮助曹操去讨陶谦了,这样的动态大大压缩了袁绍黑山剿匪战的时间,初平四年六月攻讨黑山群盗,到了八月份就分军无虞,撇去跟张燕对K的半个月,袁绍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巡山北击,转战700公里,大小数十战,并全胜,【袁氏之攻似若鬼神】颇有展示。

那么双方的参战兵力是多少

袁绍方面史未明言,计较前后战役中袁绍投入的兵力,此战袁绍的兵力大抵在三至五万左右。

黑山群盗方则有明确的记载【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刘石、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各起兵,大者二三万,小者不减数千。】

【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贼十余部,众数万人,聚会邺中】

【(袁绍)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遂寻山北行,薄击诸贼*(左发丈八)**[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斩首数万级。】

【燕精兵万余,骑数千。】

综上所列,黑山群盗方的兵力应该在六至七万,考虑到前面袁绍攻击时他们比较分散,被各个击破,实际形成战力的也就三万至四万左右。

这次战役的起由看似是自黑山群盗攻破邺城为始,实际细校前言。

[page]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眭,申随反。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三年,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於夫罗於内黄,皆大破之。】

【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于夫罗等佐之。】

这样看来,还是袁绍与袁术的兄弟阋墙,惹起于毒趁虚攻破邺城来报复之前自己被击败的耻辱(曹操此时系袁绍下属)。

PS:话说官渡之战前,大大小小的一系列战斗好像有一半以上都是袁家兄弟或明或暗的争斗引起的唉……

然后,这场战役不可忽略的一个人必须要提一下。

【贼陶升者,故内黄小吏也,有善心,独将部众逾西城入,闭守州门,不内他贼,以车载绍家及诸衣冠在州内者,身自扞卫,送到斥丘乃还。绍到,遂屯斥丘,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

袁绍之所以能够下定决心要把为害地方十余年官兵不能讨的黑山群盗彻底剿除,并且能够这么迅速的进击并准确的找到隐藏于深山老林里的敌人的屯壁,这个带路党恐怕居功至伟。

好,下面开始进入这次战役的高潮。

【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很明显,袁绍的进击极为迅捷,而且不少黑山大王都被碾死在自己的窝里,但毕竟啸聚山林十余年,张燕在袁绍巡山北进的时候也没有闲着,他一直在纠集盟友,最终在常山将已经转战700公里,连续作战十数场的袁绍军截住。战局开始白热化。

那么这场战斗是怎么打的?分析这个之前,我们要来看一下袁绍军的构成。

【绍令曲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

【绍在后,未到桥十数里,下马发鞍,见瓒已破,不为设备,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自随。】

以上,袁绍在未彻底击灭公孙瓒前,其军队的成份基本是步兵杂以强弩,骑兵所占比重颇少。

这也符合袁绍军两月间在深山老林中行军战斗的事实。

而张燕方则是有着相当数量的骑兵的,【燕精兵万余,骑数千。】而且还有以骑兵为主要作战单位的游牧民族乌桓在其一方。

张燕军所擅长的正是袁绍军的短处,不过还好此时骑兵的装具还不是很完善,马匹基本不披甲,骑兵的主要作战武器还是弓箭。而长矛撩戟配以强弩正是对抗骑兵的最有效手段,如果是唐宋时期,袁绍的这只部队遇到这样一直以骑兵为主的军团的话基本就可以歇菜了,但是万幸不是~~而且袁绍军之前就已经打败了以骑兵显赫一时的公孙瓒。对骑兵作战经验丰富。

那么双方作战态势一显现:袁绍军不会主动突袭张燕军。很简单,用步兵去追骑兵,这种蠢事从古至今没有哪个脑残指挥官会去干。而且骑兵的战术之一本身就是以高机动的特性调动敌军阵型,将主动进击的步兵方阵拉散拖碎,然后蹂之。

而决定这场战斗的另一个原因在袁绍军,我前面已经说过很多次了,袁绍军转战700公里,连续作战十数场,陡然遇到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恐怕很难占到上风。【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就像你跑了一个一千米,然后再去跟一个只做了做热身运动的人比赛跑一百米一样。基于此,袁绍军更不会主动出击急于跟张燕军决战。

PS:常见到有人说袁绍军只是因为跟张燕作战才会疲的时候,你可以问问他,既然吃第三个火烧的时候你感觉到饱了,又何必吃前面那俩?

