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苯教天葬等藏族文化的深层解读
30年来,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才让太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西藏宗教苯教。苯教一直和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宗教上相互吸收并斗争着,这一历程已经经历了1300多年,两者互相影响深刻。
关于西藏苯教
天葬是生命对大自然的回馈
早期西藏苯教主要解决一些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在西藏人民的心中,很多事情就是先用宗教含义价值观判断其取舍,在民间信仰当中对山神的信仰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古代传承到现在,大山有山脊,还有众多小山,这就形成了信仰崇拜中的山神下面有附属神,成为了整个完整的神系覆盖了整个青藏高原。神系依附于山系,像大山一样坚定和高大,山系因为神系而变得更加巍峨和神圣,形成两个既相辅相成又独立存在的完整的体系,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藏族这个大山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整个藏族地区有四五个大山神和众多较小的山神,才让太老师讲述:“传统社会里结婚,女方还要在出嫁前去拜男方所在地的山神。”他还介绍了几个藏文化的符号:哈达、有吉祥图的图像、转经筒、法号、佛珠和玛尼堆。
记者问及“天葬”这一特殊的宗教习俗的渊源,才让太老师谈道:“其实大家的关注也主要是因为对于文化差异的不理解,文化产生的地域差异。其实我们都有共同的文化底蕴,所以整个东方文化间的理解并不难。”传统苯教认为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本身就可以被理解成物质的内容,不同的仅仅在于被赋予了生命。而人的生命的轮回本身就是从一个躯体转移到另一个躯体的过程,而离开生命的躯体就得回归自然。”
就汉族的文化,才让太老师举了个例子,从马王堆遗址中不难发现,古代帝王将相利用水银来保持尸体的本样,有些地区棺材的木头必须选用保存时间长久的柏木,也就是说,对于逝去的生命,汉文化是希望保存越久越好。相比较而言,藏文化就希望尸体腐烂越快越好,逝去生命的躯体只是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白布入殓,在藏文化里是回归越快越好,走得越快,代表它和大自然融合得越快。人已经死了,躯体与生命分离了,作为自然界一个部分的躯体就要回归自然,并且越快越好。只是回归的方式各有不同。藏文化认为世界是由土、水、火和空气构成的,人的躯体也就是由这些要素组成的,只不过被赋予了灵魂。在藏文化里,入土、入火、入水都是非常干净的,天葬则是生命最后一次回馈大自然,给其他动物恩赐、贡献的过程。人死了,生命离开了躯体,本质上就是一次生命结束了,更准确地说是将转移了,躯体就应该回归自然,坟地是会占用活人的空间的,更何况,活人的天地尚且不够。
关于藏学研究的三个问题
(一)语言:藏学研究离不开学外语
对于藏文化的研究,才让太老师感慨道:“其实国外对于藏文化的研究更广泛,主要是因为国外研究的时间长。相比于国内从解放后开始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时间可以追溯到十八、十九世纪。因此国际藏学会的规模很大。”
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才让太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很幸运,整体条件都很好。“虽然读研究生较早,但我在二十岁以前连‘abc’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现在的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学外语、计算机。现在有时候我在电脑操作上,还需要求助自己的学生。”整个一代人的条件优越,也源自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由于多年海外求学的经历,才让太老师发现:“国内大学生视野不够开阔,写、看的参照系只有我们东方的东西,西方的小孩可是从小就拿着地球仪,全世界范围地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
熟练掌握汉文、藏文、英文和意大利文的才让太老师,总结自己学习语言的诀窍:语言上好好下功夫,是没有什么学不会的。尤其是对于外文的学习,才让太老师的兴趣点正是由于语言这一工具对于他搞好藏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一开始我也纳闷西方人为什么在藏学上的研究很领先,后来我意识到如果不掌握好外语就无法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再怎么努力也仅仅是国内领先水平。我下定决心必须拿下外文,这样才能走进国际学术界。”出于对藏学研究的热情和执着,才让太老师的研究水平没有因为外文而被限制,很快摆脱了只是依靠翻译来交流的窘境。
他总共参加了六次国际藏学研究会议,从第一次的用藏文写论文发展到以后都是用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才让太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在听报告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一知半解,也迅速发展成领会并被深深震撼,这样也就促成了他实现核心研究的交流,学术成果可以互相影响。他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专门搜集自己研究领域的所有论文、书籍,并且加以消化。苯教的文化、发展历史、教义、形态、演变和文献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
在藏学中心研究的二十年,才让太老师还去意大利、挪威和日本忙做课题,直到2006年才调入中央民族大学,现在主要在教学、科研和行政领域工作,才让太老师笑称没有在研究单位时间灵活。
(二)汉化:其实汉文化丢失得也很严重
对于有些少数民族学生提到的感觉自己民族的文化逐渐被汉化,才让太老师认为这个过程从大的文化发展上是很正常的,也是归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有人和才让太老师开玩笑,说藏文化把这个丢了,把那个丢了,才让太老师觉得同样可惜的是现在汉族传统文化也在逐渐被丢掉。“开玩笑说,现在的春晚除了讲的语言是汉语以外,基本没有什么汉文化的内容。”各种文化都有个交流的过程,而现在有些民族确实将自己的文化本身丢了。西方工业革命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枪炮运用到全世界后,西方人现在又开始重建自己的文化,但有些东西已经只能保存在博物馆里了。
中华民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动荡和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未能幸免,被破坏得支离破碎。“优秀的汉文化是多元的,很多传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这是相当可惜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出现汉化是种趋势,从一方面来讲,弱势文化受到强势文化的影响很正常,但另一方面,应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虽然在文化交融的大潮流下,民族文化是很渺小的,在冲击下容易迷失。但是现在很多人意识到要保护了,就是一种进步。整个中国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广泛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回归、重建都是有意义的。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国家免去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四年的学费,就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考虑的。
在藏学研究中,学校也在着力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才让太老师介绍有很多其他民族的学生也在研读这一方向,在博士生中汉族学生就占到了一半。虽然这些其他民族的学生研究藏学在语言功底上稍弱,但是其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功底甚好,这些学生边学藏文边研究自己的领域。
在现在的教学体系下,藏学院下设藏语言文学系和藏学研究所,前者主管本科教学,后者主管研究生教学,划分后的学科体系更清楚了,这样学生在毕业后与其他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相比更加凸显了优势,更具竞争力。对于这样一件泽被各届学生的大事,才让太老师只是谦虚地说:“我很高兴我们为学生们做了点实事。”
(三)价值观:重建比现代化还重要
文化和宗教一直都是剥离不开的,“你在藏文化的古代文献中,找不到一篇是和宗教无关的,宗教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对藏族人民的心理素质、文化心态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非常深刻,如果不懂宗教则对文化就研究不下去。直到今天,宗教对于藏族整个民族的价值观都有深刻的影响。”才让太老师介绍道。
谈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让太老师认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视不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损失。经过几千年检验的传统文化,留下的是精化部分,传承的责任非常重大,有些虽然已经捡不起来了,但是现在意识到这点再捡是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各有利弊,现代青年应该改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意识到它的重要价值。这样对于促成整个和谐社会也是大有裨益的。现在很多青年价值观混乱,旧价值观支离破碎,新的价值观还未充分建立。这种价值观的重建比现代化还重要,要不也不会发生“奶粉事件”这种道德大范围沦丧的现象。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