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道教的几点特征
我国现有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作为宗教,它们有共性,亦即有着共同的本质与社会作用;但在教理教义方面,它们之间却有所差异,亦即各有其特殊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各具其特征。比较正确地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比较全面地认清道教,也有助于辨别它与其它宗教以及民间迷信的区别。
道教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我们先从表面形式上谈起。人们偶尔在大街上见到穿古汉装的人,俨然如未卸戏装的京剧演员,觉得很新鲜,往往好奇地打听:“你是哪个民族?”其实这是位道士,他穿的是道袍,戴的是古冠巾,着的是云履。他是以从事道教活动为职业的人。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称为宫、观、道院、庙,如山西永乐宫、北京白云观、句容茅山道院、北京东岳庙等等。一座宫观便是一个以宗教为纽带的宗教组织实体,道士大都居住在宫观院庙之内。道教分两大派,全真派为出家道士,蓄发、须,头顶挽髻,素食,重清修;正一派为在家道士,一般均不蓄发,重符,主要从事斋醮仪式活动,也叫作道场,有唱诵,有舞蹈,有乐器伴奏,腔调声韵各与其地方剧相近似。这两派道士,都以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为最高天神。
道教在形式上的特征很明显,在教理教义方面的特征也同样明显。
一、它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包含有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与民族文化。追溯道教的思想渊源,最古的是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继之是战国时期的神仙信仰以及东汉的黄老道。可以说道教是我国古代社会鬼神崇拜的延续和发展,道士是古巫祝、方士之遗绪。古代巫祝的占卜、祈祷,方士的候神、求仙等等,靡不为道教所承袭;道教所崇奉的天神、地祗、仙人,莫不由历代相沿流传而来。从道教教理教义上看,我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谶纬之学等宗教色彩较浓的思想,也都是道教神学理论的思想源泉。道教所宣扬的规戒科禁,亦即宗教道德,也不外乎封建社会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道教的仪法,也基本是本于儒家的礼法仪式。因此,说它具有汉民族宗教意识与文化的特质。
二、道教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一部卷帙浩繁的《道藏》,分三洞、四辅、十二类,共5485卷。南朝·梁刘勰《灭惑论》说道教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究竟什么是道教的核心内容?是老庄哲学思想,是神仙信仰,抑或是符箓禁咒呢?我以为老庄哲学不过是道教吸取来文饰其教的;符箓禁咒不过是一种迷信方术,道教也有的道派是不崇尚符箓诸术的;只有神仙信仰才是其核心内容,去掉神仙信仰,也就不成其为道教了。或者有人会说,道教之所以叫“道教”,正是因为信仰老子的“道”,才叫道教。其实,“道教”一词,在南北朝以前,只是一个为诸子百家所共用的概念,那时诸子百家无不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称之为“道”,以其“道”教化众人,便称之为“道教”。使用“道教”一词最早的是儒家,把尧舜禹汤文武的先王之道和孔子的五经之道谓之“道教”;其次便是墨家、道家、阴阳家。佛教传入中国,“菩提”汉译为“道”,菩提之教,从而也称道教。东汉末出现的五斗米道,也同诸子百家一样自称“道教”,即“以善道教化”之意。以后由于道教崇尊老子,逐渐完成对老子的神化,别家也就不再自称“道教”,以示区别,而“道教”一词也就成了五斗米道的专称。或谓,从张道陵造作符以后才有道教,其实道教这种信仰与教团组织,早在汉成帝时就有了,甘忠可造作了《包元太平经》,崇奉天神赤精子;尔后汉顺帝时的于吉、宫崇已编纂了《太平青领书》,已经有复文符图了。那时也只是行世的一种道术。符箓禁咒,到以后也只是道术之一。惟有神仙信仰,惟有认为就在这个世界上有仙境、有形体长生不死的活神仙、人们可以追求而登仙,这才是道教最核心的内容,是它的特征。
三、道教理想的境地与虚幻的追求。任何宗教都有它理想的境地与追求,比如极乐世界、天堂等,而道教所主张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两重的。第一是在世俗的、现实的世界上,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王国,即一个极大公平、和平的世界,人人都安居乐业,竟其天年,世界上没有水旱灾害,没有战争,没有疫病。这实际是在封建社会农民所理想的有灵光圈的王国。这种理想,在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中讲得很清楚。东汉末太平道的信徒们,并曾为此而斗争。道教宣扬的另一种理想境地叫“仙境”,得道成仙便可以外生死、极虚静、超脱自在、不为物累,在仙境过仙人的生活。道教的“仙境”并不完全指渺茫的天国,如道教所宣称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便都是我国一些十分秀丽的境地。所谓成仙,也并不是说人死后灵魂入“仙境”,而是说人的形体可以长生不死,你可以和人们生活在一起当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去超脱自在。由于这种追求的渺茫、虚幻,后来才兴起所谓“尸解”、“蝉蜕”,以自圆其说。正因为道教理想是要实现一个公平、和平的境地,故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主张向邪魔妖鬼等恶势力作斗争;正因为幻想形体长生不死而成仙,故而也在一定程度鼓励人们向自然作斗争,争取延年益寿,甚而长生久视。我以为这也是道教的一个特征。
四、道教乐生、重生和贵术。宗教是苦难者的呻吟,不少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无可流连,因而把对幸福的想往寄托于虚幻的天国,幻想死后灵魂得救。但道教却与这些大相径庭,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它的教义是乐生、重生,鼓励人们至少要争取竟其天年,最高理想是长生不死。早期道教的重要秘典《老子想尔注》,就把《老子五千文》中的“天大、地大、王亦大”,改为“天大、地大、生大”,认为“生”比“王”重要。《道藏》的首经《元始无量度人经》也是强调“仙道贵生”。正因为它乐生、重生,因而便寻求能够使人长寿的方法,这就是所谓道功道术。从理论上讲,道教强调形神相须,生道合一,认为欲长生便必须安神固形,性命双修,于是乃有所谓性功与命功,性功修心,命功练形。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道无术不行,道寓于术,道教重术、贵术,把古代社会所流行的养生之术,皆吸取进来,加以宗教的解释与发挥。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所撰《中国科技史》第二册《道家与道教绪言》中说:“我记得曾在成都听冯友兰博士说过,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太反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这大概就是从道教重术、贵术这一点所得出的结论。我认为是有些道理的。
五、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宗教一般都认为人的寿命的长短,皆由天定,所谓“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道教却并不这样断言,相反认为寿命并不是由天决定,而是决定于自己,魏晋时出现的重要经典《西升经》就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强调个人不懈地修炼,不抱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一点,颇具有向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可是这种思想在道教的发展中逐渐淡漠,为宿命论所掩盖,而在道教古籍中这是颇具特色的。
六、万物有灵,乃至人体的各种器官俱有神灵。道教是多神教,最高的神仙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以下有三十六天帝,还有大明、夜明之神,北斗之神,五星五行之神,太一、文昌、列星诸神,风雨雷电诸神,五岳、五镇、四渎、四海诸神,还有五祀八腊、城隍土地、先家先蚕等等。宇宙遍有神灵,就连人体的各种器官,也都有神灵住守,如: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等。神不仅主宰宇宙的一切,甚而人体的小小器官也被神灵所控制。神权的绳索束人紧迫,可谓极至了。
道教经书中所反映的教义方面的特征,可能还有一些,笔者不过略述其要点,以示道教之特色。是否恰当,请明识者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