综上所述,我大胆的推测,以步兵为主的且已久战的袁绍军肯定会开始稳住阵型,从攻势转为守势。以步敌骑必须后发制人,这是兵家的不二法则。【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而张燕军的态势,恐怕也不会是脑子一热【兔斯给给】了完事,眼前这支军队极为强大,贸然进攻只会像公孙瓒一样的下场。

张燕军唯一的选择是不断地以小股军队对袁绍军进行试探性攻击,以求寻找到突破后一举将之击溃。并且寻找机会切断眼前这个庞然大物的补给线,将之拖死。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双方开始进入一种很微妙的局面,谁都吃不掉谁,但是谁也不打算放弃眼前这个击灭对手的机会。

[page]

而吕布驰突燕阵的个人英雄式行为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出现。同样,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一、袁绍军在干什么?如果吕布冲锋得手,撕开张燕军的防线,袁绍军大兵团跟进,张燕军基本就可以报销。【锥行之阵,卑之若剑,末不锐则不入,刃不薄则不剸,本不厚则不可以列阵。是故末必锐,刃必薄,本必鸿。然则锥行之阵可以决绝矣。】

但是没有,原因我前面说过,袁绍军的主体部队是步兵加强弩。骑兵的中央突破,分割包围的战术不适合他们。

二、吕布是否是游击,即选择外围的散兵游勇进行攻击?

古代的游击战的概念可不是现在的这种,《握奇经》有生动的解释:【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

很明显,无论是【陷锋突陈】还是【驰突燕阵】都很确切的否定了这一点,因为如上所述,游击战是以骚扰为主,以破坏敌人的运输线、仓储以及长距离穿插至后方使敌人分散在正面战场的军力为目标,与敌人主力部队采取少接触、甚至不接触为宗旨,一袭即走,一触即撤的战斗。而不可能是这种一日或三四的驰突敌人业已成陈成伍的军势的行为。

三、张燕军到底在干什么?

我以前也提出过,这么一帮人视你的军势如无物,一天来突破你的军阵三四遍,还一连十多天每天都来,这根本是一种羞辱,但凡是个男人都不能忍,何况是一群天天打家劫舍刀口舔血杀人如麻的人?我要是张燕,哪怕一百人的命换你一个,我也要豁出去跟你拼了先,这是个面子问题,更遑论它牵扯到士气。【孙子曰: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复徙合军,务在治兵利气。临境近敌,务在厉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今日将战,务在延气。。。以威三军之士,所以激气也。将军令。。其令,所以利气也。将军乃。。短衣絜裘,以劝士志,所以厉气也。将军令,令军人人为三日粮,国人家为。。〔所以]断气也。将军召将卫人者而告之曰:饮食毋。。[所]以延气。。也。(以下为散简)……营也。以易营之,众而贵武,敌必败。气不利则拙,拙则不及,不及则失利,失利……气不厉则慑,慑则众……,众……】

结果到最后依旧是这种局面,只有一种可能,实在是打不过,挡不住。

那么分析完这些,这场战斗也可以剖析开了。袁绍军无法一战击溃张燕军,而张燕军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击败袁绍军,袁绍军张好了网等张燕军撞进来,张燕军想通过不断的试探式攻击来寻找一个切入口从而一战成功,而这时投奔袁绍的吕布开始发力,【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张燕军对吕布这批人打也打不过,防又防不住,想追过去反击一下,人家回到袁绍军大营里喝酒数人头去了,自己这边也出那么几十个人驰突一下又没那种人,真打算全军压上跟你拼了算了,公孙瓒的下场相去不远~这才叫吕布打的惬意无比。

而通过日后【而求益兵众,将士钞掠,绍患忌之。《三国志》】【布既恃其功,更请兵于绍,绍不许,而将士多暴横,绍患之。】等史料也可以推导出吕布在这些驰突攻击中对张燕军作战中起到的作用。

而更对这一吕布的勇武表现的后果有直接作用的莫过于【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城门。】【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这样的勇武表现使得袁绍众皆畏惧吕布,没有敢于去追杀的。只能理解为亲眼目睹吕布这一系列近乎完美的驰突表演的袁绍军众人对吕布的深深忌惮。

结述:这样的战斗僵持了十余天,张燕依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相反自己这边的损耗却很大。而袁绍军的情况也不怎么乐观,还是那句话,从邺至常山,两地直线距离500多公里。补给线必然吃紧。【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双方最后各自撤兵罢手。但是袁绍方和张燕方通过这次战役得到的却大相径庭。袁绍经过此一战,基本清剿了自己后方的敌对势力,为日后的对公孙瓒作战奠定了胜机,袁绍的冀州霸业正是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